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追求丰富的安静

2015-03-18本刊编辑部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宁静致远周国平教书育人

本刊编辑部

教师:追求丰富的安静

本刊编辑部

一次,在飞机上翻看航空公司画册,无意中看到了这个词。它是周国平先生一篇散文的标题。我很喜欢这个偏正短语,看似对立中含蕴和谐,近乎矛盾中暗寓统一,充满辩证色彩。故也借此为题,援笔而文。

丰富的安静,可以是自然的一种生态环境,也可以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理表征,但我更喜欢把它解读为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境界。它使我想起了那些丰富博学的著名学者深居书房、安静著述的情形。教师虽不能和专家学者相提并论,但亦属精神人、文化人一类,其文化传承、教书育人的角色定位,亦要求他们成为丰富的安静和安静的丰富一类人。

丰富的安静强调丰富之于安静的意涵和关系。丰富的所指当然是多义的,可以是物质的、外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内在的。我们所言丰富,主要是指后者。指教师拥有了教书育人的知识和资本,拥有了充实丰盈内在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的丰富是一种不依附于物质生活的尊严和骄傲,是人的生命的支撑系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心灵依据。丰富了,才能享有真正的安静。那是摆脱竞争焦虑后的气定神闲,那是教学应付裕如的从容不迫,那是学生敬佩仰慕的心理欣慰。人常说,心安理得。“理得”是丰富的一种体现,心安,才是真正的安静,而不仅仅是外在的静止。这种安静是精神的宁静、心态的平静、思想的沉静和自适的娴静。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追求知识的丰富、精神的丰富、人生的丰富。教师首先必须成为知识丰富的人。所谓“学高为师”。否则,凭什么“传道、授业、解惑”,凭什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其次,精神的丰富要求教师自己要静下心来读书,不断蓄能充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的明白人,成为一个“明师”。而只有教师视野宽宏、精神富有、充满智慧,才能沁润学生,“默化”学生,带出大气、高格、有品位、有境界的学生。第三,人生的丰富是指教师人生的阅历体验要丰富,这样才能洞明时世、练达人情,成为学生生活的益友、心理的顾问、人生的导师。

安静的丰富。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缺乏安静的世界。周国平认为,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永远不缺热闹,缺少了,也会有不甘寂寞的人把它制造出来。安静不是制造出来的,制造了,也不能产生人们期许的效果,也没用。安静是“世不静人人自静”的一种把持和安顿,是一种主观自求的境界。这种境界不能带来轰动、聚焦和闹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寂寞的别名。但这正是安静者追求的甘于寂寞、静水深流的境界,一种“满瓶不响”、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是因为安静者懂得:1、丰富源于安静,安静是丰富的逻辑前提。宋代大儒程颐就要求书院学子要忌“躁妄”,倡“静专”。周国平说,安静是为了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没有安静,浮躁、喧哗、骚动,断然难有丰富,只能制造浅薄、简陋、寒碜,甚或低俗。试想如果你是一个沸反盈天的人,一个扎堆凑趣的人,一个贪恋酒桌、牌桌的人,绝对与丰富无缘。2、人需要在安静中才能获得升华。看那自然界的花木,向下扎根,是为了向上开花,而且根扎得愈深,花开得愈美。“向下扎根”就是安静蓄能的过程,为的是“向上开花”的升华。古人说:“宁静致远”。其所以然者何?盖因宁静是一种蓄能、一种准备、一种等待、一种趋向质变的量的渐变的过程。周国平把自己定位于“安静的位置”上,所以成就了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3、安静的丰富应重在追求内在的丰富。周国平先生认为,缺乏精神追求的外部活动,“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然是贫乏空虚的。”外在的、身外的东西,如权力、金钱、美色等,都是异己的,是“烟云”或“昙花”一类的东西,而只有内在的、心灵的东西,才是属己的,是别人拿不走、夺不去、相伴一生的东西。教师应该追求生命的内在质地,把握生命的重心,不为应酬吃喝所累,声色犬马所迷,身外之物所惑,人情世故所困,追求精神的丰富充盈、生命的久远永恒。

热闹是浮躁者的目的。安静是丰富者的理由。《庄子》里有一句话:“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就是说,水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映照万物,何况人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才能返观自身。于丹说:“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被急速的时代、飞快的节奏所裹挟,匆匆忙忙,来不及停顿,来不及思考。”人生固然需要蓬勃进取,需要饱涨的生命力的奔突,但亦需要宁静、需要从容,需要走向精神化。让我们远离浮躁,在安静中丰富自己,在丰富中安静悠然,诗意地栖居。

猜你喜欢

宁静致远周国平教书育人
好梦何必成真
在水边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宁静致远——读王小晖的小品画
教书育人
宁静致远(外一首)
陈静:宁静致远,香飘南美
安徽省教育系统 “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篆刻
王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