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制扇技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3-17葛晓明

关键词:技艺苏州文化

周 敏 葛晓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制扇技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 敏 葛晓明

制扇技艺是苏州非遗的一个重要项目,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十多年的繁荣后步入了行业萧条期。本文对苏扇目前的状况做出梳理,并对其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创新、弘扬等相关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苏扇的发展与推广。

非遗 苏扇 现状 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是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近年来,非遗在政府工作中得到了重视,在民众视野中得到了关注,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契机。苏州非遗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物种丰富多样,是苏州先民的杰出创作,是生存在当下、传承在吴中大地的活态文化。苏州“制扇技艺”(以下简称苏扇)是苏州本土非遗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极富吴文化特征,于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苏扇历经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兴盛后步入了行业的萧条。本文着眼于苏扇当前生存现状分析,探讨苏扇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苏扇的现状

苏州在明代即为全国的制扇中心。苏扇与吴门书画艺术融合,已成为苏州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是苏州特色文化的一张名片。苏扇工艺精湛,经济价值高,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折扇,以“水磨骨竹折扇”最为著名,扇骨与“市矾扇面”配制,平挺坚牢,相映生辉;二是檀香扇,以“拉花、烫花、绘花、雕花”著称,具有“细巧奇险”的特点;三是绢宫扇,以选料讲究、造型大方著称,加以刺绣、缂丝、绘画、雕塑、镶嵌、髹漆等多种工艺。无论是行业鼎盛期还是萧条期,苏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苏扇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兴盛,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他手工艺生产一起呈现出衰退趋势。2004年1月,苏州工艺美术集团及下属28家企业全部被拍卖,国有经济整体退出。十年过去了,目前,苏扇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1、行业萎缩,人员流动快。苏州从事苏扇生产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工作室)现有10多家,主要分布在苏州桃花坞、西北街一带。总体模式是前店后坊,并且体量小,以个体作业为主。苏州现从事制扇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人员流动大。目前经营的企业或个体不仅做苏扇,还不得不从事其他经营范围,例如核雕、玉石等,否则在经济上难以为继。行业整体年销售总量在逐年下降,企业、个体之间竞争大,合作少。

2、研发不足,创新能力弱。苏扇有着辉煌的过去,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目前市面上呈现众多的依然是老一辈的样式,多为复制或仿制。此外,更有众多商家为迎合旅游产品的需求,将苏扇粗俗化、廉价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苏扇应有的面貌。苏扇新品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缺失,专业设计人才更是流失严重。目前没有正式的苏扇行业协会或专业研究团体。

3、教育缺失,传承青黄不接。苏扇目前传承人和专业技师普遍年龄大,青黄不接,传承方式多为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沿袭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下传承的形势。苏扇技艺专业要求多,制作工序繁,培训周期长,行业前景弱,导致许多学艺者或一知半解或半途而废,真正能继承苏扇技艺精髓的寥寥无几。

4、宣传不力,公众活动少。非遗相关的公众文化活动少,出现在民众面前的机会更是难得。苏扇在各类媒体、广告等方面的宣传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即便有民俗文化活动也停留于展示展览,公众能自由参与或体验技艺的活动极少,参与度不足。苏扇的专题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在街头小巷海报宣传或是在社区活动方面,都难以看到其身影,这势必造成公众对苏扇的认知不足,尤其是新苏州人对扇文化的认同感缺失。

5、苏扇受管多头,归口管理缺失。苏州市文广新局主抓申报非遗工作,人事局主抓工艺美术系列职称申报工作,经贸委主抓国大师申报评定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抓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工作,全市有关工艺美术大型展示交流活动则由市文联、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实施举办。由于缺乏归口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大家管,大家又不好管”的状况。

苏扇的保护、传承、发展目前处于困难时期,原有的形制已有部分遗失不复存在,制扇设计人才不足,新品开发严重脱离了现代生活的审美和节奏。苏扇发展历经了艰苦的创业期,享受了繁华的兴盛期,目前已然步入了萧条期。当前苏扇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积极的进展。2009年,百年老字号“如意”檀香扇品牌确立。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2013-2023年)保护规划已在有关行政部门得以通过。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专业教师在各自领域中积极投入,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正在逐步形成体系,苏扇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苏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苏扇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五个环节,这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扎根现实,以严谨的态度积极投入于非遗的传承创新,百年技艺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苏扇面临的现实问题困难重重,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结合苏扇技艺的行业特点,本文认为苏扇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先保护后传承,以创新促发展。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探索基本内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檀香扇(黑檀) 《竹》 23cm 周敏

1、数字化保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制扇技艺,建立一个完善的“图文声像”数字信息的苏扇技艺档案和数据库。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保护传统技艺,开创资源共享工程。其重点是数据库的建设,其难点在于自2004年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国有经济全面退出后,苏扇活态技艺与物化精品等流失严重。苏州檀香扇厂在鼎盛时期拉花车间有60多人,后因企业改制、行业不景气,以及年事已高等健康原因等,如今仍在从事拉花的技师寥寥无几,精湛的拉花技艺或有失传的可能。此外,苏州檀香扇的原材料也是千金难求,上乘的印度老山檀香木如今已无入境的可能,其它檀香木原材料同样是价格不菲。在苏扇行业兴盛时期精品频出,在各赛事展会上屡获奖项,如今这些精品扇现存零散残缺。当前从事苏扇行业人员专业技能素养等参差不齐,高技艺者少之又少,收集过程难度很大。目前在苏州制扇行业中苏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也是苏州制扇技艺的传承保护责任单位。在其引领下,将苏扇技艺与文件资料加以整理、收集、记录,以图文声像等数字信息的形式较为完整而客观的保存下来。苏扇数字化保护不仅有物化产品信息,还有过程性的技艺信息等,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现代教育传承。通过建立苏扇研习基地、演示基地、体验中心、宣讲小组等,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学团队和传承模式。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传承,开创新型的传承教育模式,扩大受众,培植苏扇受众群体。通过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培养苏扇专业人才,打破原有的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等传统模式。苏扇传承教学应由现代教学体制下的课堂来传承,引入院校课程体系,将非遗苏扇文化一代代地沿袭下去。目前苏扇传承单位设有传统手工技艺的“苏扇体验中心”,在当地的2所高职校设有苏扇传承研发基地,在市区1所青少年活动中心设有拓展课程等。苏扇各个教学网点以及示范基地较为分散,且各自传承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侧重点均有不同,经实践后已形成各自优质的教学资源。问题是各个传习机构之间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运作,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传承体系。尤其是苏扇在高职院校的传承,需要打造特色专业,把苏扇作为单元化课程纳入到高职校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构建完善的教学团队和课程体系,这将是苏扇传承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可依托院校的师生团队,把苏扇宣讲带进社区,主动走到公众面前。院校统一科学的管理和运作,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开展苏扇专业课程的合作和交流,这对于传承教育必有促进作用。

3、行业龙头引领。加强行业交流、理论研究、研发新品、赛事活动等,成立一个苏扇行业协(学)会。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创新、交流、研讨、激发苏扇技艺的活力和创造力。据考证,在咸丰、同治年间,苏州折扇行业已有行会组织。光绪年间,有常州湖塘桥的张多宝、南京栖霞山的杨永生等制扇名手,来苏连同本地同行共百余艺人集中在桃花坞韩衙庄一带,分设十余家折扇作坊。至此,苏州折扇行业更具规模。民国期间,苏州折扇行业重新改组了行会组织,成立了“扇骨公所”、“扇面公所”和“雕边公所”,行会的出现在苏扇变革创新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市场上的苏扇以高端收藏产品、中端礼仪产品、低端旅游产品为三条主线,均大同小异,千扇一面。苏扇亟需创意性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的努力和配合,尤其是行业龙头的引领。依托本地高职院校资源建立苏扇研发团队,将行业中的佼佼者通过协会平台形成合力以开展研讨提高技艺,加强苏扇技师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此外,苏扇创新研发重心要转移到年轻一代的培养,将苏扇行业专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技工人员组成不同层次的三级阶梯状的“引、带、领”,为苏扇产品的创新带来人才支撑。苏扇协会要发挥积极作用,为苏扇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给苏扇带来更多时尚气息。

4、旅游特色街区。着眼苏州本土文化旅游特色,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打造一条苏扇旅游文化特色街区。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促进苏扇行业繁荣,开创苏扇特色文化名片。苏州西北街地处古城中心区,在其附近约一公里的路程上有苏州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等众多展馆,还有苏州著名园林与之相邻,如拙政园、狮子林、忠王府、北寺塔等。此外,苏州多条古街巷与之相连,如学士街、桃花坞大街、临顿路等。周边的旅游资源丰富,现有的西北街上除了如意檀香扇厂百年老字号外,还有十几家大小不等的扇坊。虽每个铺面不大,但数量多也较为集中。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发挥非遗资源特质,将西北街打造成苏扇特色街,将更能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非遗特色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将会起到积极的经济推动作用以及文化传播作用。

5、信息网络传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题数字博物馆,将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图文声像以数字形式传送。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传播、展示、交流,突破时空界限为公众提供服务。虚拟网站可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清晰明了地呈现复杂的制扇技艺,便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学习、研究和普及。苏扇专题网站构建需从苏扇概述、历史沿革、苏扇结构、制作工艺、精品鉴赏、教学科研、苏扇精英、社区论坛等导航链接上设计,以图文声像、精美网页展陈设计、良好互动,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苏扇数字博物馆网站不仅将苏扇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还能进一步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打造优异的远程教育资源,满足公众交流、探讨、休闲、鉴赏等需求,真正将苏扇文化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并服务于公众。

苏扇是一种文化,更是苏州地方特有的一张城市名片。苏扇绵延百年,几经沉浮,但仍幽雅飘香。苏州地域文化早已深深烙有苏扇形象。针对苏扇当前的生存现状,积极开展对策研究,推进苏扇保护传承。苏扇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托政府的扶持,更需要行业专家、教学传承以及新品研发,激发公众的积极参与。总之,加强苏扇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对弘扬苏州文化、促进苏州本土特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 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4 (4).

[2] 胡敏中.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新视野,2008 (1).

[3] 王金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01).

[4] 李欢.“中国扇”文化的艺术赏析.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2).

[5] 潘嘉来.中国传统雅扇/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 马骏.赵莉.中国扇文化.云南: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

[7] 孙志国.钟学斌.王树.地理标志茶叶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农业科技,2011(1).

[8] 杨柳.彝族刺绣的时尚化研究.艺术百家,2013(z1).

[9] 梁怡.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复兴山西大同寺观壁画复建有感.新美术,2013(5).

[10] 许建萍,闫承花,传统织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对策——以山西织绣为例.山西档案,2014(1).

(周敏,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 /葛晓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技艺苏州文化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谁远谁近?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