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中国经验*
——叶澜主编“‘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评析

2015-03-18庞庆举

关键词:教育学变革学校



当代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中国经验*
——叶澜主编“‘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评析

庞 庆 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主编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套丛书中的一套。叶澜教授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一批有缘的中小学校长合作编写的一套系列丛书。……本丛书中的每一本都可称作是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创业史’。”①它体现了学校变革“成人·成事”的价值与策略,呈现了当代学校变革的世界通则与中国原创。

一、丛书简介:世界之窗中的当代中国学校变革史与心路史

本套丛书共10本,是一个多层面交互的有机整体。《深度访谈》是叶澜教授与10位合作校校长的深晤,以鲜活的个案表达了“创造教育新天地”的人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展示了校长们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价值选择与实践智慧。这是反映变革主体之心路的一个层面。《根深叶茂》、《一坪绿色》、《寻阳之路》、《自育自强》、《整体化成》、《校无贵贱》、《越而胜己》和《生命自觉》等8本“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的学校变革史,具体综合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完整历程(包括启动、规划、学习—实践、反思—重建、评估—再规划),包括自主扎根研究的校本自觉创造,也涉及生态区建设的主动担当、策划、引领与新创造。这是侧重表达变革路径与主体群体成长的一个层面。《异域探访》勾勒了国外学校发展的若干案例,探讨了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国际背景。10本书,是国内外学校变革交互对话、学校创业史与主体心路史交互辉映的整体。

8本变革史,皆由学校组织内部力量合力撰写,写作者基本上是学校校长领衔的“新基础教育”兼职研究员,“写”变革史的人和“做”变革事业的人是一致的,这印证了叶澜教授在“总序”中的判断:“这套丛书是‘写’出来的,但更是实实在在的改革实践‘做’出来的”,这印证了“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每个个体身上交互生成的研究传统,也印证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成事·成人”的变革原则。

二、学校变革之世界通则的中国创造: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

学校变革是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等多层面现实需求的集中表达与实现。“学校是变革的首要组织单位”②,国外上世纪学校变革浪潮不断,如进步教育、新教育、开放学校、特许学校、学习共同体等。在他国经验的参照下,更能明晰中国经验的世界通理与独特原创。

(一) 发展规划的过程推进价值

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是“新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启动在学校层面的第一个“重要事件”。制订发展规划,对学校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真正发挥发展规划的“发展”作用?是谁、为何制订规划?如何制订规划?“实施学校管理变革的第一个研究任务就是制定《‘新基础教育’五年成型性研究学校发展规划》,这一过程历时一个学期。”③为什么要用“一个学期”?为什么要数易其稿?如何放大发展规划的过程价值?这些都可以在丛书中找到回答。而且,合作校还发挥研究智慧,把制订规划内在的道理: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理清家底、阶段达成,推广到其他领域,创造了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教师个人、班级发展和学生自我规划系列主题活动等多层丰富样态,形成了具有校内“发展共振”效应的规划系列。

(二) 组织制度变革激活教师主体

组织制度涉及学校变革主体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发展内动力激活问题。制度改革是改革的深水区,一石激起千层浪,风吹浪打还是风生水起?这挑战变革智慧,也砥砺变革信念:为什么变革?谁的变革?闵行四中的“四委五部六体”、华坪小学的“阳光教师命名制度”、实验小学的“前移后续”校本研修、常二小的“走进异域”、局前街小学的“研究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动力机制”等,已推广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的共同智慧。“有了一套好制度,才能创出一片新天地。”④这是合作校的新认识,是他们在自己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体悟出来的新道理。

(三) 变革行为积淀生成学校新文化

“真正的改革议程是变革学校的文化,确保整个学校的发展,而不是贯彻某一单项的革新。”⑤学校变革的最终体现是学校新文化、新生活方式的内生成。合作校都表现了学校文化的更新发展,因变革基础不同,学校文化更新的具体路径各异。学校文化的贴切提炼,是对学校发展史、日常教育教学变革和未来愿景的融通式理解,它生成于日常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体现于师生在校的新生活常态。

学校文化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教研组文化、学生行为文化等共有的魂魄,弥漫渗透在师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校文化的反思、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再提炼的过程,是凝聚变革心向、锻炼变革智慧、创造学校新生活的过程。“新基础教育”研究如何提升学校文化品质?不是领导拍脑袋,而是重心下移、实践创生。每所合作校都走出了学校新文化的创生之路,是在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中生成的新路,也是师生学校新生活的更新之路,远非贴一个文化标签可比。

学校变革是个综合整体的长期累进过程,合作校变革史表明:以学校为单位的变革始于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校本研制,化在组织、制度、机制创新中,激活作为变革主体的教师,方能生成富有教育内涵的学校新文化、新生活。

三、中国原创解决世界难题:校本变革与教育内涵均衡

从U-S、U-D到U-D-S、U-A-S、U-N-S、U-A-T-S,世界各地创造了许多推进学校变革的协作方式。华东师范大学与合作校之间,因势而创了样态丰富的合作方式,其核心是“深度介入”。

(一) 深度介入的大中小学合作研究

“叶老师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最吸引我的有两点:一是,她提出‘尊重生命,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发展的可能’,让我看到了学生未来发展的希望与前景;二是,叶澜教授和她的团队开展研究的方式是‘直击课堂’,以一种‘下沉式’的方式进入一线课堂进行诊断研究。”⑥持续跟进,高频度的实地“深度介入”式合作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独特的研究方式。它不同于课堂观察、叙事描写,不同于经验提炼或做报告,深度介入式合作“不仅意味着专业人员进入现场,而且要以实践变革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实践变革中。整个研究期望的效果是:理论与实践、专业人员与实践者两个维度的交互创生与发展。没有专业人员深度介入实践,这一目标无法实现。”⑦世界范围内学校变革的成功案例都强调研究人员对学校变革的专业支持;反之,不成功案例的失败原因很多,专业支持的缺乏是其要害之一。

(二) 基于校本变革自觉的生态式推进

“新基础教育”研究始于1994年,先后经历了探索性(1994-1999)、发展性(1999-2004)、成型性(2004-2009)和扎根(2009-2012)研究,目前处于生态式推进第一阶段(2012-2015)。经过自主扎根研究,首批“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公平的大形势下,创造性担当起周边10所左右中小学的“新基础教育”生态式推进研究,辐射、带动生态区内其他学校联动发展,创造了区域教育内涵优质均衡的新经验。以生态区建设方式,走出区域教育内涵优质均衡新路径,前提是合作校持续变革中,校本自觉,扎根创造,培养了一批善于学习—实践、反思—重建,富有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丛书中的8所学校,具有“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的共同特质,但它们又非常不一样,进入各个学校,或通读它们的变革史,你都会感受到相通但不相同的学校个性,包括校园环境、班级文化、教研文化、师生言行等。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以其“思维方式”著称,能够有条有理地在一校四区扩展中坚守“教育梦”,创造教育内涵优质均衡的新经验;华坪小学则是一打开就是满满的热情,洋溢着自身积淀生成的“和乐”文化和日渐提升的“水火相济、情理互启”;汽轮小学直面地域和生源变化的严峻现实,咬紧牙关,创造了“小学校”连着“大中国”的新经验、新现实;闵行四中不仅克服了生源决定论,而且一步步滋养出初中学校独特的“自育自强”文化,成为老百姓认可、青少年喜欢的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关起门来做实验”,已从一所面临生存危机的里弄小学,成长为教研组全部优秀、阳光自信的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作为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的首创与播种者,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锐意变革的坚持与创造,沉淀着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艰难与必须,也绽放着新型学校成人成事的辉煌与可能;百年名校局前街小学则让我们读到了教育工作者在变革大潮中的沉稳、大气,读懂了叶澜教授对他们文化精神的题词:“放眼静心、虚怀求进、倾情生命、明理践行”。“生命·实践”教育学首批合作校,有共同气质,又各具特色,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学校变革长轴画卷的鲜活一角:学校变革“成事·成人”,实现校本内涵发展;生态式推进“强己·及人”,实现区域教育内涵优质共生——可以说中国原创解决了世界级教育公平难题。

“新基础教育”研究已推进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如探索性、发展性和成型性三个阶段的研究报告,《“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⑧和《“新基础教育”研究史》⑨等,有兴趣者,可关联阅读,在更深广的意义上相参照、再聚焦。

注 释:

①叶澜:“总序”,“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合作校变革史丛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②[美]霍尔等著:《实施变革》,吴晓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③何学锋,康旻等著:《根深叶茂:老校在变革中焕发活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9页。

④王叶婷,蔡勤等著:《一坪绿色:在新世纪阳光下呈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4页。

⑤[英]斯托尔,[加]芬克著:《未来的学校》,柳国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⑥朱乃楣等著:《寻阳之路:从选择探索到扎根内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⑦叶澜:《大学专业人员在协作开展学校研究中的作用》,《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9期。

⑧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⑨叶澜,李政涛等:《“新基础教育”研究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 胡 岩)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十二五”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研究”(项目编号:11JJD880034)。

猜你喜欢

教育学变革学校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变革开始了
学校推介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创新IT 赋能变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