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市场化条件下航天科技工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5-03-16童雄辉次青波惠兴晨

航天工业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产业结构市场化

◎童雄辉 次青波 惠兴晨

对市场化条件下航天科技工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童雄辉 次青波 惠兴晨*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经过近60年的独立自主发展,已建立了囊括卫星、运载火箭、卫星应用及地面设备设施等在内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功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航天技术及其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能力和技术水平上航天企业尚不能满足要求。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赋予了中国航天将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的新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要求下,中国航天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加开放、融合的心态,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的基本策略,持续推进中国航天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要加快深化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大国际合作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国航天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影响力,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限制,融入世界航天的发展潮流。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航天所取得的举世成功,特别是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一是靠举国体制,主要是航天事业创建初期至改革开放这一阶段,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二是靠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与不断积累沉淀;三是靠国家的大规模扶持和投入。但是,随着航天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成功模式已受到挑战。就目前而言,我国航天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仍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1.管理体制复杂、落后

从管理体制看,目前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仍然以计划管理体制为主,市场化程度低,而且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职责相对分散。虽然设置有国家航天局,但其只是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的机构,对内管理职责主要在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等国家部门。在航天任务实施过程中,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用户部门干预工业企业过多、过深;与航天企业的关系更多的是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忽略了工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特性;主要关心国家任务的完成,忽视了航天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自身发展壮大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大部分航天企业内部,仍然沿袭计划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尚未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单位的性质是事业单位,即使是企业性质的单位也未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2.投入体制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航天企业主要依赖国家投入,整个航天科技工业供应链体系相对封闭,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航天产业建设还受到诸多限制,目前仅限于产业链的上游和末端。随着我国航天事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尤其是像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工程和探月工程等高投入项目的增多,仅仅依靠国家投入已不能满足航天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

一个国家的财政预算是有限的,尤其是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航天投入必须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增加,必须是理性的,不可能快速或无限制地增加。但是,航天产业的竞争是全球范围的,不进则退,而且必须依靠高强度的投入。因此,如果国家不根据自己的财政负担能力盲目投入,会极大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这也正是前苏联航天发展的教训。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在世界航天产业约3140亿美元的总产值中,来自政府的预算投入只占25%,来自商业活动的收入约占75%,商业化投入与应用已成为未来世界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世界航天产业结构已由传统只关注运载火箭制造发射服务与卫星制造,逐步转变成同时关注运载火箭制造发射服务、卫星制造、卫星应用和地面系统4个方面,其中卫星应用的规模最大,约占整个航天产业的61%;地面系统的规模仅次于卫星应用,约占30%;运载火箭制造的规模最小,约占3%。反观我国的航天产业结构,目前仍然以运载火箭和卫星制造为主,对卫星应用和地面系统的重视不够,规模也很小,整个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日益增长带来的对卫星应用的需求。比如在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领域,不仅规模小,而且还受制于人。

4.工业化水平低

虽然近10来年我国航天任务快速增长,整个航天产业的工业化水平有很大提升,但与世界航天产业及国内其它行业相比,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低,主要表现在设计、制造水平和能力上。目前,航天企业的设计理念和手段相对落后,而且设计和制造融合程度差;另外,航天企业很大一部分制造手段仍然沿用老式的机床设备,其中甚至还保留了一部分手工工艺,自动化、柔性化和数字化程度低。这也是造成近年来航天型号科研生产进度普遍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航天强国”的伟大目标是国家赋予新一代航天人的历史使命。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实现“航天强国”这一历史使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下全面推进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市场化转型,具体包括管理体制、投入体制、产业结构、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转型,使之与市场和国际接轨,管理有序,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并形成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国企和民企共同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

1.管理体制转型

管理体制转型的重点应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建议将国家航天局的职责做实,作为政府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整个国家的基础性、民用航天及其应用的相关产业,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局面,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性或区域性航天项目的合作。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加强国家航天局对基础性航天技术、航天任务的规划论证、牵引和管理能力。

二是减少对航天企业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对其日常运营管理的干预,通过政策、规划和投入等进行引导,通过法律和法规进行约束,真正实现政企分离,使航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以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在企业层面推动市场化转型,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中重点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航天企业内部运营管控的方方面面都应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充分与市场、国际接轨。

2.投入体制转型

投入体制转型的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和利用全社会的先进成熟技术与资本,改变单一的投入模式,逐步放开对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投资和参与航天的限制,可先放开卫星应用和地面系统领域,再逐步放开运载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卫星制造等基础性航天领域。

二是积极推进国有航天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推进股权多元化,建立市场化的筹融资渠道,打破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现状。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提高国家投入的效率,将有限的财政预算投入到发展更多的航天技术项目,还可以提升航天企业的效率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可以形成开放融合的航天科技工业供应链体系。

三是探索在航天领域建立PPP(公私合营)模式。该模式已被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航天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并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其主要特点是合作方式多样化,可以较好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实现风险共担、利益最大。

3.产业结构转型

按照世界航天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卫星应用和地面系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在整个航天业的产值中超过90%来自于上述两大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卫星应用的需求必将快速增加,尤其是对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航天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重视卫星基础领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卫星应用领域和地面系统的投入,从而逐步形成通过卫星应用的发展引导并反哺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等基础航天领域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4.设计与制造转型

在传统注重技术的基础上,应考虑加大对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投入,重点是设计和制造水平的提升,尤其是设计与制造的融合。设计方面,在坚持系统工程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引入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价值工程、并行工程、精益、IPD(集成产品开发)等先进设计理念,改善设计手段,统一设计应用软件,进一步推进三维数字设计、虚拟模装、试验与验证技术的应用。

在制造方面,要重点改变目前制造水平仍然落后的现状,淘汰传统手工作坊和老旧机床,其中主要是加强自动化、柔性化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制造设备的专用性,提高其使用价值。

中国航天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期。在这一阶段,中国航天需要注入新的元素,无论是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还是产业结构、设计与制造理念等都需要有所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并实现与市场经济和世界航天发展融合、互动的新局面。◀

童雄辉、惠兴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次青波(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产业结构市场化
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下定额的再认识与建议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