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几个疑难问题*

2015-03-18

关键词:养神形神肉体

张 景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几个疑难问题*

张 景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庄子·养生主》有三个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一,“养生主”意为“养生的主要原则”,而非“护养生命之主——精神”;全篇主旨是形神兼养,而非仅仅养神。二、全篇结构为:第一段统领全篇,接着用四个故事以“养形(庖丁解牛)——养神(公文轩)——养形(泽雉)——养神(老聃死)”反复交叉的形式阐述形神兼养的道理,造成一种循环往复、再三叮嘱、耳提面命的阅读效果。三、“指穷于为薪”一段仍属于秦失的话,目的是进一步说明死亡不必悲哀的道理,因为死去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永存。

养生 ; 形神兼养 ; 内容结构 ; 灵魂不死

《养生主》虽然文字不多,却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本文主要谈三个问题:解读“养生主”篇名及本文的主旨,全篇的内容结构,“指穷于为薪”几句话的段落归属。

一 对“养生主”篇名的解读及本篇的主旨

题目“养生主”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养生”两字应连读,“主”指主要原则,意为“养生的主要原则”;一说“生主”两字应连读,指生命之主——精神,意为“养护生命之主——精神”。无论哪种解释,学者都认为本篇的主旨是讲养护精神。王夫之、陈鼓应、曹础基诸位先生解释说:

形,寓也,宾也;心知遇神以驰,役也;皆吾生之有而非生之主也。以味与气养其形,以学养其心知,皆不恤其主之亡者也。*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0页。

《养生主》篇,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养生主要是养神而不是养形。*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页。

王夫之认为“形”为神之“宾”,“心知”是神之“役”,皆非“生之主”,用物质的“味与气”去养“形”,用“学”去养“心知”,都无法避免“其主”——精神的消亡。王夫之认为养生既不是养形,也不是养智,而是养神。陈、曹二位先生讲得更明白,本篇“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

三位先生的观点代表了学界普遍看法。学者如此理解,并非没有依据,因为庄子的确非常重视精神,认为精神大于肉体。但精神大于肉体,并不等于不要肉体。《达生》明确说“养形必先之以物……有生必先无离形”*《庄子集释》卷七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中册,第630页。,这实际就是说养形是养神之基础、养神必先养形,这也是庄子担心自己会像牺牛一样被宰杀而拒绝出任楚相、在雕陵为保命而仓惶逃走的原因——他十分爱惜自己的身体。

统观全书,庄子的养生原则是形神兼养,以神为主。庄子并不排斥、甚至非常重视养形。《达生》说: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庄子集释》卷七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中册,第644-645页。

意思是说养形与养神应该兼顾,哪一方落后了,就应努力赶上去。庄子接着举例:单豹重养神,却忽略了肉体安全,结果被“饿虎杀而食之”;张毅重养形,忽略了养神,结果“有内热之病以死”。庄子的结论是:“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所以养生就要内(神)外(形)兼养。从这里不难看出庄子对养形的重视。庄子在《德充符》中批评惠施说:“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精”指形体:“古人认为人的形体是精气聚集而成。”*《庄子译注与解析》,中华书局2011年版,上册,第112页。惠施既不养神,又不养形,因此是个不会养生的人。

形神兼养,不仅是《庄子》全书的思想,也是本篇的主旨。明白了庄子养生原则,也就明白把“养生主”理解为“养——生主”不符合庄子原意,应把“养生主”理解为“养生的主要原则”,而这个主要原则就是形神兼养。

二 本篇的内容结构

本篇内容结构也明确揭示了“形神兼养”的主张。《养生主》开篇就有一段简明扼要的文字总括全文主旨——形神兼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集释》卷二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115页。

开始至“殆而已矣”讲养神。庄子认为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导致精神困顿,不利养生。《达生》也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集释》卷七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中册,第630页。明白养生真谛者,不会去追求人生所做不到的事情,以免劳心费神。

“为善无近名”之后的文字讲养形。为了保证肉体安全,庄子告诫人们要远离刑罚与名声。远离刑罚容易理解,可为何要远离名声呢?《列子·说符》对此有间接解释:“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列子集释》卷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7页。名声会带来利益,利益会招来争夺,“争之极,必罹官刑矣”*《庄子集解内篇补证·养生主第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页。。因此“保身”方法应是“缘督以为经”,走中间路线,做一个不好不坏的人。这也即《骈拇》说的“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庄子集释》卷四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中册,第327页。及《山木》说的“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集释》卷七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中册,第668页。。庄子为了肉体安全,可说是殚精竭虑,以至于有人说庄子是游戏人生,我们应为此下一转语:他是迫不得已。

第一段为全篇立纲定向,属于卮言,即抽象说理。紧接着庄子用四个形象故事——寓言,进一步说明“形神兼养”这一抽象道理。这些故事的安排也颇具匠心:

“庖丁解牛”讲养形——“公文轩”讲养神——“泽雉”再讲养形——“老聃死”再讲养神

庄子就这样“养形——养神——养形——养神”交叉进行,反复论述,为读者清楚地阐述了他的养生纲领。下面分故事讨论。

第一个故事“庖丁解牛”讲养形。

“庖丁解牛”是比喻,用刀比喻人,用牛体比喻人的生存环境,用宰牛技术比喻养生处世方法。如果精通养生处世方法,那么他就会像庖丁的刀一样,使用十九年依然锋利无比;如果对养生处世方法不太精通,那么他就会像良庖的刀那样用上一年;如果一点也不懂养生处世方法,那么他就会像族庖的刀一样,很快就难以生存了。

关于这一故事所阐述的具体养生原则,学界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庄子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然,即文中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要求人不要违背客观规律。一种意见认为庄子养生之道就是游戏人生,就是在生活中要像“批大郤,导大窾”那样善于钻空子,不去硬碰硬。

仔细寻绎,以上两种意见本质一致,因为“批大郤,导大窾”这些宰牛技术,依然是建立在“依乎天理”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庖丁解牛所提出的养生原则就是“顺应”,顺应自然与社会,尽量避免是非矛盾的纠缠,以保证肉体安全。

顺应自然的文字在《庄子》中俯拾即是,如《大宗师》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庄子集释》卷三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262页。圣人无思无虑,一切听从大自然安排。正为此,荀子批评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中华书局《荀子集解》1988年版,下册,第393页。。

顺应社会也是庄子的主张。在《人间世》中,孔子告诫颜回要做到“心斋”,排除自己的一切成心,与卫君相处要做到“入则鸣,不入则止。……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庄子集释》卷二中,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148页。,让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出于不得已,完全顺应卫国的政治环境。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保护肉体安全,这属于养形。

第二个故事“公文轩见右师”讲养神。

右师的腿明明是被人砍掉的,但当公文轩问其原因时,他为何偏偏说是“天也,非人也”?《德充符》中的申徒嘉对此有一个回答:“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集释》卷二下,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19页。《人间世》也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中华书局《庄子集释》1961年版,上册,第155页。把一切无奈之事全归之天命,就能够做到“哀乐不易施乎前”,就会心平气和;如果把个人不幸归因于某人所为,就会整天愤愤不平,寻机报复。

所谓“天命”,是指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应该如此的有了如此结果,不该如此的也有了如此结果,这就是天命。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可奈何的,那就只能安之若命。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一切不幸都归之天命,心态就会平衡许多。《论衡》说:

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知者归之于天,故坦荡恬忽。*《论衡·命禄》,岳麓书社《百子全书》1993年版,第4册,第3212页。

智者知道贫富穷达都由命运决定,因此在面对诸多苦难时,就会“坦荡恬忽”,少却许多烦恼,而“坦荡恬忽”正是庄子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心理状态。

孔子席不暇暖,结果却四处碰壁;弟子中品行最好的颜回早亡,遵德守法的公冶长却有囹圄之灾,学业优秀的冉耕得了恶疾。这些事实证明个人品行与个人遭遇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因为很难找到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于是孔子就用“命”进行自我安慰: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页。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8页。

孔子把自己师徒的一切不幸——理想破灭、生命短促、无妄之灾等等,全归之命运。既然天命具有如此不可违抗性,那么自然就应该以一种平静心态对待自己的遭遇。相传为孔子所作的《周易·系辞上》对此说得很清楚: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上册,第77页。

把“乐天知命”与“不忧”放在一起,进一步说明“乐天知命”只是方法,而“不忧”才是目的。

右师把个人遭遇归之于天命,目的也是为了保证自己心理平衡。这属于养神。

第三个故事“泽雉十步一啄”讲养形: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集释》卷二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126页。

这段话的主旨,学者认为是“说明养生主要是使精神上得到自由”*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5页。,《庄子集解》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在解释这个故事时引用《韩诗外传》“君不见大泽中雉乎”*《韩诗外传》卷九,中华书局《韩诗外传集释》1980年版,第327页。一段话,也认为笼中雉因得不到精神自由,所以憔悴不堪。这与庄子原意刚好相悖,因为原文是说泽雉在笼子里即使精神饱满(“神王”),“不善也”;而不是说泽雉在笼子里憔悴不堪,“不善也”。

庄子固然重视精神自由,但并不意味他放弃肉体自由。如果按照精神自由的思路去理解,泽雉即使处于笼中,也照样可以让自己的精神自由驰骋,有何“不善”呢?庄子同常人一样渴望肉体自由,《盗跖》在描述财富给人带来的各种烦恼之后,认为更严重的是:

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缭意体而争此,不亦惑乎!*《庄子集释》卷九下,中华书局1961年版,下册,第1012页。

因为钱多,在家担心窃贼伤害,出门害怕强盗劫杀,房屋四周修筑碉堡,不敢一人外出。特别是“缭意体”三字,指出财富束缚了人的“意”和“体”,不值得追求。《庄子》中明确主张追求肉体自由的文字很多,如《逍遥游》中说的“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集释》卷一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17页。,《秋水》说的“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集释》卷六下,中华书局1961年版,下册,第604页。,《让王》中对这种自由生活有一个诗意的描写: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纟希;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庄子集释》卷九下,中华书局1961年版,下册,第966页。

宁可在山野里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由自在生活,也不愿被关在锦衣玉食的官府之中。这与“泽雉”故事所表达的生活情趣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认为,“泽雉”这段文字表达的是对肉体自由的渴望。这个故事讲养形。

第四个故事“老聃死”讲养神。

仅仅忘却名利而看不破死亡,精神依然难以得到妥善保养。袁中道《解脱集序》说他在二十岁时就与兄长袁宏道开始讨论生死问题,每谈及死亡,二人便“泫然欲涕,慷慨欷歔,坐而达旦”。不仅世人害怕死亡,高僧也怕,宗密禅师有一首偈:

休把庭华类此身,庭华落后更逢春。此身一往知何处?三界茫茫愁杀人。*《五灯会元》卷十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下册,第1192页。

宗密认为人根本无法与庭花相比,花落了明春可再次开放,而人一旦死去,就会在茫茫然的三界中四处飘荡,不知最终魂归何处。每想至此,连高僧也被“愁杀”了。

“老聃死”这一故事就是要破除对死亡的恐惧,理由是:第一,人本来就来自自然,死亡不过是回归自然而已。《齐物论》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邪!”*《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庄子集释》1961年版,上册,第103页。大自然是人的故乡,不愿死亡,就是“忘其所受”,就好像一个人从小离开故乡而长大后不愿回故乡一样。第二,既然人无法胜天*《庄子·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那么生死也就只能顺其自然:“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第三,肉体虽然死了,但灵魂长存:“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以上两条引文见中华书局《庄子集释》1961年版,上册,第128、129页。

要想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靠的是心理调整和精神修养。这属于养神。

全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统领全篇,接着四个故事以“养形——养神——养形——养神”的形式交叉阐述,造成一种循环往复、再三叮咛、反复吟诵、耳提面命的阅读效果。全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从中可以清楚看出庄子形神兼养的养生原则。

三 关于 “指穷于为薪”的段落归属

学界一般都把“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单列一段,而我们认为这几句话仍是秦失的话,应放在第四个故事的最后。

王先谦解释这段话说:“形虽往,而神常存,养生之究竟。薪有穷,火无尽。”*《庄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页。“薪”喻肉体,“火”喻灵魂,肉体有毁灭之时,而灵魂却可以永远延续下去。慧远对此也有解释: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此曲从养生之谈非远寻其类者也。*《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2页。

慧远认为,蜡烛固然有燃尽之时,但这支蜡烛的火可以传递到另一支蜡烛上,因此,肉体可以死亡,而精神却是不死的。

《田子方》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集释》卷七下,中华书局1961年版,中册,第707页。,庄子把“心死”与“人死”并列表述,说明这里的“心死”是指灵魂死亡*古人认为“心”是灵魂的住所,所以心又被庄子称为“灵府”,《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而“人死”则指肉体死亡。《齐物论》说:“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集释》卷一下,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56页。肉体死亡固然可悲,但更可悲的是灵魂的死亡。正是这个原因,庄子才反复要求人们去学习大道,如果能够与道融而为一,即使不能保证肉体长生,但灵魂或可永存:

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庄子·大宗师》,中华书局《庄子集释》1961年版,上册,第247页。

晋崔馔注释说:“傅说死,其精神乘东维,托龙尾,乃列宿。”*《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卷三上注释引,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251页。这说明古人早就意识到庄子主张灵魂不死。《庄子》中类似阐述还很多,如:“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庄子·在宥》,中华书局《庄子集释》1961年版,中册,第383-384页。“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天地》,中华书局《庄子集释》1961年版,中册,第421页。我们不能说这些文字没有丝毫的夸饰色彩,但也不能说全是文学笔法,应该说这些描写真实反映了庄子灵魂不死的主张,因为在先秦,包括孔子在内的思想家们大都认同灵魂不死,《礼记》记载季札自齐反吴途中,长子不幸去世,季札在埋葬长子之后哭着说:

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礼记·檀弓下》,《礼记集解》卷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94页。

季札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吴国贵族,他认为人去世后,肉体回归大地,而灵魂却可以“无不之”。孔子也谈到灵魂不死:

气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礼记·祭义》,《礼记集解》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1219页。

孔子认为众生都可一分为二——肉体和灵魂,众生死后,肉体回归大地,而灵魂却升至天上,继续显示自己的作用,甚至能够发出某种气味,感动着人心。灵魂不死是先秦的普遍观念,如《文子》说的“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妙,各处其宅,守之勿失,上通太一”*《文子·自然》,《文子疏义》卷八,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1页。,子产说的“伯有……能为鬼”*《左传·昭公七年》,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1990年版,第4册,第1292-12937。等。而且子产还认为,虽然人人都有灵魂,但其死后灵魂能否产生影响,则取决于此人生前的生活、修养情况:一个人生前越有作为,他所获得的各种东西就越多,那么其灵魂就变得越发有力*张松辉,张海英.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6-100.。这就解释了庄子为什么注重精神修养的问题。

灵魂不死的观念能够使人以相对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伯虎绝笔》,《唐伯虎先生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334册,第648页。肉体没了,而灵魂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生活而已。相信灵魂不死的人不再为死亡而悲哀或者减轻悲哀程度的实例很多,前赵刘聪就是其中一位。《晋书》说他自幼聪悟好学,文武双全。当他病重期间,因幻视幻觉,看到了死去的儿子刘约,于是他就对另一个儿子刘粲说:

往以约之言为妖,比累日见之,此儿必来迎吾也。何图人死定有神灵,如是,吾不悲死也。*《晋书·刘聪载记》,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89页。

刘聪原本为死亡发愁,自从相信了灵魂不死,他便不再“悲死”了。

既然灵魂——人的生命主体不死,那么死去的不过是泥土一般的臭皮囊而已。秦失用这一比喻说明死亡并不可怕,因此也无须为死亡悲哀。

总之,《养生主》的主旨是形神兼养,而不是学界所说的仅仅养神;四个故事反复交叉阐述形神兼养的原则,而不是学界说的都是在阐述养神的道理。

Several Problems aboutZhuangzi’sEssayYangshengZhu

ZHANG Jing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There are three problems inZhuangzi’sessayYangshengZhu. Firstly ,“health primary” means “the main principles of preserving one's health”, rather than “Care-Lord of life ——spirit”; the purport of the paper is a unity of preserving both the body and the mentality, rather than just resting to restore energy. Secondly, structure of the whole paper stretches as follows: the first section works as a commanding summation, following by four stories, “body preserving (skilled and magical craftsmanship)-resting to attain mental tranquility (Gongwen Xuan)-body preserving (a pheasant)-resting to attain mental tranquility (the death of Lao Dan)”. All these stories are presented repeatedly to elaborate the spirit of comprehensive maintenance, which impress readers deeply. Thirdly, the dictum“even the firewood burns up, the fire never dies out”was said by Qin Yi, which intends to appeal that never feel sad for death, since the dead part is simply the body, and the soul does live on.

keeping in good health; preserving both the body and the mentality; content and structure; immortality of soul

2015-04-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先秦道家礼学思想研究(14YJA720014)

张 景(1985—),男,河南唐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B223.5

A

1008—1763(2015)05—0053—05

猜你喜欢

养神形神肉体
要重视清静养神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生 活
意象、形神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从肉体之欢到灵魂之爱——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三大里程碑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