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女性化研究文献回顾与评析

2015-03-17王付春范聪聪

关键词:农业发展

王付春,黄 鹂,范聪聪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601)

【哲政阐赜】

农业女性化研究文献回顾与评析

王付春,黄 鹂,范聪聪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601)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农业女性化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社会学、女性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探讨农业女性化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获得了一系列较为丰富的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较为详尽的逻辑梳理,并对其主要观点及存在问题予以评述,无疑有助于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关键词:农业女性化;留守妇女;女性地位;农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农村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户籍制度的松动,促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农村中的女性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出现滞后,她们大都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步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这种“农业女性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已引起了社会学、女性学、经济学等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从社会分工、社会性别以及家庭分工等视角对其成因、影响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究。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特征日益突出,吸引了更多领域的学者关注。本文试将研究农业女性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简要评价现有成果及其存在问题,进而探讨未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农业女性化成因

从人口学角度来看,很多学者认为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滞后的原因在于女性素质偏低。改革开放前,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社会资源有限且农村占据的社会资源极少,加之受传统观念中男性偏好的影响,农村中的男性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受教育机会明显多于女性,形成男性人口素质普遍高于女性,这就决定了在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过程中男性的可能性大于女性。张宏宏研究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农村男性一般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并掌握关键技术,农村男性的主导作用决定了男性进入城市务工的可能性比女性大,而留守妇女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社会资源缺乏,使其流入城市的可能性较小,多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1]。高小贤也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文化结构呈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的比例就越大[2]。另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时期,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人口中男性文盲率明显低于女性,从而验证了改革开放后女性的非农转移难度远大于男性。

从女性学研究来看,学者们通常将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归结于传统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王黎芳认为,传统的性别观念仍对农村女性地位产生影响,塑造了一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使农村劳动力在非农转移过程中女性顺应着以男性利益为主的安排,在这种观念指引下,男性在家庭生活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女性只是起到辅助作用[3]。高小贤从性别分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20世纪末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性别差异,并从三个方面(女性比例低于男性、就业层次低于男性、逆向转移比例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在非农转移中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2]。传统性别观念的不平等,导致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女性得不到社会的关注,无法享有更多权利的保障,再加上女性一直以来承担着家务劳动以及家庭生育的重担,从而导致了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滞后。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学者们从“成本—收益”视角对“农业女性化”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在不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情况下,男的外出务工,女的留守在家务农是一种成本小、收益大的理性策略。张凤华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在家庭分工分业的基础上是有经济理性的,即“经济人”的理性为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确定了性别先后的次序[4]。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在考察女性农业化形成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家庭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也不能忽视国家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刘筱红、姚德超在农业女性化成因中提出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二是受国家土地政策和户籍制度影响。由于这两个因素的驱动,农村家庭在对农业就业与非农就业的收益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家庭劳动力配置决策,即男的外出“务工”,女的在家“务农”[5]。

关于农业女性化的成因,学者们分别从人口学、女性学以及经济学角度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农村妇女选择留守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对安徽省各地农村走访时发现,很多地区的农村女性留守在家务农,一方面是为了看护孩子和照顾老人,因为很多女性都觉得自己照顾孩子和老人比男性会更细心、周到;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妇女在家边务农边做些手工活,如承接一些服装厂、食品厂、网厂的零活,或者直接到附近工厂上班。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以及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很多地区的农业女性已改变了以前“田间劳作、日落而息”的局面,更多的是雇佣机器、雇人来播种和收割,自己仅负责简单田间管理。这样女性留守在家既能照顾孩子和老人,又能挣钱弥补家用,而且不耽误农田耕作。

二、农业女性化影响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明显滞后性,使得农村妇女在数量上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村劳动力在性别结构上的这一变化,无论是对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还是女性自身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女性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方面,并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中女性逐渐承担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以及家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助于提高女性地位,使女性有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郝亚光认为,女性参加农业劳动使传统的“男耕女织”现象一去不复返,农村妇女开始从家庭中走出来,由此社会出现了“男工女耕”的新现象。在农业从业比例构成中,女性的比重逐渐超过男性。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具如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的推广,不仅缩短了耕作的时间,而且降低了农业劳动的难度。生产服务的社会化,使女性和男性一样能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从而有助于提高女性地位[6]。2006年,全国妇联在江西、江苏、浙江、吉林、河北、河南、甘肃、四川、云南和湖南10省对数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中,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比例达74.7%,妇女在生产生活中,不仅是重要的决策者,也是主要承担者[7]。笔者对安徽的调查也发现,农村中务农女性大都年龄在40—55岁,而他们的配偶基本上是在外务工。由于机械化使用以及生产社会化服务,这些女性在农业生产中既是承担者,也是决策者。

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女性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男女两性地位,妇女的家庭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很多学者认为,农业女性化将对妇女地位产生负面影响。姚德超认为,虽然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成了主力军,为农业经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并没有因其承担和扮演的双重角色而得到彻底改变,她们的地位日趋边缘化。这是因为:一方面从事家务劳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分内之事,同时,对于从事家务劳动往往不用而且也难于用货币衡量;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远低于从事其他产业,而收入是衡量家庭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8]。林志斌从农业经济产值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以农业劳动为主要工作的妇女的劳动在家庭收入和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同时在低技术农业和高技术城市的情况下,妇女参与耕作实际上将自己排除在较好的机会之外,使自身在新的社会分层中地位下降[9]。也有学者从农业劳动管理决策权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妇女从事农业劳动更多地体现在她们对农田的管理上,而掌握农业生产决策权(如生产资料购买、种植作物及面积、农产品销售)的仍然是男性,留守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实际的权利,一般只是起辅助性作用,因此家庭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学术界关于农业女性化影响的研究,不论积极还是消极的观点,大多是围绕女性地位来分析的,即女性因从事农业而导致地位上升或下降。实际上,农业女性化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女性地位上,还表现在对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在这些领域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在农业发展上,学者主要关注了未来农业发展程度以及粮食安全问题。吴惠芳等通过对5个省份的抽样调查发现,农业女性化不一定会带来农业生产的退化,但是在粮食耕种面积以及粮食安全上会造成一定影响。她呼吁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应改革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和模式,使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妇女有机会以合适的方式获得她们需要的生产技术[10]。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研究者注意到农业女性化可能会对农村婚姻与家庭稳定以及子女教育等产生的影响。李新然认为,农业女性化主要是男性长期出去务工所致,男性长期外出造成的夫妻分离,也对家庭的稳定构成威胁。虽然因外出打工而与妻子离婚的现象尚不多见,但少数人在外边的不轨行为及已离婚的案例已使很多留守妇女感到不安,这一影响不容小觑。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子女教育和培养也是不利的。父亲的外出致使母亲“既当爹又当娘”,对孩子在知识、技术、能力尤其是心理上的教育与培养造成不利影响[11]。

三、农业女性化应对策略

农业女性化现象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仍会存在,如何处理好农业女性化与农业发展、女性地位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于宏、索志林等从农业主体地位出发,把农业女性列为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群体,认为只有针对农业女性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目标、项目、政策、步骤、措施等管理方案设计,才能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要注意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和管理水平,提高觉悟和自信心,不能局限于低层次的技术培训[12]。何军、李庆等认为,因为农业女性化现象已普遍存在,所以,在制定农业发展的政策中要考虑性别因素,对农村妇女从事农业生产要给予政策支持,提供针对女性的贷款,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给予专业的技术培训[13]。也有部分学者在探究农业女性化现象时,希望能通过具体措施从源头上解决农业女性化现象发生。文华成通过大量历史数据验证得出农业女性化现象背后另有原因:农村土地规模化程度会引起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因此提高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是降低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一条可靠路径[14]。关于农业女性化的应对策略,还应从更多的视角去探讨,如针对女性自身,应该引导她们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自我认识、加强自己技能培训和学习,使自己在非农转移过程中具有优势等。

四、问题与思考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我国农村社会出现的农业女性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后续研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首先,要弄清楚农业女性化与女性农业化的区别。到目前为止,很多学者认为农业女性化就是指农村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性别差异,由于女性转移的滞后性从而导致转移中男性的比例大于女性,最终形成农业女性化现象。但是这一理解,并没有强调女性在从事农业生产时,是处于主导地位还是起配合作用。因此,在笔者看来,不能过早地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农业女性化,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正如一些学者指出,妇女虽然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但并不意味着妇女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拥有决策权或占主导地位,在农业生产和产品处理的决策权上很多情况下还是由男性决定,所以不是农业女性化,而是女性农业化。其次,衡量农业女性化的指标模糊且不统一,有的学者通过考察家庭农业劳动力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以及劳动时间的份额来衡量农业是否“女性化”。毛学峰通过对CHNS数据库整理发现,女性所占的比例和份额普遍高于男性,多数情况下稳定在60%左右,其中江苏在9个样本省份中是女性比例最高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为60%左右,劳动时间比例约占到65%[15]。也有学者从女性从事家庭农业生产工作量的比重进行衡量。何军、李庆等人在对江苏地区的抽样调查中规定,将是否为农业女性化现象按女性从事家庭农业生产工作量的比重来划分。规定从事农业比重超过50%女性认定为农业化女性,低于50%的女性为非农业化女性。调查发现,农村女性从事农业生产的比重仍很大,农业女性化现象还很明显[13]。从现有研究来看,农业女性化命题在多大程度(包括地域范围与时间范围)上存在,能否持续以及普遍符合目前中国广大农村这一现实状况,由于缺乏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全面调查和研究,目前学者们研究的区域代表性较强,尚未得出坚实一致的结论;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的差异,农业女性化的成因及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但相应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定量研究缺乏。最后,农业女性化是否会演变成农业高龄化,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学者认为存在这种趋势。毛学峰、刘靖通过对不同年龄组分析得出,农业生产逐渐向年纪稍大的年龄组转移,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的人群,女性尤甚[15]。所以,与其说是农业女性化,不如说是农业高龄化。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明确,将农业女性化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宏宏.留守女成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6):59-60.

[2]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1994,(2):83-89.

[3]王黎芳.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6,(1):45-46.

[4]张凤华.乡村转型、角色变迁与女性崛起——我国农村女性角色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7-8.

[5]刘筱红,姚德超.农业女性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9-100.

[6]郝亚光.从男耕女织到男工女耕:“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缘由[J].社会主义研究,2012,(2):84-85.

[7]甄砚.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姚德超,汪超.农业女性化:农村妇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农业经济展望,2012,(4):32-33.

[9]林志斌.全球化在农业领域对中国妇女的潜在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1,(1):18-24.

[10]吴慧芳,饶静.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9,(2):59-61.

[11]李新然,方子节.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89-90.

[12]于宏,索志林,许静波.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之农业女性化视角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77-79.

[13]何军,李庆,张姝弛.家庭性别分工与农业女性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54.

[14]文华成.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J].人口学刊,2014,(4):72-73.

[15]毛学峰,刘靖.农地“女性化”还是“老龄化”?[J].人口研究,2009,(2):72-80.

Literature Review and Evaluation on 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

WANG Fu-chun, HUANG Li, FAN Cong-cong

(SchoolofSocietyandPolitic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phenomenon of agriculture feminiz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sociology, women’s studies, 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Scholars explore the causes,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disciplines and obtain a series of fruitful results.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se results and comment on key viewpoints and problems so that this research can improve 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

Key words:agriculture feminization; left women; women’s statu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王付春(1989— ),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黄鹂(1959— ),女,安徽黄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人口研究、人口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RK015);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扶持项目(yfc100338)

收稿日期:2015-03-10

中图分类号:D442.6;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5)05-0032-04

DOI:10.15926/j.cnki.hkdsk.2015.05.006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互动机理及其立法启示
略论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之对策
常州农产品品牌建设实践问题研究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研究
无棣县现代农场设计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水利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