APP下载

东北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窒碍与突破

2015-03-18白广申

船舶职业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区域

白广申,闫 艳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备功能和重要职责。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托地方区域经济的支撑,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供给。因此,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相辅相成、协同发展。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应树立科学定位、特色办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 高职院校服务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性

高职院校因其自身发展受到资金投入、地理条件、师资力量、学科设置等多方面的影响,一直处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劣势地位。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切合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实际,以更好的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服务。因此,高职院校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积极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是其必然选择。

1.1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东北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

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步入工业化道路的新起点。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它不但需要培养出具有较高技术及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以适应东北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而且应促进新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而就业结构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三省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人员逐渐减少,而个体所有制和外资企业单位的就业人员不断增加;从行业分布来看,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替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传输服务、金融保险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数不断增长;从产业结构来看,社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迅速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三产业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业的主要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技术及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工业化社会背景下,生产建设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不断提升,尤其是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单位不仅需要根据岗位需求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需要能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建设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有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科技技术创新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仍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

1.2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人才需求提升的迫切需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新一轮的东北振兴需要人力资源这个软实力做支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企业单位员工只有掌握了新的技能、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只有不断增加掌握复合技能的现代技工和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的技术工人,才能使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更好地改进传统产业,才能提升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随着东北地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开发、新技术产品的广泛应用,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呈现出匮乏的局面,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否则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将阻碍东北地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就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结构来看,一方面大量企业员工下岗,另一方面企业单位亟需高级技术人员,如果要解决这一人力资源供求矛盾,唯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高职院校来培养新型技术人才。

1.3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投资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

随着东北地区改革的深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外商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目标转换为良好的人才环境。一些地区由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导致部分外资向外迁移;也有一些地区政府为了引进外资,不惜重金引进高级技工和高素质人才,或者出资为外资单位培养企业员工。这不但体现了外资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而且展现了政府战略思路的变化。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投资商输送人才资源、创造良好经济投资环境的重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提升投资效益。此外,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而且也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的载体,这种经济文化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单位员工开展专业理论技能培训,从而提高现有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1.4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

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杰出的企业家、科学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也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推动技术成果转让。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密切结合,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依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高职院校注重产学研结合,成为东北地区科研成果的转化站。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在科技成果转换方面,应用技术型人才存在着更大优势,能够促进东北地区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此外,高职院校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大中小城市都有高职院校的存在,所以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高职院校集高新科技人才与科技信息等优势于一身,成为东北振兴中企业技术研究和高新产品推广的主阵地,有利于高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2 高职院校服务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窒碍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积极调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加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但是,从目前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高职院校目标定位不准、服务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力出发,明确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以促进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些高职院校在对社会市场调查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提高办学层次及办学规模,从而脱离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目的,而且学科专业设置的规模和结构也影响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范围和领域。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影响了学科专业设置。大众化学科的重复设置比较多,没能针对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开展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制约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及领域,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效益。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高职院校失去了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这势必难以形成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只是根据东北地区社会市场的现实需求进行盲目的适应和服从,高职教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而且服务意识不强,在服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没能起到积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但没能开展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仍坚守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能发挥高职院校在东北振兴中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无法实现高职院校与东北地方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

2.2 高职院校研发能力欠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高职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科研团队水平不高,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缺乏竞争实力。首先,有些高职院校存在着办学基础薄弱,学科发展失衡,高职院校科研项目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不对接等现象。其次,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不高,教师资源有限,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科研团队实力不强,专业与学科建设不适应东北地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再次,有些高职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只集中在高职教育教学层次,与社会发展需求联系不大,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社会服务功能较弱。最后,高职院校的实验仪器设备等配置相对不足,科研基础薄弱,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名师,科研成果不适应东北地区社会需求或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制主要采取的是项目组或课题组的模式。尽管课题组模式在梯队建设、凝练方向、整合力量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其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成果转化难等弊端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展,因此,课题组式的传统科研体制制约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一方面,课题组式的科研模式研究力量过于分散,无法完成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等重大科技问题,很难创造出较高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课题组模式不利于沟通协作,而且科研活动不能很好地适应东北地区市场和社会需求,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开展,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重视不足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如果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制定的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或机制不合理,就会影响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办学实力相对薄弱,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观念不强,缺乏对高职教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不强,权责划分不清,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散乱现象。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可持续、双向、共赢的社会活动,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有效的沟通,没有深入分析和了解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当前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进展情况,因此难以把握社会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现状,不利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动不能获得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或对地方政府的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重点和战略路径没有充分的掌握,那么高职院校就无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衔接,进而造成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目标远大、实施空洞、结果偏差的现象,阻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3 高职院校服务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在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进步。高职院校要谋求发展就应以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并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办学特色,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结合学校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增强服务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在相应的政府政策支持和配套机制的保障下,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3.1 明确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及定位,树立振兴东北的社会服务理念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服务本位理念,将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应充分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依靠科研与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东北地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来,在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结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到其所在地方区域的文化、科技、经济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应转变观念,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使命感。在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制订自身发展目标明确定位时,应确保具备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各高职院校只有以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使命,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时期,区域内各项任务发展不均衡,经济结构单一,仍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东北振兴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高职院校参与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高职院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抓住发展机遇,尽快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增强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升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水平

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建设是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应抓住科研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确立明晰的办学定位,创造适合科研工作发展的有利环境,建立保障科研工作开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保障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在东北振兴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人、财、物、时的投入,改善科研环境,优化科研实验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优势,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和充实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应整合资源,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选题,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层次。首先,高职院校应搭建平台,与区域内的科研机构或相关部门签订校企科研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建立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其次,进行全方位的科研合作,组建精湛的科研团队,拓宽科技服务的覆盖面,实现多形式、多渠道、互动化、立体化的科技服务地方的模式。再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得到政府资金的投入,建设高水平、高效益的产业园,努力搭建师生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通过高职院校转型、引领、服务职能的发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性、提升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觉性、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直接性和办学特色的开放性,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地提供科技、人才、智力支持,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经济合作互动、共赢发展。

3.3 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学科设置,对接东北振兴产业结构升级

高职院校应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入手,形成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宗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校的重点专业与地方科研单位、重点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鼓励高职教师将教育科研推广到企业车间,努力培养适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优化专业设置,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应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高职毕业生的服务方向,使专业设置适应日益升级的劳动技术结构,培养社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支持。企业拥有了亟需人才,就会为地方企业创造利润,进而推动东北地区整个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

高职院校应将学科建设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相结合,协同发展、互惠共赢。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科的覆盖面、学科结构、学科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其所属区域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水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缘优势,立足地方,将学科建设融入到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之中,瞄准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鼓励开设与东北地区区域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关联密切的应用学科,以便更好地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并通过交叉学科,进一步突出学科的地方特色,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

3.4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培训,提供东北振兴的人才支持

高职院校应努力培养能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创新型人才,确保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稳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为企业单位提供了丰硕的人才支持。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在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鼓励高职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来。

首先,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和人才交流工作,鼓励学校教授和专家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之中,为振兴东北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区域科技和经济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学科研资源优势,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科技力量支撑企业,将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再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企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战略决策,以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进一步扩大视野,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原始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为地方区域中长期发展战略、地方重大决策、地方传统产业升级、热点焦点问题、企业发展战略等相关问题做智囊团。最后,高职院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应深度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潜力,以满足企业员工的自我提升和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开展企业员工和社会需求培训。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教育和科研成果为依托,立足东北地区经济建设,建立面向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教育服务培训基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服务与培训。

3.5 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强化服务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高职院校要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就应融入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之中,找准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深度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方面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资源互补、互惠共赢。高职院校应每年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好地为校企合作提供深度融合的基础和保障。

在东北振兴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途径与与外企公司联姻,与知名民营企业联合,与东北地区的大型国企对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地方企业联系。一方面,地方企业需要智力支持来及时更新企业的技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拥有资深的专家、教授、专业学科带头人等智囊团,他们可以深入企业、谋求合作,与企业的专业技术能手联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组织设备维修等。高职院校在帮助企业单位提升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高职教师对企业、行业新技术的了解,进而提升了高职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地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有大型企业单位建立了自身的科技研发机构或者由科研院所直接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但是很多地方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单位没有技术研发机构,它们缺乏促进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技术支撑的主力军,应肩负起为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责任,提高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实际经济效益的提升。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在社会市场上建立科技服务站,依靠自身的技术和区域优势,为企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平台,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民间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有机会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来,进而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3.6 制定有效政策、建立配套机制,保障东北振兴的顺利推进

高职院校只有采取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工作的目标,才能保障其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顺利实施。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目标,根据学院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政策,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将高职院校的人财物积极地调动、协调、组织起来,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管理成效的最大化。在工作细节的操作上,高职院校应以学校发展为根本,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理顺错综复杂的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确保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国家职能部门应制定有效政策,将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之一,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服务机构,依靠校企合作的辐射作用,利用学校特色专业学科优势,使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相辅相成、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将高职教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成绩纳入到高职教师科研工作考核之中,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指导和考核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工作。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扶持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建立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采取横向合作,建立扶持制度,扶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的地方专业项目;制订考核制度,建立有针对性的考评办法,对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考核;高职学院还要设立奖惩制度,每年定期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工作进行总结,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建立高效便捷的运行机制以保障其服务社会功能的顺利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内外联系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职能部门建立日常联系制度,通过稳定的联络渠道、指定人员、特定方式获取第一手信息,了解生产一线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与地方行政部门的合作交流,利用高职院校的校友会等各类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来。其次,高职院校应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建立上下协调机制。学院与教师之间要展开互动,相互支持,保持信息顺畅、沟通及时。一是高职院校应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方面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建立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落实到人。二是高职院校依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依靠自身专业学科的特点,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需求以及重点合作区域、领域,制订科学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有的放矢,调动全员参与并落实到位。再次,高职院校应建立分工合作机制。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去面向地方政府或企业单位,而不应是由教师这一独立个体去面对政府和企业。高职院校内部应合理分工,建立相关部门来协调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应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承接项目和进行科学研究时做到合理规划、共同承担;另一方面,机关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办事机构应转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地为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服务。

[1]陈跃泉.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3(6):43-47.

[2]杨国祥,尹家明,万碧波,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3]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0(1):8-12.

[4]李遵义.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策略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3):85-89.

[5]张峰林,何淑雅.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9-31.

[6]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7]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50-53.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区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分割区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区域发展篇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