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城镇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15-03-15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城镇化改革

龙 东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41)



邓小平城镇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龙 东(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41)

摘要邓小平城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着邓小平关于城镇化建设观点和方法体系,是在马克思关于城镇化论述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包含了农村改革、城镇规划、兴办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为我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城镇化;改革;以人为本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LONG Dong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41)

Abstract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It is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includes Deng Xiaoping's view and method system of urbanization, which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Marx's theory of urbanization, including rural reform, urban planning, set up township enterprises, urb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other content, which will provide a wealth of useful lessons for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in current stage.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Urbanization; Reform; People-oriented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邓小平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对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寻求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邓小平在城市和农村诸多领域改革等方面作出的重要指示和精辟论述,构成了邓小平城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研究邓小平城镇化思想,有利于掌握城镇化的本质,为我国现阶段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丰富有益的启示。

1马克思主义关于城镇化的有关论述为邓小平城镇化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农业的充分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认为若是生产农业劳动产品的效率提升,就能将农村劳动力不断解放出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工厂进行劳作,为城镇经济提供巨大的动力,才能促进城镇化的早日实现。马克思指出“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的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村镇就逐渐变成了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1]。马克思在论述中阐明了工业的发展给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尤其是城镇周边地方工业发展,是农村人口快速流动的吸引力,是城镇化的动力引擎。在城乡关系上,马、恩看来未来社会必然要消除城乡关系,“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2]。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一同发展最主要的是工业与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要互帮互助。

毛泽东明确提出“城乡互助”的思想,让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虽然在毛泽东的一些理论著作中没有具体体现出城镇化的具体理论,但他在建国之初提倡的城市与农村互相兼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列宁关于城镇化思想运用到中国实践之中,孕育了城镇化的理论。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从现在起,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3]。同时,他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3]。毛泽东十分关心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他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进程,结合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认识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内涵,同时他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1957年,毛泽东又更加明确了城乡发展中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4]”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城乡发展内部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表现,面对中国的国情,要正确处理好城乡矛盾的正确思想,为邓小平城镇化思想的产生提供一定的基础。

2邓小平城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2.1农村改革是城镇化的坚实基础对于农村的发展,邓小平曾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5]”邓小平首先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对把土地经营权承包到户这一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在全国农村内全面实行,广大农村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也陆续在农村推行了一系列改方案,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多种经营,使农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产品也能在市场上大量的进行流通,农民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和人身自由权,为小城镇非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中国城镇飞速发展。关于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的问题,邓小平指出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的发展还要靠科学,他要求国家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在农业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杂交水稻的培养和推广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各种在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防治技术都对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还提出农业发展要实行多种经营的方式,不仅要大力发展满足人民温饱需要的经济作物生产,还要兼顾发展副业、水产畜牧养殖业、森林矿物业,将来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农村改革拉开了邓小平城镇化建设的序幕,随着农村的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状况有很大改观,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2 城镇规划是城镇化的基本依据邓小平高度重视城镇规划,他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城镇的规划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考虑长期的使用效益,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布局,避免资源的浪费。50年代的时候,邓小平就非常重视城镇的规划问题,尤其是新建的城市规划,他多次谈到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并把其概括为“骨头”和“肉”的关系。1957年,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谈到:“规划也有指导思想问题,规划得不好会造成大的浪费。”、“总之,这些都是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问题,也是处理骨头和肉的关系的指导思想问题。”[6]80年代,针对当时城市规划比例失调的问题,他再次强调骨头和肉的比例关系要合理,这里所说的骨头是指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的工业,肉指配合工业生产和适应人民需要的各种物质设施,如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在城镇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邓小平明确指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宗旨是要面对国家现实、面对群众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物质基础,也是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只有城镇基础设施提升上去,城镇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有很大的提高。邓小平也指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城市就无法正常生产,人民生活就要受到严重影响,多次强调发展交通、兴办学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在城镇规划方面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反对铺张浪费资源、反对华而不实的现象,重视城镇内在需求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等。

2.3乡镇企业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新兴城镇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开辟了一条新出路,新兴的城镇容纳不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机会,势必会影响城镇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城镇居民就业问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5]”邓小平认为,只有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农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特别是要大力扶持符合地方城乡经济发展特色的乡镇企业,才能彻底解决新增城镇居民的生活问题。这是因为“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邓小平经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得出乡镇企业对于城镇化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各类乡镇企业要想蓬勃发展也需要城镇化的助推,在政策支持和资金运转上国家都给予一定的照顾,乡镇企业可以优先改善生产条件、技术升级等,从而更好保证企业良好的发展,城镇化为更多的乡镇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乡镇企业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为城镇化提供支持。邓小平在实践中已认识到乡镇企业与中国城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乡镇企业吸纳了足够量的城镇人口,为其提供了就业和聚集空间,在农村和城市的关系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对城镇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乡镇企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推动了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2.4城市经济改革是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农村前期各项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城市经济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邓小平指出城市经济改革应是一场全面的、彻底的改革,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应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农村改革这一套不能完全照搬到城市,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城市经济改革也要搞责任制,扩大基层和企业的自主权,调动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国家鼓励个体经营者在城镇开展商品经营活动,让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城镇中并存,把多种多种经营方式作为国家允许的一项经济决策,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在有条件的城市实行经济特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5]”邓小平对特区功能的形象概括,为特区建设指明了方向。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以及福建省厦门市,这四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试验田,指出特区的主要功能是,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试办的经济特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邓小平在其文选的第3卷《办好特区经济,增加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经济特区从内向转到外向》、《改革的步子要加快》都一系列讲话和著述,都会发现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清晰轮廓,以及他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经济特区建设与发展。

3邓小平城镇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城镇化的主体是人,城镇的发展、建设与完善处处都离不开人,邓小平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共同富裕。近些年来,我们由于没有对城镇化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剖析,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过城镇化以城镇的增长数量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为导向,以至于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看重速度和规模、轻视了城镇化的主体—“人”,也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城镇化进程过于注重表面形象和一时功利,功能和实施满足不了城镇发展的需求;肆意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水污染短缺、空气质量都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难题。城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成果,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与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城镇作为自然界的新生事物,必须要符合自然借中事物发展规律,与人类和自然相融合,进一步说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要尊重城镇化发展自身规律,稳步推进。

以人为本、稳步推进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要立足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科学制定城镇化的发展路线,有效合理地制定各项行政措施,满足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重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关乎广发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城镇未来发展道路上要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各项行政管理制度人性化,在城镇设施建设上满足人民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需求,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如新增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城镇困难群众帮扶问题等,使中国特色城镇化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

邓小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中国城镇化进入了的新阶段,从开始以农村为重点改革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再到1992年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改革,伴随着每一次改革的重大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也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纵观中国改革历程和城镇化历程,完全可以得出一条结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改革历程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城镇化的每一次提速和发展,都离不开改革的推动,因为改革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减少和克服城镇化的各种观念束缚,必定会带来城镇化的发展提速。

邓小平城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角度、中国模式,源于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具体国情为出发点,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情况,在走中国城镇化道路上,对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经验,我们只能是借鉴,不能照搬,在发展中遵循世界城镇化普遍的规律。邓小平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实践过程,围绕城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各个部分相互关联,按照一定的原则有序地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城镇化发展。邓小平城镇化改革措施中的多项目内容具有前瞻性,如:强调城镇规划要细致、特区经济政策要放开、乡镇企业发展要大力扶持等,都是邓小平在把握城镇化内在本质上看到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住了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总之,邓小平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是对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中经验总结和科学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邓小平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大胆进行改革的精神集中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0.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7.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8.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5,214,238,51.

收稿日期2015-10-23

作者简介龙东(1984- ),男,吉林长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现实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S-9 ;A 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3-327-03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城镇化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瞧,那些改革推手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