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中的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承与保护

2015-03-17刘阳琼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关键词:社会变迁发展现状对策

刘阳琼(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社会变迁中的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承与保护

刘阳琼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这一社会变迁中,湘西南路阳戏出现了观众群减少,传承人断层的局面,针对这些情况因地制宜地对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湘西南路阳戏;社会变迁;发展现状;对策

湘西南路阳戏是湘西地区影响力最大也最受欢迎的一种地方小戏。因多演种阳春人的故事,从而被命名为“阳戏”。种阳春即指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阳春人也是农村人的代名词。阳戏的代表作品如《谢文清耕田》《尉迟恭学耕》《捡田螺》和《雷交锤》等等都是以种阳春人为主角的剧目。因此,种阳春的人,编种阳春人的戏,演给种阳春的人看。传统的农耕社会为湘西南路阳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湘西南路阳戏源远流长、贴近生活、极受人们的欢迎。通过采访凤凰县阳戏剧团的当家花旦廖观珍老师我们得知在解放初期,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播十分火热,几乎每晚都有演出,并且场场爆满。老一辈的湘西人无论是谁都能哼上几句阳戏或者是唱上几段。“宁舍饭和酒,不舍杨花柳”(杨花柳即阳戏)更是对当时阳戏发展盛况的一种最贴切的诠释。湘西南路阳戏不仅在当地特别受欢迎,就是在临近的其他县市、乡村表演时场面也十分热烈,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当地本土剧团的演出。据廖观珍老师回忆,当时在湖北来凤演出时不仅一天演八小时以上而且连续演出了半个月。著名戏曲专家、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庚也曾这样评价过湘西南路阳戏:“此剧种很有特色,稍加整理即可与黄梅戏相媲美”。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城市,在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留守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12年20日在天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在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1]传统耕作方式中的“田间”消失了,“村口”消失了,这样的社会变迁给阳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乡村社会的“空心化”,使阳戏的演艺活动难以开展,阳戏的演出人员难以为继,曾经民间流传的“宁舍饭和酒,不舍杨花柳”的璀璨盛况很难再涌现。如此境况,这一优秀剧种萎缩乃至失传。因此,如何传承和保护阳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 湘西南路阳戏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湘西南路阳戏固定的表现形式、特定的接受群体以及鲜明的地方性特征等方面在新型城镇化进程这一社会变迁的状态下使其发展举步维艰。湘西南路阳戏的发展困境首先体现在演出市场的极度萎缩。这主要由外因和内因两方面造成的。外因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人群越来越多,造成青壮年群体大规模的非农化、城市化发展,而湘西南路阳戏的演出市场主要在农村和小城镇,农村成人人群的减少,使湘西南路阳戏失去了最大的观众群,同时也失去了大量的演出参与者。这不仅缩小了湘西南路阳戏的演出市场,也使阳戏的传承发展受到了制约。内因方面主要体现在湘西南路阳戏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传统剧目失去活力,无法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为农耕文化,传统阳戏的表演和创作也都是围绕着种阳春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来进行展开的,其内容和形式都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生活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农耕文化为主,人们更关注经济的发展,可传统阳戏仍停留在过去的老剧目、老版本和老唱腔上,其创作题材仍然以种阳春人为主,曲牌以及唱腔等方面也都缺乏创新与变革,因此,其固有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模式使得阳戏的演出在新型社会中的话语权被削弱,它的表演已经被当代一些歌舞、相声小品类的更具有时代性的一些表演形式所替代。这不仅仅是传统剧目本身的表现内容单一,表现空间狭小所导致的,更重要的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的今天,这些传统剧目已经不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满足不了当前市场和观众的需求,与人们的生活脱轨,从而失去了发展空间,使其演出市场进一步萎缩。

演出市场的萎缩是湘西南路阳戏面临的困境,其硬件设施不足和软件人才的缺乏也困扰着湘西南路阳戏的发展。硬件设施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很多剧团都没有排练室,并且演出的设备、服装道具等都十分陈旧。由于目前财政对地方戏曲的扶持力度不够,剧团通常以戏养团,民间剧团是靠演出来维持生存,因此,根本没有多余的财力来更新设备和提供更好的条件来进行阳戏的创作和排练。在软件人才方面湘西南路阳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断层以及优秀人才的缺乏。由于戏曲行业不景气,演员的工资水平低,人才难以留住,从而导致了湘西南路阳戏演职人员青黄不接的场面,这给阳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二 保护与传承湘西南路阳戏

对于地方戏曲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了“传统戏剧现代化”和“地方戏剧都市化”,这一观点正指出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今天地方戏曲所应努力的方向。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抓住根本,提升自我。什么是根本?在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莫过于戏曲剧本和戏曲的唱腔。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如果说剧本是一剧之本,那么唱腔就是整个剧种的灵魂,是整个戏曲音乐的根。只有抓住这“根”“本”,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既然抓住了根本,那怎么才能实现自身的提高呢?我们应当以人为本。在戏曲剧本方面首先要提高创作队伍的创作能力和水平。只有优秀的剧作家才能创造出贴近生活的能打动人的具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要提高创作队伍的创作能力和水平可以通过文化馆开设培训班,或是把他们送到专业的音乐院校进行一段时间的进修,从而提升创作者的理论知识与创作能力。只有好的创作技巧与能力,才能推动阳戏的发展。如:传统阳戏多为反映男女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方面的内容,音乐结构较单一,音乐旋律缠绵柔弱,对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恢弘场面、激昂的情绪则会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就需要创作者对音乐的曲牌、唱腔进行丰富和创新,有条理、有目的地增加伴奏乐器,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推动戏剧的发展。如果创作者没有扎实的基础、深厚的创作功底是很难完成这一任务的。

对于唱腔方面的根本性提升可以通过加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来实现。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历朝历代,除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军事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外,各民族还有一大批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后者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华伟大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具有天才的个性创造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问文化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2]可见传承人在传承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而现如今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承人则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要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积极地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引导老一辈传承人进行专业传授,培训新一代的传承人,或是从民间剧团中挑选可造之才与艺术院校联合培养,或是发扬传统的“师徒制”“家族制”等民间传承方式,亦或是可以在出现人才断层的这一阶段加强阳戏曲谱的收集和整理,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和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把传承人演唱的经典曲目及唱法进行保存,并录制音频和视频,从而起到学习、研究、传承、发展以及弘扬的作用。

第二,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仅仅依靠纯粹的传承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戏曲也一样。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湘西南路阳戏要有更好的发展那就必须创新。湘西南路阳戏的创新有这几个方面。首先,在剧本题材上可以进行创新。传统的湘西南路阳戏的创作题材主要取材于农村生活,为了跟上当下城镇化发展的步伐,阳戏创作的取材可以更贴近当下的城镇生活,关注当下人们群众感兴趣的,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生活素材和原料进行创作,使湘西南路阳戏更具有时代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其次,在音乐的唱腔上也需要进行创新。“以不同特征的音乐表现不同的人物,是戏曲音乐最高的艺术要求”,[3]剧本的题材扩宽了,表达的面广了,人物多了,那么相应的则需要不同的音乐唱腔来表现不同的人物特征和性格,从而获得更多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音乐创作。第三,在伴奏上进行创新。湘西南路阳戏的伴奏乐器有翁筒、锣、鼓、钹、可子等。[4]这类的伴奏乐器虽有其特有的声音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在表现色彩上还不够丰富,表现织体上还太单薄。为了响应创造出题材和性格更丰富多变,更富有表现力、更具有时代性的阳戏,那么在伴奏形式和伴奏乐器上可以加入更多的弦乐器和管乐器,从而强化湘西南路阳戏的伴奏体系,丰富其伴奏色彩,推动音乐的矛盾冲突与故事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更优秀的作品。最后在舞台道具上进行创新。传统阳戏的表演主要是舞台上放上最基本的表演道具进行表演,常见的为两把椅子,一个高桌子。如果把现代的一些高科技的技术放到阳戏的舞台上,相信会为阳戏的表演增色不少。比如在舞台上装上一个大的LED屏,屏幕上根据阳戏表演的内容设置相应的动画场景,或是利用先进的幻灯技术,在表演中作出相应的立体影像,美化演出场景,烘托演出气氛等等,这些都将会把阳戏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

第三,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社会变迁、新型城市化发展快速的今天,政府应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切实扶持群众性的剧团,组织、倡导和培育各种自发性的阳戏小群体。同时,加大戏曲人才的扶持力度,设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和学校,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广大青少年来学习。在办学政策以及教师待遇上也应有所优待以吸收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民间艺人来进行传道授业。

第四,利用旅游平台,加大湘西南路阳戏的宣传力度。旅游业的发展与湘西南路阳戏的发展应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随着近年湘西凤凰旅游业的发展,湘西南路阳戏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在凤凰古城中的各宗室祠堂几乎都可以看到湘西南路阳戏的踪影。游客在游览古香古色的宗祠建筑的同时还能聆听到原滋原味的湘西南路阳戏。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到了湘西不看阳戏,等于只到了半个湘西。”沈从文先生可以说是湘西社会的小型百科全书,它对故乡方方面面的了解,对湘西地域文化独到的研究心得,使得他的话对湘西南路阳戏在湘西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地位进行了肯定。[5]游客们可以从精神的层面更好的了解湘西,读懂湘西。还可以通过在特定的、有意义的时间点上举办戏剧节、艺术节,这样既提升了旅游的文化性又扩大了湘西南路阳戏的知名度,开拓文化产业,打造招商平台,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湘西南路阳戏是湘西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戏曲文化,是湘西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传承与发展对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速度令人咂舌.中国新闻网[EB/OL].[2012-10-21].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0-21/4263582.shtml.

[2]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6.

[3]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45.

[4]湖南省戏曲工作室.湖南地方戏曲史料[M].邵阳:湖南省邵阳印刷厂,1980:11.

[5]刘阳琼.湘西南路阳戏唱腔音乐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3.

责任编辑:李珂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Nanluyangxi in Xiangxi in Social Change

LIU Yangqiong
(School of music,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China)

Abstract:In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of social change,the audience of the Nanluyangxi reduced sharply and the cultural inheritor disappeared.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or the Nanluyangxi in Xiangxi.

Key words:Nanluyangxi in Xiangxi,social change,developing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刘阳琼(1982-),女,湖南凤凰人,湖南工业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理论。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湘西南路阳戏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2014HSX07)

收稿日期:2015-09-23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5.05.023

[文章编号]1674-117X(2015)05-0115-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J617.5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发展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