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骗取贷款罪的准确适用探究*

2015-03-18陈洪兵

关键词:诈骗罪行为人贷款

陈洪兵

(南京师范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骗取贷款罪的准确适用探究*

陈洪兵

(南京师范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本罪旨在将使用欺诈手段骗取银行贷款,致使银行贷款的安全回收产生了具体性危险,又难以证明借款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从而将预防金融风险的防线前移。本罪采用的是具体危险犯与实害犯折中的立法模式。骗取银行贷款后用于生产经营等正当目的,以造成重大损失为成立该罪的条件,否则,即便按期还本付息,只要骗贷行为使银行贷款的回收产生了具体性危险,也有可能评价为“其他严重情节”而构成本罪。

骗取贷款罪;立法背景;立法模式;骗取;竞合

一 立法背景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93亿元,如果加上农村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数字只会更为可观。[1](P14)当今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金融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越是发达的国家,虚假陈述型金融欺诈的犯罪化程度越高。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立法中的贷款欺诈罪,均不以‘非法占有目的’为要件。”[2](P6)而我国,“刑法第193条规定了贷款诈骗罪,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规定了刑事责任……近来一些单位和个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危害金融安全,但要认定骗贷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很困难。建议规定,只要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情节严重的,就应追究刑事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安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草案)的说明》。为此,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增设骗取贷款罪作为刑法第175条之一,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理论与实务认为该罪出台的背景是,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虚假陈述型金融欺诈行为的日渐猖獗,已经严重危及到我国的金融安全,而要求严格证明“非法占有目的”要件的贷款诈骗罪显得力不从心。基于方便举证及刑事政策上的考虑,有必要将刑法对于金融风险的“防御战线”前移,对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的金融欺诈行为予以犯罪化,以构建“截堵的构成要件”,严密防控金融犯罪的刑事法网,有效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也就是说,只要以欺骗手段骗取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即便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难以证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就可以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从而将金融欺诈活动有效地遏止在萌芽阶段,使刑法的功能定位由消极的事后打击转向积极的事先预防,从而与现代西方法制发达国家刑法发展的进步潮流相合拍。[3](P111)

理想虽美好,但现实很“骨感”。该罪出台后,从司法实践看,只要行为人辩解本来打算归还,基本上就以骗取贷款罪从宽发落,以至于旁落了贷款诈骗罪的适用。勾结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具有放贷审批权的人取得贷款的,虽然没有现实的自然人被“骗”,也不乏判例认为构成“骗”取贷款罪。另外,骗取贷款罪的适用对象基本上是资金缺乏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鲜有“高人一等”的国有企业。不当扩大骗取贷款罪的处罚范围,极有可能限制、束缚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基于贷款欺诈十分普遍的现状,准确解读和适用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立法模式的诠释

学界一般认为,由于成立贷款诈骗罪要求数额较大,其立法模式属于结果犯。[2](P9)而关于骗取贷款罪立法模式的认识,则分歧严重。有认为,属于行为犯;[4](p107)有主张,既是结果犯,又是情节犯;[5](P122)有声称,属于行为犯、情节犯;[2](P9)有指出,将骗取贷款罪条文中“‘其他严重情节’解释为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犯是可行的”[6](P18-44)等。还有学者从应然的角度分析:“从社会秩序优先的角度来说,要对金融犯罪实施严厉的刑事政策,就应严密刑事法网,而最合理的罪刑模式应当是单一的行为犯的罪刑模式……《美国法典》第18章第1014节规定的虚假贷款与信用申请罪和《德国刑法典》第265条b规定的信贷诈骗罪都是行为犯。在金融刑法领域,行为犯与结果犯相比可以使刑法更早地介入金融秩序,也能更有效地对犯罪进行遏制。”[3](P117-118)此外,据说银监会曾建议将该罪由结果犯模式改为行为犯模式,以是否实施行为作为构成要件,而不是以结果作为构成要件,即以“数额巨大的”和“数额特别巨大的”作为骗取贷款罪的成立要件。但这一立法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7]

之所以形成上述立法模式之争,是因为骗取贷款罪条文中,将“造成重大损失”与“其他严重情节”作为成立犯罪的选择性要件加以规定。就“造成重大损失”而言,该罪似乎是结果犯,而就“其他严重情节”而言,似乎又属于行为犯或者情节犯。其实,立法模式之争的实质在于,如何准确把握骗取贷款罪的成立条件。司法实务似乎持一种折中的立场。例如,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以下简称《立案标准》)第27条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上的;(三)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的;(四)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笔者注意到,虽然从条文看,违法发放贷款罪与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成立犯罪的条件分别为“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与“情节严重”,*《刑法》第186条违法发放贷款罪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第188条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不完全同于骗取贷款罪,可是立案标准却基本相同。例如,《立案标准》第42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违法发放贷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第44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0万元以上;(三)多次违规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的;(四)接受贿赂违规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的;(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笔者还注意到,由于刑法第189条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规定的成立条件就是“造成重大损失”,*《刑法》第189条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故而,《立案标准》第45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从上述《立案标准》的规定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骗取贷款罪中的“其他严重情节”相当于违法发放贷款罪中“数额巨大”以及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中“情节严重”的成立条件;二是《立案标准》第27条关于骗取贷款罪追诉标准中的第(一)、(三)项是关于“其他严重情节”的解释。

笔者以为,上述理论争议源于两个误区:一是理论界对于行为犯与结果犯和危险犯与实害犯两组概念的功能定位错误;二是未能准确把握骗取贷款罪的立法目的。

刑法理论通常认为,所谓结果犯,是指以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作为犯罪既未遂区别标志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诈骗罪等;所谓行为犯,是指以法定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如强奸罪、传播性病罪、脱逃罪、偷越国(边)境罪等;所谓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如放火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8](P148)还有学者指出,危险犯可以分为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具体的危险犯中的危险,是在司法上以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为根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紧迫(高度)危险,而抽象的危险犯中的危险不需要司法上的具体判断,只需要以一般的社会生活经验为根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危险即可;危险犯与侵害犯不是就罪名而言,而是就犯罪的具体情形而言,如故意杀人罪既遂是侵害犯,但故意杀人未遂则是危险犯。[9](P167-168)

其实,所谓行为犯,也是存在法益侵害结果的,只是这种结果是非物质性的、难以测量的,故而只能以一定行为的完成(进行到一定程度)作为既遂的标准,而且,因为行为与法益侵害结果几乎同时发生,故因果关系的判断不会成为特别的问题。所以说,区分行为犯与结果犯的功能仅在于,犯罪既遂判断标准的确定以及因果关系是否需要特别认定的问题。而区分危险犯与实害犯*实害犯,是以造成实际的法益侵害结果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犯罪。因而,认为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属于实害犯的观点,并不妥当。因为即使不造成死亡、伤害结果,也是成立犯罪的。故而,严格意义上的实害犯,应是过失犯,如生产、销售劣药罪、滥用职权罪等。(也称侵害犯),旨在说明犯罪的处罚根据或者说犯罪的成立条件。至于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的分类,在于说明危险是否需要在个案中进行具体判断,以及危险程度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行为犯与结果犯这组概念,危险犯(包括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与实害犯的区分,更能充分描述立法者关于立法模式的选择,能够说明犯罪的处罚根据和成立条件,因而更具现实意义。[10](P13)例如,1997年《刑法》第145条关于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的罪状是“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而2002年1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四)》将其罪状修改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曾有观点认为,该罪的立法模式由结果犯修改为行为犯,而现在一般认为,是由结果犯变更为危险犯。[11](P210)其实,将该罪的立法模式的变动描述为,由实害犯修改为具体危险犯,可能更准确。再如,1997年《刑法》第141条关于生产、销售假药罪的罪状是“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而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该罪罪状修订为“生产、销售假药的,处……”。此外,现行《刑法》第142条关于生产、销售劣药罪的罪状规定是“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对此,理论上一般认为,关于生产、销售假药罪因《刑法修正案(八)》“删除了此危险要件,表明本罪是行为犯或抽象危险犯,不以发生实害结果和具体危险为要件”,而生产、销售劣药罪则属于结果犯。[12](P376-377)其实应该认为,生产、销售假药罪的立法模式是从具体危险犯修改为抽象危险犯,而生产、销售劣药罪的立法模式则为实害犯。

由此可以看出,立法者通常将法益侵害性较小的犯罪设置为实害犯的立法模式,即以造成实际的法益侵害结果作为犯罪成立条件或者处罚根据,如过失犯、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滥用职权罪等部分故意犯;而将法益侵害性较大,或者提前处罚的必要性很高的犯罪,设置为危险犯立法模式,如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而在危险犯中,又根据法益的重要程度、提前处罚的必要性大小,以及对控方证明要求的高低,而相应设置为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立法模式,前者如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后者如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盗窃枪支罪等。

就骗取贷款而言,若要认定为贷款诈骗罪,就必须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具有利用意思和排除意思,而骗贷行为人一般都具有利用意思,问题在于是否具有排除的意思。虽然理论上认为,排除意思并不需要具有永久性的排除意思,只要排除他人对财物的占有达到了可罚的程度,即认为具有排除的意思。换言之,即便具有归还的意思,只要对于他人财物利用可能性的妨害达到了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也有可能以盗窃罪、诈骗罪等取得型财产犯罪论处。[13](P31)但是,“贷款”作为金钱,属于种类物,适用“占有即所有”规则,借款者只要偿还同种币值的货币就算履行了义务。也就是说,骗取贷款并不同于一般的、不具有排除意思的一时性的骗用行为,因而无法根据骗用财物价值的大小、骗用时间的长短、对于被害人的财物利用可能性的妨害程度,来判断骗用行为是否达到了值得苛处刑罚的程度。何况,银行的金融资产就是用来放贷以获取收益的。因而,骗取贷款并不同于通常的骗用行为,不能简单地视为对他人财物使用权的侵害,而应认为是对金融资产安全的侵害或者威胁。

使用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的,一般来说都会对贷款的安全回收形成一定风险[14](P18-19)。立法者在贷款诈骗罪之外,增设骗取贷款罪,就是要防控金融风险。使用欺诈手段取得贷款,并且没有提供有效、足额的抵押担保,致使银行贷款的安全回收产生了具体性危险,而行为人是否具有归还的意思和能力难以查明时,若坚持认为只有证明行为人具有排除的意思,即不归还的意思,才能作为犯罪处理,就会导致对于金融欺诈行为的打击不力。故而,立法者在具有传统财产犯罪性质的贷款诈骗罪之外,增设骗取贷款罪,旨在将使用欺诈手段骗取贷款,致使金融资产的回收产生具体性危险,而且难以证明骗贷人不具有归还贷款的意思和能力的,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从而严密刑事法网。从这个意义上讲,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之间具有基本法与补充法关系的性质。

从有效打击金融欺诈行为而言,或许选择纯粹行为犯或者抽象危险犯的立法模式更为妥当。但问题在于,银行业从自身管理的需要设计了繁琐的贷款手续和苛刻的贷款条件,完全符合贷款手续和条件进行贷款,往往很难。实践中,借款人即便出于筹集资金进行生产经营等正当目的,为了顺利取得银行贷款,也不得不使用一定的欺骗手段。若将贷款目的、用途正当,具有充分的偿还能力,或者提供了有效、足额的抵押担保,对于银行贷款的顺利回收基本上没有风险的贷款欺诈行为,全都作为犯罪处理,无疑会不当扩大打击面,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信贷业和民营企业及个体经济的发展。故而,立法者选择了危险犯与实害犯折中的立法模式,即,将贷款时虽使用了一定的欺骗手段,但贷款目的、用途正当,具有偿还的意思与能力,只是因为经营不善等意志以外的原因,不能按时还贷而造成银行重大损失的,*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人民法院(2010)衡蒸刑初字第135号刑事判决书;河南省通许县人民法院(2010)通刑初字第122号刑事判决书。以及骗取贷款时不具有贷款的正当目的,而又难以证明行为人是否具有偿还的意思与能力,对贷款的回收产生了具体性危险,可评价为“其他严重情节”的,*河南省尉氏县人民法院(2013)尉刑初字第16号刑事判决书;湖南省湘潭县人民法院(2011)潭刑初字第44号刑事判决书;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法院(2012)荥刑初字第441号刑事判决书。作为骗取贷款罪处理。

三 “骗”取的含义

虽然理论上可将骗取贷款罪归入骗用犯罪,但行为构造上与一般的诈骗罪完全相同,即,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具有放贷决定权的人陷入认识错误→做出放贷的财产处分决定→行为人获得贷款→银行的贷款遭受风险。实践中,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行为人勾结银行工作人员获取贷款的现象很普遍,有勾结银行中不具有最终放贷审批权的信贷员的,有串通银行中具有放贷审批权人员的,还有银行中具有放贷审批权的人自批自贷。由于没有正确把握“骗”取贷款罪的行为构造和因果关系,将凡是提供了虚假贷款手续的行为,都作为“骗”取贷款罪认定了。

[判例一] 湖南省桃源县法院审理认为,2007年9月至2009年11月间,被告人陈某利用其担任桃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某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的职务之便,采取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和私刻他人私章的手段,冒用他人的名义为刘某等人立据贷款,先后24次从自己信用社骗取贷款合计103万元无法收回,造成其信用社重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骗取贷款罪,以骗取贷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湖南省桃源县人民法院(2011)桃刑初字第71号刑事判决书。

[判例二] 河南省荥阳市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张爱红任乔楼信用社主任期间,于2009年8月31日利用宋某和其弟宋某某的50万元股金证,冒用宋某名义骗取乔楼信用社贷款45万元。此笔贷款已于案发前2010年6月3日归还。被告人张爱红以欺骗手段取得金融贷款,并具有严重的情节,其行为已构成骗取贷款罪,免予刑事处罚。*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法院(2011)荥刑初字第334号刑事判决书。

以上两个判例均为具有贷款审批决定权的金融工作人员自审自批,根本不存在被骗的自然人,不符合“骗”取贷款罪的行为构造和因果关系,只能根据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分别成立职务侵占罪(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成立贪污罪)、挪用资金罪(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成立挪用公款罪)。如果具有贷款审批决定权的金融工作人员向他人发放了贷款(如判例一),其行为还符合违法发放贷款罪构成要件。总之,具有贷款审批决定权的金融工作人员自审自批贷款后自己使用的,根据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是否具有归还的意思),分别成立职务侵占罪(或贪污罪)、挪用资金罪(或挪用公款罪);若为他人贷款(即贷款后给他人使用的)的,则成立违法发放贷款罪,他人可能成立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共犯。

[判例三] 河南省安阳市中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郭海生多次以向河南省安阳县韩陵乡信用社主任李庆丰(已判决)行贿(共计47万元)为手段,冒用他人名义和以自己的名义向该信用社贷款162笔,贷款金额351.6万元,用于购买轿车进行出租经营以及投资养殖经营行为,至案发时尚欠贷款238万余元未能偿还。河南省南阳县检察院以贷款诈骗罪起诉和抗诉,河南省安阳县法院及安阳市中院均认定被告人郭海生构成骗取贷款罪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应数罪并罚。*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安刑二终字第237号刑事裁定书。

就本案而言,被告人郭海生因向具有贷款审批决定权的信用社主任行贿的方式获取贷款,不存在被骗的自然人,其行为不应评价为“骗”取贷款罪。不知信用社主任李庆丰“已判决”是以什么罪名判决的,笔者认为,李庆丰的行为除成立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外,还应成立违法发放贷款罪。而借款人郭海生,除成立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之外,因积极参与策划了违法发放贷款的行为,还应成立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共犯。

若金融工作人员不具有最终的贷款审批决定权,如普通的信贷员、农村信用社的代办员,则因伙同借款人共同欺骗了具有贷款审批决定权的主管领导,而成立骗取贷款罪的共犯。同时,金融工作人员还可能成立《刑法》第186条的违法发放贷款罪。虽然借款人的行为对于金融工作人员违法发放贷款的行为也可谓起到了教唆、帮助犯作用,但只要借款人没有积极地参与策划违法发放贷款,而只是使用了所发放的贷款的,宜作为片面的对向犯处理,不认定为犯罪。但如果积极策划参与了违法发放贷款的行为,则可能成立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共犯。质言之,这时双方均成立骗取贷款罪与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共犯,从一重处罚即可。实践中,借款人伙同不具有贷款审批决定权的金融工作人员骗取贷款,有法院仅以法定刑相对较轻的骗取贷款罪进行评价。*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2012)长刑初字第00424号刑事判决书;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法院(2011)确刑初字第040号刑事判决书。应该说,这种判决是错误的。

四 非法占有目的的功能定位

理论与实务均认为,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借款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5]不过,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功能定位,理论与实务存在三点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成立骗取贷款罪的行为人主观上不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二是认为单位成立骗取贷款罪时可以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三是即便行为人贷款时没有偿还贷款的意思或能力,因为骗取贷款罪的存在,也只能以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例如,通说教科书指出,“本罪(即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引者注)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存在骗用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的故意。但不能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否则,构成贷款诈骗罪等其他犯罪。”[8](P405)又如,实务中的权威观点认为,“如果是自然人犯本罪(指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引者注)的,则行为人不能具有非法占有金融资金的目的……如果是单位犯本罪的,应当包括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等情形。”[16](P316)

若认为成立骗取贷款罪的行为人主观上不得出于非法占有目的,会导致在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难以证明时,既不成立贷款诈骗罪(因为不能证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不能以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因为未能证明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结果只能宣告无罪。无罪的结论显然不合理。应该认为,“成立贷款诈骗罪需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成立骗取贷款罪则不需要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当能够证明借款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是描述表明,非法占有目的只是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之间分界的要素,两罪构成要件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竞合关系。换言之,凡是符合贷款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均符合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两罪在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范围内存在重合。这种理解有利于非法占有目的难以证明以及共犯的处理。例如,虽然能够证明借款人使用了欺骗手段取得银行贷款,但不能有效证明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以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又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与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共同骗取贷款的,双方在骗取贷款罪范围内成立共犯,*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9)沪一中刑初字第314号刑事判决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人另外成立贷款诈骗罪。

虽然设立骗取贷款罪可能有弥补贷款诈骗罪没有规定单位主体的疏漏的考虑,但不能得出单位实施骗取贷款行为时可以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结论。应该认为,“对于所谓的单位贷款诈骗案件(实际上是指为了单位利益的贷款诈骗),虽然不能直接处罚单位,但对其中就贷款诈骗负有责任的自然人应以贷款诈骗罪论处。”[9](P707)单位骗取贷款与自然人骗取贷款,只是行为主体的不同,二者适用同一个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不能认为个人实施时不需要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单位实施时可以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应认为,单位实施骗取贷款时若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完全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对于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否则,就会形成有失均衡的结论:自然人出于非法占有目的骗取贷款的,成立最高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贷款诈骗罪,而以单位名义实施同样行为,则只是成立法定最高刑仅为七年有期徒刑的骗取贷款罪。

自从在贷款诈骗罪之外增设骗取贷款罪之后,*应该认为,对于在增设骗取贷款罪之前的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骗取贷款行为,不成立骗取贷款罪,应宣告无罪。但广东省中级人民法院对于发生在1995年至1997年间的,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骗取贷款的行为,以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参见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穗中法刑二初字第224号刑事判决书),显然属于错误的判决。司法实践中,只要行为人以缺乏非法占有目的进行辩解,即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借款人缺乏按期归还贷款的意思或者能力,法院或许出于免予“错案追究”的考虑,往往不定贷款诈骗罪,而直接以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

[判例四] 经上海市杨浦区法院审理查明,2008年6月,被告人季荣定(已判刑)明知自己无还款能力,仍找被告人高自良帮忙以虚假的房产抵押手续申请抵押贷款55万元。案发后,贷款银行对该笔人民币55万元的贷款,虽经法院强制执行仍分文未收回。该院认为,“被告人高自良受季荣定指使与他人签订虚假的房地产买卖合同,并使用该虚假的经济合同骗取银行贷款55万元,造成银行重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骗取贷款罪……被告人高自良犯骗取贷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罚金人民币一千元。”*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2011)杨刑初字第240号刑事判决书。

该案中,被告人高自良明知他人无还款能力,仍帮忙办理虚假的抵押贷款手续。由于非法占有目的既包括使自己非法占有,也包括使他人非法占有,故应认为被告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以虚假的抵押担保骗取银行贷款,符合了贷款诈骗罪构成要件,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因此,上述判例为错误判决。

[判例五] 河南省淮滨县法院审理查明,1999年下半年,被告人付士学、赵振辉、付士立三人商量后以养猪的名义,以付士学为贷款申请人,从淮滨县农业银行申请扶贫贷款,虚构并私刻了“淮滨县期思镇士学大米厂”、“淮滨县期思镇兴民良种猪厂”两个单位及印章,把淮滨县期思镇粮管所已经报废的联合米机拍成照片,并伪造一张价值396 000元的联合米机发票作抵押,于1999年12月27日从淮滨县农业银行骗取两年期扶贫贷款20万元。贷款到期后,三被告人拒不偿还。该院认为,被告人付士学、赵振辉、付士立采取欺骗的手段骗取银行贷款20万元,到期后拒不偿还,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其行为均已构成骗取贷款罪。被告人付士学犯骗取贷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 000元;被告人赵振辉犯骗取贷款罪,判处罚金人民币20 000元;被告人付士立犯骗取贷款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0 000元。*河南省淮滨县人民法院(2011)淮刑初字第012号刑事判决书。

上述判决存在两点明显错误:一是行为发生在《刑法修正案(六)》通过之前的1999年,因不宜认为骗取贷款罪属于继续犯,而应认为属于状态犯,故“犯罪时”应为1999年,而非审判时的2011年,以骗取贷款罪定罪明显属于适用法律错误;二是从案件查明的事实看,被告人明显缺乏还款的意思,也就是说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故应以贷款诈骗罪,而非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

[判例六] 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审理查明,某某为还赌债,伙同被告人以虚假的房屋抵押手续骗取银行贷款48.3万元,分款后用于赌博挥霍。该院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骗取贷款罪。*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2012)徐刑初字第1103号刑事判决书。

既然被告人伙同他人骗取抵押贷款的目的是帮助他人还赌债和自己用于赌博挥霍,基本上可以推定被告人缺乏还款的意思和能力,其行为符合贷款诈骗罪构成要件,不应以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

诚然,司法实践中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只能采用刑事推定的方式加以证明,但从骗取贷款的目的与用途、单位的经济能力和经营状况、造成的后果、案发后的归还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是不难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17](P11-14)

[1] 刘箭.市场经济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行为的入罪化研究——以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为视点[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1):12-15.

[2] 欧阳,杨书文.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理解与认定[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3):5-10.

[3] 柳忠卫.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疑难、争议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刑法立法模式的完善[J].法学评论,2009,(1):111-118.

[4] 徐竹芃.试论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J].法律适用,2008,(1、2):105-109.

[5] 黄汉勇.骗取贷款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探讨[J].法治论丛,2008,(2):121-125.

[6] 孙国祥.骗取贷款罪司法认定中的三个问题[J].政治与法律,2012,(5):38-44.

[7] 孙铭.“行为犯”模式核定骗贷罪[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6-23(13).

[8]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0] 陈洪兵.公共危险犯解释论与判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11] 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

[12] 阮齐林.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13] 陈洪兵.财产犯的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J].刑事法学,2013,(8):29-39.

[14] 李富有,孙晨辉.银行信贷资金变相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影响效应——基于存在寻租行为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8-19.

[15] 曲新久.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16] 周道鸾,张军.刑法罪名精释(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

[17] 肖晚祥.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的关键[J].人民司法,2011,(16):11-14.

A Reach on the Accurate Application of The Crime of Cheating on Loans

CHEN Hong-bing

(Law School,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crime of cheating on loans is to punish those who gain bank loans by cheating and whose purpose of illegal possession is doubtful, which threatens the repaying of banking loans. Restricting these behaviors by Criminal Law, is to prevent financial risk earlier. The legislative model of the crime of cheating on loans is to remain neutral between crimes specific risks and practical consequences. If the perpetrator cheats on loans to manufacture and operate product, the condition of conviction is causing significant losses. Otherwise, as long as the perpetrator's cheating threatens the repaying of the bank, regardless of whether he has repaid on time or not, he could be convicted just because his behavior could be evaluated as other serious circumstances.

crime of cheating on loans; legislative background; legislative model; cheating; concurrence

2014-08-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财产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研究”(13YJA820003)

陈洪兵(1970—),男,湖北荆门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解释学.

D924.35

A

1008—1763(2015)05—0138—06

猜你喜欢

诈骗罪行为人贷款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不断滚动贷款,同时减记债务:政府如何才能从破产中更快恢复? 精读
论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合同诈骗罪存废问题研究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诈骗罪被害人被害分析与预防
旧信封
诈骗罪
论故意不法先前行为人的作为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