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现实需求

2015-03-17方辉

关键词: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现实需求

方辉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E-mail:34286326@qq.com

摘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后,要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 中国化; 现实需求

收稿日期:*2015-02-26

基金项目: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FAB110071)。

作者简介:方辉(1982—),女,山东潍坊人,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Realistic Requirements of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y’s Siniciz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FANG Hui

(TheSchoolofMarxism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arxism theory, which is one flag guid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After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policy,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y’s sinicization scientifically, we must set base on China’s fundamental reality, analyze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deepe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ation in education field, and further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education system; realize education equity and make people satisfied with education gradually; advanc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 construct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 a learning society. Only meeting the above requirements, can w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arxism; theory of education; sinicization; realistic requirements

改革开放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此分析指导现实中国的教育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全面改革,就教育领域而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改革开放条件下,要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结合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教育水平落后的弊端逐渐显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教育体制要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教育体制显现出了一些弊端,如政府职能尚未彻底转变,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管理体系;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活力;学校重视专业素质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弊端不利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制约了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因而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的质量以及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其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负担教育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更加迫切。再次,由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普及,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也由原来的接受教育转变为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教育需求,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为了推动教育自身发展,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 “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和林彪、“四人帮”对知识分子的种种迫害,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了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通过拨乱反正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率轻素质教育等现象;存在着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较大、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机制,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1]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新时期,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来加以贯彻落实,这是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在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教育不公平问题仍然非常严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我们必须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以维护大多数人的教育权利为准则,因此,教育公平问题是决定教育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还比较严重。首先,受地区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城市。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6 128.99元,其中,农村为6 017.58元,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城市生均公用经费[2]。另外,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例如,2012年广东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为1 415.52亿元,而西藏自治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仅有91.33亿元[2]。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少,致使西部地区学生享受的教育质量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学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区因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其次,受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受教育机会上处于不利地位。再次,受先天因素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残疾儿童和女童在受教育机会上也存在着劣势。最后,由于各地的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着差异,一些大城市的招生分数线往往比中小城市和农村低出许多。特别是一些国内重点大学往往分布在北京、上海等这些大城市,这些院校在本市的招生人数远高于其他省市,而招生分数却远低于其他省市,这就使得其他地区的学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迈入大学或者重点大学的校门。

(二)共筑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保证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发展的权利必须首先在教育领域实现教育公平,这是关系每个中国人切实利益的问题。教育公平是个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公平是保障每个人平等接受教育、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成就人生梦想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还十分严重。教育不公平使人们平等发展的权利受到约束,导致社会不公正,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不利于凝聚人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失去了精神动力。

三、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但面对新的形势,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体制、结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均显滞后, 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一)应试教育凸显的弊端要求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这使我国的应试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我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迫学习很多东西,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学,只是盲目地努力学习,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获得老师以及父母的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意识,即为了考试而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下降。其次,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只注重死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其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受到束缚。再次,应试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在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这使得学生只掌握了大量的理论基础知识,而缺乏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最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不能根据教学诸元素的需要整合各种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这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精神,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没有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反而费时费力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 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面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新需求,社会发出了对素质教育的疾呼。素质教育问题成为国内学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劳动者的素质还比较低,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快教育的发展才能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此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关文件,以行政手段的形式规定了素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更说明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就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实现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体系必须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发展学生的徳、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学生的基本遵循[4]。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之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建立起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的环境和机制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却显得相对滞后,尤其是国民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再次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5]。这一系列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对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 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人力资源是社会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6]当今世界,谁拥有了人力资源优势谁就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我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我们可以看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日益深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7]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其有效途径是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为全体国民提供各种形式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创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完善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目标。尤其提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之一。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不断扩大教育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8]。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也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总之,改革开放条件下,我们要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教育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N].中国教育报,2013-12-23(02).

[3]习近平.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41.

[4]习近平.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172.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

[6]南大伟.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294-298.

[7]邹友峰.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5(1):96-106.

[8]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191.

[责任编辑位雪燕]

猜你喜欢

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