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题”做出“大作”——谒读《新闻发现例话》

2015-03-17侯清麟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

侯清麟(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



“小题”做出“大作”
——谒读《新闻发现例话》

侯清麟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

[摘 要]陈邵桂教授著作《新闻发现例话》,围绕“新闻发现”这一范畴,引用大量实例,由浅入深、生动细致地对相关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其间更贯穿着作者对新闻记者如何做人与读书的深刻认识,确确实实将“新闻发现”这样一个“小题目”做成了“大文章”。

[关键词]《新闻发现例话》;新闻发现;新闻魅力

乙未年夏初,我的同事湖南工业大学教授陈邵桂先生送我一本《新闻发现例话》的书,似还能闻有墨香。乍一看,这是一个“小题目”,至少我这工科专业者这么认为,然却厚厚数百页,勿庸置疑,这是一个“大作品”!

怀着好奇,且又是熟人的成果,当然不能说是如饥似渴至少也算是颇为认真地读将起来。读着读着,真还发现,该书对我这外行而言,看似一个“小题目”,因为“新闻发现”就已范畴不大,可它还作为似乎范畴更小的“例话”的中心词。然就这样一个窃以为非常小的“题目”,陈教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20万字的书,这不能不说让人惊讶,也大约鲜有人不怀着好奇心去投入地读读该书!

全书邵桂君“死死”逮着“新闻发现”这一范畴,引用大量的实例加以阐述,由浅入深,娓娓而谈,让著作立体般地围绕主题,不知不觉走入了《新闻发现例话》的精彩世界!

从“事实”到“新闻”。该书说“新闻”是从千千万万的“事实”中选取出来的,“是媒体向受众客观地报道事实。”[1]1短短十来个字,就对我这大半辈子都没弄清的“新闻”这个概念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让人顿开茅塞。更为绝妙的是,陈先生借用将英语“news”字母拆开解释“新闻”含义的说法,说新闻news是由“North”“East”“West”和“South”四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形象地将“新闻——news”挂上了钩,说明英语单词新闻news是记述东南西北发生的事实。虽然我没搞清英语的“news”是不是就是邵桂先生说的这个由来,但这一连带,使我这学英语十数年者不禁为之击节!这样一个通俗的解释,让我这圈外人瞬间似与“新闻”拉近了距离,增添了“新闻”对吾辈的感染力!该书还说:“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1]2进一步描实了“从事实到新闻”的因果关系。

从“新闻”到“新闻发现”。日常发现的无数“事实”,是通过“新闻发现”的“挑选”表现出来的才叫“新闻”。即“新闻”是经过“发现”和表现“发现”的艺术,这就划出了“新闻”与“事实”的“楚河汉界”,且将“新闻”的地位拔高了许多。《新闻发现例话》还指出:“新闻发现”是指“媒体人对客观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传播价值先于世人的正确理解”,是“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并说明“新闻”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点,[1]3“新闻报道的灵魂并不是‘再现’而是‘发现’”。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概念的准确性,该书笔锋一转,摘录了几个例子即几则有名的“新闻”,如2001年3月10日《农民日报》陈邦勋撰写的《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这一篇获奖新闻予以佐证,使其有血有肉、形象饱满、精辟有力。

从“新闻发现”到“新闻魅力”。一条好的新闻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有很强烈的冲击力。一个新闻记者如果能挖掘出一条好新闻,可以有终其一生的“光环”。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美国记者,从当时苏联中央广播电台每晚午夜以一首轻音乐结束全天的广播的惯例之某日,却突然停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判断出久病的斯大林已经辞世,从而在美国首先“发布”这一“新闻”,然苏联却在其后十几个小时才发布这一消息!由此成就了其“著名记者”的终生殊荣。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尚在陕北那旯旮里“星星之火”时,美国记者斯诺率先发表《红星照耀中国》,不但为中央红军的未来,而且为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乃至新中国的诞生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功勋!也充分说明了“新闻”的魅力!《新闻发现例话》在要谈到“新闻的魅力”时指出,要求发现新闻的人,要合理从新闻发现中挖掘。基于此,新闻工作者本身的学问是关键中的关键,且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对能从“新闻发现”而写出有魅力的新闻的学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新闻魅力”到“新闻工作者做人”。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新闻?《新闻发现例话》引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1]6新闻工作者要有独到的新闻敏感性,要象美国新闻学家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说的一段话那样:“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新闻记者。”[1]8要求新闻记者首先必须是“‘高洁韵同修竹,孤情操比寒梅’、‘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之上’、作风正派、诚实守信”[1]9者,才能用正确的观点去观察事务,立意准。著名新闻大家穆青能从焦裕禄的几件小事中进一步发挥“凿井找水”精神,采写出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新闻,影响了几十年且还将发扬光大下去;魏巍摘取抗美援朝的若干画面,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足以激励几代人;徐迟著《哥德巴赫猜想》给读书人和做学问者树起了标杆……

从“新闻记者做人”到“新闻记者读书”。要做好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要从新闻中再度发现新闻,更要加倍地永远不停顿地努力读书。我最近在读民初著名史学家蔡东藩所著“历朝通俗演义”,不仅蔡君自己要从正史和稗史中选材写出这部宏篇巨著,读了多少书,且从他编写的《宋史通俗演义》中发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的作者施耐庵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读书大家和“新闻发现”的集大成者之一。《水浒》里塑造的有血有肉、精彩纷呈、性格迥异的一百单八将,其实在正史中都不屑一提、且在当时几乎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小群体,可是在施耐庵先生笔下却赋予了当时一百单八位追求自由、反对贪官污吏、反压迫反剥削者无限的生命力,从而演绎出了一部千古不衰的大著,可想而知,施耐庵如不读书而没有发现新闻的能力,能有如此成就?《新闻发现例话》还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积累知识、积累思想”,[1]126“名记者还是靠脚走出来的”,[1]180这更进一步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哲理。

从“新闻记者做人与读书”到“新闻发现创造‘正能量’”。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正义性、引导性、“正能量”性的特点。不论什么样的新闻,如果不符合时代主旋律,换句话说,如果不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增添“正能量”,提振人民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那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效果将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对社会对人类进步毫无意义,甚至走向事物的反面……《新闻发现例话》虽没有用专门的章节论述这个问题,但全书都贯穿了这一线索!

通读陈教授邵桂先生《发现新闻例话》一书,可以说,他“用了情”。他是想为造就千千万万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而竭诚竭智、倾情倾意、苦口婆心着,通书倾注了对新闻事业和新闻教学的挚爱心力。他“读了书”。试想,倘若没有读书或读书太少的话,书中取材就不可能那么广泛,引用的东西也不可能那么着信手拈来。比如,北宋黄庭坚“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曹雪芹《红楼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肯定有不少人(包括我这个自认为读书不算少者)没弄清出处。他“用了书”。通书引用了数以百计的案例,能非常合理地如画龙点睛地点缀在著作里,如果不是读了书并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且能融会贯通,是无论如何达不到这个效果的!他也“动了情”。他告诉读者后来或正在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利用新闻充分体现出的魅力和对社会的“正能量”等等。字字真情,句句尽意,行行赏心,章章凝炼悦目可读!

真不愧是一部新闻记者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希望成人成才者的教科书。陈邵桂先生在该书里立意境界之高、看问题之全面、用词之准确、用义之精到、论述之准确、说理之透彻,可以说用“鸳鸯腿上剐瘦肉、蚊子肚里刮脂肪”的挖掘精神,确确实实将“小题目”做成了“大文章”!

参考文献:

[1]陈邵桂.新闻发现例话[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黄声波

A Great Book on a Small Theme
——Reading Example Illustration of News Finding

HOU Qingli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 China)

Abstract:Professor Chen Shaogui’s work Example Illustration of News Finding focuses on“news finding”and deeply illustrates the related news theories with many vivid and typical examples from the easy to the difficult.The author shared a lot with the journalists on how to read books and how to be a good man through the entire book,which is really a great book on a small theme.

Key words:Example Illustration of News Finding;News Finding;charm of news

作者简介:侯清麟(1956-),男,湖南安仁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5-05-28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5.05.025

[文章编号]1674-117X(2015)05-0121-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