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基于全局熵值法和基尼系数分解法

2015-03-18刚,姚

关键词:省域基尼系数区域

丁 刚,姚 爽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 能源与环境问题研究

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基于全局熵值法和基尼系数分解法

丁 刚,姚 爽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在构建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全局熵值法对全国三十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我国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空间差异进行测算,发现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是区际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空间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的研究方兴未艾。如,黄海峰等(2007)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能力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等进行了实证分析[1];谢家平(2008)等从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经济运行、生态效益等影响区域工业体系循环经济效果的多个层面入手, 建立了相关评价体系,并运用AHP法测算了各指标权重[2];钱翌等(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3R”理论原则,构建了适合青岛市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分级标准和评判模型[3];曾丽君等(2011)通过构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功能互补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评价[4];庞小宁等(2012)构建了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5];赵萌等(2013)运用频率统计分析和专家调查等方法,筛选出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四个子系统的具体指标,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和AHP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赋权,以河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6]。

由于我国经济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区域间在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已成为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如,胡彪等(2010)运用层次分析法考察了环渤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7];李宁等(2011)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8];王立平(2012)的因子分析法结果表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非常不平衡[9];白静(2012)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辽宁省各市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10];杨帆等(201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CR模型,对山西省多个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山西省不同区域循环经济效率的差异指标,发现在相关投入产出指标既定的情况下,不同地级市对于资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和环境改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11];王小艳等(2013)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区域比较分析,并采用障碍度指标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病理诊断[12]。但以全局可比性、客观赋权为特征的全局熵值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迄未发现。

为此,本文拟采用全局熵值法,以全国三十个省域为样本空间,通过构建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四个维度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并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其进行区域内、区域间的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对于在新形势下客观认知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综合评价

(一)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经济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与社会因素4个一级指标出发,建立涵盖了8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经济因素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DP、GDP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资源因素指标主要包括: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万元GDP水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环境因素指标主要包括: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SO2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社会因素指标主要包括:城镇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失业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每十万人高等学校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

(二)评价过程及结果

1.全局熵值法简介[13]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广泛应用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与专家评分法、AHP法等主观赋权法不同的是,熵值法的评价结果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熵值法是利用所提供的信息量来计算信息熵,通过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来衡量各指标权重,较大的相对变化赋予较大的指标权重。但是由于熵值法缺乏对时间维度的考察,仅适用于横截面数据。但是为了更加全面的反映各省(市)区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本文采用包涵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的面板数据,并运用改进后的全局熵值法来实现对评价指标的客观赋权。基于全局熵值法的评价步骤如图1所示。

表1 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总体目标层一级系统控制层二级系统控制层基本指标层单位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经济因素指标资源因素指标环境因素指标社会因素指标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及保护生活水平教育情况人均GDP元/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GDP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万元GDP电耗kW·h/万元万元GDP水耗m3/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公顷/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万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千克/万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顷/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SO2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城镇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失业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人/千人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每十万人高等学校人数人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图1 全局熵值法评价步骤

2.评价过程简介

(1)数据来源

本文在实证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均由2007-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经计算整理得到。

(2)评价过程简介

根据全局熵值法综合评价的具体实施步骤,本文首先对评价所涉及的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标准化处理,然后用所得的无量纲数据,计算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信息熵和相对应的权重,具体如表2所示。

最后测算出各省域2006至2012年的绩效综合评价得分和排名情况,以及各省域2012年相对于2006年综合得分排名的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见下页)。

(3)评价结果分析

总体而言,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综合评价得分呈上升态势。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的均值从2006年的35.11增长到2012年的48.01,增长了12.9:中部地区的均值从2006年的21.86增长到2012年的36.59,增长了14.73:西部地区的均值从2006年的20.18增长到35.12,增长了14.9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绩效一直较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部与中西部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综合得分差距较大,中部略高于西部。同东部地区相较,近年来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绩效增幅较大,因此东部循环经济发展绩效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近年来有所降低。

表2 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和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信息熵指标层权重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及保护生活绩效教育状况人均GDP0 966 03%GDP增长率0 991 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 956 3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0 965 97%第三产业比重0 974 91%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0 939 90%万元GDP能耗0 990 96%万元GDP电耗0 990 70%万元GDP水耗1 000 4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0 990 8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0 983 34%“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0 9211 18%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1 000 26%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1 000 59%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1 000 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0 973 6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0 991 22%工业SO2排放达标率0 990 7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 982 33%污水集中处理率0 991 9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0 965 41%城镇恩格尔系数0 956 74%农村恩格尔系数0 982 43%失业率0 991 99%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0 965 42%教育经费占GDP比重0 965 15%每十万人高等学校人数0 966 06%平均受教育年限0 983 16%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空间差异分析

(一)基尼系数分解方法简介

本研究使用的基尼系数法借鉴了Dagum[14]的研究成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基尼系数可进一步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Gw和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Gb,即G=Gw+Gb。其中,区域Pj内部的基尼系数为:

(2)

反映区域j和j区域之间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差异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

(3)

则区域j和区域h之间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差异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度为:

(4)

据此计算得出的基尼系数在0-1之间, 数值越大说明差异越大。

表3 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结果

区域省域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东部北京58 89157 89159 21161 44161 64166 22162 711天津43 04340 88341 44543 93545 91554 29549 125河北23 281525 321728 751130 171333 611140 541337 1318辽宁24 561126 511228 101230 391232 261639 761639 9311上海45 13247 35249 96252 32252 30257 54253 664江苏37 95440 75443 54444 40447 24455 26454 203浙江35 16639 85544 38344 50348 59356 26356 582福建25 92928 311030 27932 98835 021042 611040 4210山东31 22734 17736 48738 77741 02748 41647 706广东35 27534 77636 95639 06645 86648 30745 257海 南25 741028 58928 961032 151035 72944 36941 399中部山西22 271925 401527 221629 231733 051438 561738 6115吉林23 171624 801827 531429 301632 351537 832036 0120黑龙江22 611722 722226 341927 801929 792235 632734 0425安徽20 132323 162026 322027 332429 882138 281837 2317江西19 492422 072424 392427 672130 881940 261438 9513河南21 662023 901925 952127 512329 272336 192334 6124湖北24 011325 711327 261529 671531 561739 831537 3216湖南21 522123 062125 142227 732029 962036 862135 9821西部内蒙古23 781425 341626 921830 051433 331341 491139 9112广西18 342621 042522 782526 082528 672436 352235 5422重庆26 02829 25830 54832 76936 98846 74842 318四川20 322222 542324 822328 141828 062635 782632 5026贵州16 762919 232820 262923 052926 242834 792832 0728云南17 152819 762721 672725 262628 232535 812532 3127陕西24 481225 611427 731331 031133 581240 801238 7414甘肃17 342719 172919 993023 232824 982932 383031 1929青海16 533018 293020 372821 173023 943033 652930 4630宁夏22 611826 911127 091727 602231 021837 971936 5919新疆18 632520 582622 262625 202726 512735 842434 722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

(二)区域空间差异分析

根据基尼系数分解法,本文计算了2006至2012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内部以及东西部、东中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基尼系数及其贡献度,如表4所示。

1.总体差异分析

由计算结果可知,衡量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差异的总基尼系数从2006年的0.1844下降至2012年的0.1053,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差距日益缩小。从基尼系数的贡献度来看,我国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差异,而地区内差异所占比例较小。

自2006年以来,地区内基尼系数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0.0414下降到2012年的0.0235,占总基尼系数的比重由22.45%下降到22.31%,说明在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差异中,地区内差异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区域间的基尼系数贡献度与总基尼系数的变化基本一致,总基尼系数的下降基本是由区域间基尼系数贡献度的下降所引起的。

2.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内部的基尼系数最大,说明东部地区内部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差异最大,且其下降的幅度也最大,由2006年的0.1602下降到2012年的0.091,下降了43.19%。中部地区内部基尼系数最小,数值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其下降幅度较小,说明中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差异较小,且近年来变动幅度不大。西部地区内部基尼系数介于东部和中部之间,下降幅度也介于二者之间,由2006年的0.0907下降到2012年的0.0592,下降幅度为34.72%,说明其内部发展差距显著降低。

表4 基尼系数分解结果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东0 16020 14120 13510 12490 11020 08840 0910中0 03630 02930 02160 01660 02290 02310 0255西0 09070 08660 07960 07340 07380 05570 0592东-中0 23290 21320 19400 18260 17120 14060 1359东-西0 27190 24320 23780 21220 20000 15150 1579中-西0 08260 07510 07140 06000 06320 04560 0518总基尼系数0 18440 16450 15670 14050 13260 10150 1053地区内贡献0 04140 03650 03420 03090 02870 02230 0235地区间贡献0 14300 12800 12260 10960 10390 07920 0818

3. 区域间差异分析

就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差异而言,东部与西部之间、东部与中部之间的差异较大,而中部与西部间的差异较小。在我国地区间基尼系数中,东西部间基尼系数最大,七年间的下降幅度也最大,为0.114,说明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近年来有长足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东西部循环经济的发展绩效差距。东部不仅和西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和中部之间的基尼系数也较大,东中部间基尼系数略低于东西部间基尼系数,说明东部与中部的差异比东西部之间小。中西部基尼系数整体数值较小,且在2006年到2012年间保持平稳,说明中部和西部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比较接近,发展差距略有缩小。

三、结论

(一)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尚不均衡

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较高,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较低,西部地区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

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差异,各地区区域内部差异较小,而区域间的差异则较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循环经济发展绩效也得以提高,但是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很明显。

[1] 黄海峰,李慧颖,刘娜.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分析与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9).

[2] 谢家平,刘娟,孔令丞.区域工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研究[J].经济经纬,2008(2).

[3] 钱翌,寻涛,赵荣敏.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5).

[4] 曾丽君,隋映辉.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聚类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5] 庞小宁,王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14).

[6] 赵萌,路文冉,李刚.基于熵权AHP组合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13(6).

[7] 胡彪, 杨三变, 熊英汉.环渤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探讨[J].现代财经,2010(3).

[8] 李宁, 丁四保, 赵伟.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

[9] 王立平.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10] 白静.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 D].长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3).

[11] 王小艳,窦玲.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区域差异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13(7).

[12] 杨帆,王晓杰.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循环经济效率地区差异分析[J]. 时代金融,2012(24).

[13] 丁刚,陈倩. 基一于全局熵值法的区域现代服务业分行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14] Camilo Dagum.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 [J].EmpiricalEconomics, 1997(22).

(责任编辑:李潇雨)

Th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pacial Difference of the Provincial Cyclic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DING Gang, YAO Shu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 China)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performance of provincial cyclic economy development, using the global entropy metho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cyclic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irty Chinese provinces (city) Besides,the study employs the Gini coefficient decomposition to measure and calculate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cyclic economy performance among all provinces in China.The result suggests that:there is imbalance in China regional cyclic economy development,and the eastern cyclic economy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western.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the major reason of inter-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cyclic economy;performance evaluation; spacial difference

2015-04-27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价、标尺竞争效应与空间关联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CJL071)。

丁刚,男,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F207

A

1008-2603(2015)03-0001-06

猜你喜欢

省域基尼系数区域
分割区域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区域发展篇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省域交通服务热线系统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