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015-03-16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唐哲

航天工业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项目风险研制管理体系

◎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 唐哲

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 唐哲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快军事变革及推进高新装备建设,航天企业面临着多项目并举、研制生产并重的局面。与此同时,技术难度和协作配套复杂性等带来的管理难度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应用,造成了项目研制风险的日益增加,且呈现出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态势,被动的、局部的、经验式的传统风险应对方法与措施已无法满足航天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要求。因此,急需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以提高航天企业项目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确保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巩固和提高用户满意度。

一、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是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和工具与企业现有的项目管理经验及系统工程方法相结合,并应用到项目的实际研制管理中,以形成围绕项目研制总目标、面向各类研制风险、覆盖所有研制流程、全员参与、持续运行且不断改进的风险管控机制。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为有效推进研制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落到实处,需要建立项目研制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涵盖系统级、分系统级和单机产品级,并将风险管理职责逐级分解,以落实到具体岗位。

其中,系统级风险管理小组可由项目“两总”、科研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等部门、相关设计师及工艺师组成,负责制定系统风险管理的方针政策,对系统重大风险进行决策,指导并监督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以及为项目提供风险管理的保障支持和应对风险所需的综合协调。

图1 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模型

分系统和单机产品级风险管理小组可由分系统责任单位和单机产品承制单位(含外协单位)的有关管理部门及设计师、工艺师组成,在系统级风险管理组织指导下开展工作,对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立风险应对措施,并对应对措施的实施及风险变化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

2.建立管理制度及标准

制定全面风险管理办法,明确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工作内容;发布项目风险管理要求、项目研制和批生产过程风险管理程序以及项目系统风险管理实施细则等风险管理办法和要求。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整套项目研制和批生产过程风险管理活动的标准与要求,规范包括风险管理策划、识别、分析与评估、应对、监控等在内的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而为各型号项目队伍开展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3.规范风险管理流程

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将规范包括风险管理策划、识别等环节在内的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见图2),并在项目研制的不同阶段循环开展。

风险管理策划的目的是强化有组织、有目的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以预防风险的发生或减轻产生的影响。

系统级风险管理小组依据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标准、项目研制阶段划分以及研制计划与经费需求等制定研制风险管理策划。在策划中对项目风险管理提出总体要求,明确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和程序,包括风险管理识别、分析、处理、监控、报告等,同时对风险管理信息的记录、传递以及风险应对的措施、管理手段和方法等进行明确。

风险识别的目的是找出可能存在的项目研制风险,为后续的风险分析、评估和应对措施打下基础。

风险识别是在广泛收集以往相关项目信息、风险案例等信息基础上开展的。项目信息主要是与项目有关的资料和数据、项目分解结构、订购方相关要求等;风险案例是以往风险事件信息,涵盖项目各产品层次风险事件,并以此建立相应的风险案例库。

图2 项目研制风险过程模型

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选择与项目研制相关的各级管理、设计和工艺人员组成风险识别小组,根据项目所处研制阶段、信息量、研制和生产工作内容等开展风险识别,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形成风险识别检查表。

风险分析与评估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2种,对处在研制方案阶段的项目,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如调查问卷法、专家评分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等;对处在工程研制及定型阶段的项目,在可用资源充分的条件下,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如故障树分析法、失效模式及危害分析法、建模和仿真等。

在风险识别及分析的基础上,以风险问卷、专家评分等形式对项目风险进行等级评估,通过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重大性”2个维度的综合打分,筛选出与项目研制关联度较高的风险,形成风险等级矩阵图。

风险应对按照评估后的风险等级排序,并结合风险事件和类别分别制定风险承担、规避、转移、转换、对冲、补偿、控制等管理策略,编制和实施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针对每个项目的风险点制定风险管控措施以及对应实施计划,每项计划必须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具体的开展形式、工具、实施频率、检查方法,以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

风险监控是对项目风险状况实施全过程监控,动态掌握项目风险及其变化情况,不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并实时调整应对计划,对新识别的风险及时制定并实施新的风险应对计划,以通过持续改进风险管理工作确保风险全过程受控。项目风险监控机制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内部管理风险监控。由各承制单位负责监控本单位各类项目的风险管理,并在每月项目“两总”例会上提交项目风险监控报告。

二是内部技术状态风险监控。严格执行技术状态更改一事一批制度。凡涉及项目总体、分系统及重要设备技术状态基线和接口关系的更改,需经任务书提出单位和相应主管人员审核,在有关部门会签报项目总设计师(或副总设计师)批准后,履行与用户方的手续;属于分系统内接口关系和设备性能指标的更改,需在分系统或单元设备的技术主管人员审核以及有关部门会签后,由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批准。

三是用户风险监控。由计划调度部门负责与用户方保持日常沟通,在设计评审、归零评审、试验验收等阶段跟踪用户方的意见及处理措施等往来记录,编制用户风险监控报告,上报“两总”审核。

风险管理评价结合项目风险管理结果和效果开展,对项目研制重要阶段和环节的风险管理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及模板,检验风险管理体系设计的健全性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形成风险管理与控制总结报告和评价结论。

4.建立风险信息库

在收集风险案例的基础上梳理项目研制主要风险点并进行分类和描述,以形成项目研制风险信息库,其包括案例库、风险库和指标库。

案例库主要是以往项目研制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件,包括在技术、质量、进度和成本等方面的缺陷、故障、事故、损失等,通过这些风险事件积累起来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可以作为新项目研制风险识别的依据,也可为后续有效识别、分析和应对风险打下良好基础。

风险预警指标库主要是通过综合项目工作结构分析和风险初始信息与案例统计等方面的大量经验与数据,设定项目费用、进度和技术性能等各种风险的预警指标,以增强风险监测的科学性,为预先防范和实时监控风险提供有效依据。

二、实践效果

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策划、识别、分析与评估、应对、监控等风险管理过程与项目立项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和定型等阶段的研制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了全过程、全系统、全要素的风险管控机制;将风险管理的计划、执行、控制和反馈等管理要素融入项目研制工作策划、业务运行、信息沟通、工作检查、评价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中,在项目研制全寿命周期中形成了持续运行、改进的闭环回路,初步达到了管控研制风险的目的,有效地控制了项目研制进度、质量及成本。

项目研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应用将过去项目研制过程中被动的、局部的、经验式的风险应对思路转变为主动的、系统的、大视野的风险管理模式,促进了风险管理与科研生产中心任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风险库、风险预警指标库等信息化手段,将风险管理监测结果与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了对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强化了型号项目队伍全过程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项目研制风险防范能力。▲

猜你喜欢

项目风险研制管理体系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ISM模型的EPC项目风险网络分析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浅析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航天企业集团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刍议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