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介入下的社区心肺复苏健康教育模式及效果评价

2015-03-18陈靖袁亮吴运生司元付平丁琳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居民技能社区

陈靖,袁亮,吴运生,司元,付平,丁琳

(1.武汉轻工大学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23;2.武汉轻工大学校医院,湖北武汉430023;3.武汉市中心医院,湖北武汉430014)

高校介入下的社区心肺复苏健康教育模式及效果评价

陈靖1,袁亮1,吴运生2,司元1,付平1,丁琳3

(1.武汉轻工大学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23;2.武汉轻工大学校医院,湖北武汉430023;3.武汉市中心医院,湖北武汉430014)

目的通过高校开展社区居民心肺复苏(CPR)健康教育实践,探索建立高校介入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方法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积极动员组织下,高校根据社区健康需要,成立健康教育团队,运用多种方法进入社区开展CPR健康教育。结果CPR一次培训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为85.0%,健康教育效果较好,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参加社区健康教育的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中成长获益;推动社区急救志愿者服务队的建立。结论高校介入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实施性,值得推广,是满足社区健康需要的有效途径,同时促进了社区和高校健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社区;高校;心肺复苏;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对公众急救知识的培训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体系,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现有健康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因此,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

高校在承担教育、科研职能的同时,还具有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选择合适的区域活动与任务,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职能,为社会、社区服务。

1 高校介入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以社区健康需要为中心,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由社区工作人员、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红十字会成员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共同参与实施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健康教育,满足个人、家庭、群体和组织机构的健康需求。现以社区心肺复苏(CPR)健康教育为例,探讨该模式的运用。

1.1 健康教育内容

以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标准,进行CPR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

1.2 健康教育方法

以CPR专题讲座为主要方法。由我校医护学院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在社区居委会辖区内进行CPR专题讲座。同时,居民还可参加我校常用急救技术公共选修课的课堂学习,将社区居民CPR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急救健康教育相结合。另外,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不定期进入社区宣传CPR等急救技术,对居民知识掌握进行巩固。

2 高校介入下的社区C PR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2.1 过程评价

(1)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及居民反馈信息记录。如健康教育材料的发放情况、居民参与活动情况、专题讲座参加人数、技能培训参加人数、居民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工作人员的态度和与居民的沟通配合情况。

通过一个学期的社区CPR健康教育,接受健康教育200人,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400份。健康教育前获得有效问卷194份,健康教育后获得有效问卷180份,失访14人。失访原因包括:教育时间太长,需要回家休息;家中临时有事;认为教育过程太复杂,中途离开;上班。

在居民接受CPR技能培训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6.3%,有些居民感激地说:“你们经常到社区开展活动,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真是非常感谢,社区里有一所大学真是好!”居民对培训人员的满意度为98.7%,认为培训人员认真负责,态度好,有耐心,对居民有礼貌。有的居民参加培训时,用相机拍下操作步骤,带回去给家人学习;有的居民练习CPR时,请工作人员和教师指导他们练习,态度非常认真。

(2)居民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63.8%的居民希望通过讲座培训学习CPR。讲座培训是面对面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提问和咨询,针对性强,所以受到居民欢迎。在进行以CPR为核心的急救知识健康教育中,讲座培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采取现场演示和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保证学习效果。37.8%的居民希望通过宣传材料学习。宣传材料由于内容具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传阅、保留,甚至在需要时可以对照使用,因此特别受中老年居民的喜爱。32.8%的居民希望通过录像进行学习。认为将枯燥、抽象的医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声音更形象、更直观,能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录像可以滚动播放,讲解详细。

社区和高校工作人员合作也非常愉快,社区非常支持健康教育活动。活动结束时,双方就地点安排、现场布置、健康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沟通交流,为下一次健康教育总结经验。

2.2 效果评价

采用近期效果评价,主要评价居民在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下一轮健康教育提供参考。通过健康教育前对社区居民CPR知识的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相关知识需求、态度、意愿,分析、制定健康教育预期目标,即在健康教育结束时:

(1)知识目标:有60.0%的居民掌握CPR相关急救知识。(2)态度目标:有50.0%的居民认识到现场实施CPR急救的重要性和意义。

(3)行为目标:有50.0%的居民掌握CPR急救技术并愿意实施。

通过高校与社区互动普及CPR技术,使得人人都能承担“第一目击者”角色,并正确实施现场救助这个最终目标。

2.2.1 社区居民CPR技能培训后考核成绩通过一次CPR技能培训,考核成绩合格率为85.0%。人群中20~40岁居民较50岁以上居民的掌握情况好。这与年轻人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记忆力强有关。

CPR技能考核中发现的问题:(1)呼吸判断:时间过短(仅用2~3秒)或时间太长(超过10秒)。时间太短是只做了判断动作,而时间太长会耽误抢救时间。(2)开放气道时,头后仰不够,托下颏时手掐住软组织,均会导致气道开放不良。(3)人工呼吸吹气时,胸廓未抬起,吹气结束后未立即放松捏闭的鼻孔。(4)心脏按压时,肘关节弯曲,按压深度不够,5个周期按压质量逐渐下降。

2.2.2 社区居民CPR态度及行为干预效果健康教育后,有87.3%的居民认为及时有效的CPR抢救能逆转心跳呼吸骤停,当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认为由现场会CPR的目击者实施抢救的居民占92.7%,较健康教育前显著提高(P<0.01)。通过健康教育,人们认识到心跳停止后每一秒钟对患者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等专业的急救人员和医务人员到达再进行抢救,可能已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因此,学习CPR急救知识可在危急时候救助他人。通过健康教育,居民对学习CPR急救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进一步了解,学习态度明显转变。

98.1%的居民认为学习CPR急救技术非常有必要,73.3%的居民希望能再次参加培训。通过健康教育,居民认识到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有了主动学习的要求。健康教育对居民的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其行为的改变,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仍有5.0%的居民因担心实施CPR急救后,若抢救不成功,自己要承担责任,因而不愿实施。

2.2.3 学生参加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的感受(1)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也发现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2)通过社区实践,锻炼了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和胆量,为医院实习时与患者交流奠定基础。(3)通过社区实践锻炼了组织活动的能力。(4)在实践中通过与居民沟通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健康需求,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找到了目标。(5)实践中与教师密切合作,拉近了师生距离。(6)非常希望还能参加类似的实践活动。(7)当多次演示后居民仍不能正确操作时,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辛苦。(8)在实践中发现了自身不足。总之,高校介入下的社区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1]。

3 成立社区急救志愿者服务队

经过多次开展社区急救知识健康教育活动,居民从以前看到模型人就赶快离开,到现在开始主动在模型人身上进行CPR练习,并邀请亲人进行练习;居民的急救观念开始转变,学习更为主动。在社区组织、高校参与下,成立了社区急救志愿者服务队。

4 讨论

如今,我国患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关注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慢性病急性发作后如何应对也成为他们关注和想要了解的内容。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平台开展CPR急救技术培训,是有效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途径[2]。仅参加一次健康教育掌握的新知识在短时间内容易遗忘,Fossel等[3]研究表明,受训者CPR技能水平在学习两周后开始下降,因此,急救知识培训应定期开展,不断强化。如果单纯开展几次活动,不会产生实际效果[4]。提倡家庭成员集体参加健康教育,由于家庭人数多,年轻人记忆力好,学习后在家里可以相互交流,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固化。

录像是深受居民喜欢的一种健康教育形式。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可以尝试微课教学,将CPR教学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短小视频(3~5分钟),居民可以下载到手机上,就像随身携带了一个移动急救资源包,根据需要反复学习。视频自学有利于年龄较大者学习CPR急救技术,比传统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公众加强CPR急救技能的记忆[5]。

高校介入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以学校的一个学期为教育周期,反复实施健康教育,建立起高校和社区合作的长效机制,使健康教育能稳定开展并具有持续性和深入性。同时,还能解决目前我国健康教育人员缺乏、项目难以持续开展及资金不足的问题。该模式对于技能培训则更显其优势,教学周期的循环使受教育者不断接受复训,技能得以强化,掌握和实施效果良好。

高校介入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具有满足社区健康需要、促进社区发展建设、促进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培养和加强学生社区服务能力等特点。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过程中,双方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将继续探索该模式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效果,对参加健康教育的居民行为变化进行评价,为该模式的推广、普及提供更多依据。

[1]贾颜.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2):935-936.

[2]王惠馨.强化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术培训对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34-135.

[3]Fossel M,Kiskaddon R T,Sternbach G L.Reten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by medical-students[J].JMed Educ,1983,58(7):568-575.

[4]刘家敏.急救常识进社会系列活动的兴起和成功要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238-239.

[5]李佳,吴瑛,肖倩,等.视频自学与课堂教学对公众心肺复苏技能获得与保持效果的荟萃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200-1203.

R193

A

1671-1246(2015)17-0031-03

注: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项目(JX6B32)

猜你喜欢

居民技能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