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堂集》中成语探析

2015-03-13王若玉

语文学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和尚佛教比喻

○王若玉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祖堂集》是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集的一部禅宗史料总集,凡二十卷,如序中所言:“今则招庆有静、筠二禅德袖出近编古今诸方法要,集为一卷,目之《祖堂集》。”它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禅宗史,主要记录了各大禅师的生平及言行,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汉语白话的重要语料,其语言精辟通俗、禅意深远,为汉语留下了不少成语。

本文以张美兰校注的《祖堂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为底本,对书中成语作了系统全面地统计分析,拟揭示书中成语的特点以及佛教成语的发展演变。

一、《祖堂集》中成语的数量和类型

《祖堂集》中成语共有125条(不计重用),以四言成语为主,也有少量的多言成语,如“金刚不坏身”、“玉不琢,不成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龙生龙、凤生凤”等。通过归纳比较,发现《祖堂集》中的成语结构类型丰富多样,除去1例梵语音译成语“阿弥陀佛”以及4例多言成语,其他120条四言成语可归为以下八类(参见表1)。

表1 《祖堂集》中成语结构类型

(1)联合结构(50条):天上人间(卷三 怀让和尚)、驴前马后(卷六洞山和尚)、家破人亡(卷七 夹山和尚)、斩钉截铁(卷八云居和尚)、安身立命(卷十七岑和尚)等。

(2)定中式偏正结构(5条):大千世界(卷一 第一祖大迦叶尊者)、孑然一身(卷一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本来面目(卷九黄山和尚)等。

(3)状中式偏正结构(11条):不可思议(卷三 慧忠国师)、步步登高(卷十四 杉山和尚)、席地而坐(卷二十 米和尚)等。

(4)主谓结构(29条):大器晚成(卷一 伏驮蜜多尊者)、落叶归根(卷二 第三十三祖慧能和尚)、覆水难收(卷十 镜清和尚)、万象森罗(卷十四江西马祖)等。

(5)动宾结构(9条):不拘小节(卷四 石头和尚)、闻所未闻(卷八 云居和尚)、包含万有(卷八曹山和尚)等。

(6)中补结构(1条):喜不自胜(卷四药山和尚)

(7)连谓结构(12条):敲骨取髓(卷二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抛砖引玉(卷七 云峰和尚)、闭门造车(卷二十五冠山瑞云寺和尚)等。

(8)比况结构(3条):如影随形(卷二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如履薄冰(卷八 云居和尚)、如丧考妣(卷十九 灵云和尚)等。

以上八类结构中,联合结构的成语数量约为总数的一半,占据绝对优势,可见当时禅宗们擅长运用联合型成语,较注重语言的结构美和音律美。另外,《祖堂集》中的成语大多用于师祖间对话问答中,从其来源上的广泛性可看出师祖们博学多才,善于旁征博引以说明禅理。

二、《祖堂集》中的佛教成语

两汉之际,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东渐入华,佛教典籍的翻译、传播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对汉语成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催生了一些“梵汉合璧成语”和佛化成语。“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梁晓虹,1993)

(一)佛教成语的来源

关于佛教成语的来源,前辈学者多有论及,归纳如下:

1.源于佛教术语。佛教成语中,有一部分源于佛教术语。佛教术语,顾名思义,是佛教人士的专业用语,使用频率必然很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成语。如:

阿弥陀佛(卷十八 赵州和尚):由梵语Amitābha音译而来,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是一位佛者的名号。据佛经说,凡愿上西天极乐世界的,只要念他的名号,死时他就会来接你,故也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大千世界(卷三慧忠国师):指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部,是一个小世界;一个小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来用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2.源于佛教教义。佛教的教义基本是口头说教,倡导“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即口传心授。佛教教义常常妙语连珠,以理服人,为汉语留下了不少成语。如:

大慈大悲(卷一第七释迦牟尼佛):爱一切众生为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为大悲。

这是佛教宣扬的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教义的概括。后也形容人的心肠慈善。

四大皆空(卷十五 盘山和尚):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

佛教教义中用此成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后来用以心境超俗豁达。

3.源于佛教故事。佛教重要的讲经方式常常通过生动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来说法,它们中的有一些凝练成为成语,流传下来。如:

唯我独尊(卷一 第七释迦牟尼佛):源于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故事。《普曜经》云:“佛初生时,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地涌金莲,自然捧足。东西南北,各行七步,观察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原为称颂释迦牟尼最高贵、最伟大之语,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

立雪求道(卷二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源于禅宗二祖慧可为求道于其师达摩而彻夜坚立大雪中的故事。“时大和十年十二月九日,为求法故,立经于夜,雪乃齐腰。天明,师见,问曰:‘汝在雪中立,有如何所求耶?’神光悲啼泣泪而言:‘唯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后遂以“立雪”为僧人精诚求法之典故。

4.源于佛教譬喻。佛教宣扬教义还善于运用比喻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这些精辟的比喻逐渐进入汉语成语系统中,广为使用。如:

龟毛兔角(卷三牛头和尚):在佛教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有龟毛兔角的譬喻。如《楞严经》卷一说:“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大智度论》卷十二说:“如龟毛兔角,亦但有名而无实。”《祖堂集》中亦云:“凡之与圣,二俱是假名。假名之中无二,则无有异,如说龟毛兔角也。”

所以,佛教中用“龟毛兔角”比喻有名无实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

醍醐灌顶(卷十二 后疏山和尚):《祖堂集》中共6次提到“醍醐”,“醍醐”指的是酥酪上凝聚的油,即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用此语比喻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后来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二)佛教成语的意义变化

佛教成语为汉语的成语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颗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愈发光彩夺目。与此同时,佛教成语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逐渐渗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用语之中,最初的佛教意义难免发生改变。《祖堂集》中就有例证:

1.五体投地。佛教义是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佛教沿用。如:

“尔时,伏驮密多得闻尊者说是妙法,则五体投地,深敬作礼。” (卷一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上座举起手,翠岩五体投地,礼拜,出声啼哭。

(卷十四百丈和尚)

“五体投地”在《祖堂集》中共4例,皆作佛教义。然而在使用中过程中,“五体投地”意义又引申为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如:

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梁书·中天竺国传》)

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老残游记》第六回)

2.本来面目。原为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如:

行者见上座心意苦切,便向他说:“静思静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摩思不生时,还我本来明上座面目来。”

(卷二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

问:“如何得见本来面目?”师云:“不劳悬古镜,天晓鸡自鸣。” (卷九 黄山和尚)

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如:

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本来面目”有时也会用作贬义词,指人们隐藏的阴暗面,或不可告人的阴险的目的、性格。

3.单刀直入。像一把刀一样径直刺入,原为佛教用语,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如:

问:“单刀直入,拟取师头时如何?”师曰:“堂堂无边表。” (卷六 洞山和尚)

师向仰山云:“寄阇梨,直须学禅始得。”仰山便□:“作摩生学?”师云:“单刀直入。” (卷十六 沩山和尚)

后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如:

上面一篇“嗣汉六十二代天师正一真人张元旭”的序文,尤为单刀直入。 (鲁迅《热风》三十三)

4.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佛教中“法门”指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如:

问:“古人有言:‘无言无说,直入不二法门。’文殊与摩道,还称得长老意无?”师云:“比拟理国,却令家破。”

(卷十一齐云和尚)

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如: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佛教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其最初的佛教义在《祖堂集》中都有所体现,有些成语在习用过程中意义或引申或变异,从而逐渐形成现今流行的意义。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一定要追根溯源,弄清成语意义的发展演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中古是汉语成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期佛教经典的涌现为成语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祖堂集》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祖堂集》中成语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从结构上看,《祖堂集》中成语结构完备,以联合结构为主,说明当时人们注重语言的结构美和音律美。

2.从语义上看,《祖堂集》中成语的意义变化主要体现在佛教成语上。佛教成语在沿用过程中意义多发生引申或变异。

汉语成语,是历经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是语言走向凝聚和丰富的双重体现。人类运用成语的同时也在发展成语,丰富成语。

[1]汉语成语大全(第2版)[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2]梁晓虹.简论佛教对汉语的影响[J].汉语学习,1992(6).

[3]梁晓虹.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4]刘玉凯.成语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5]莫彭龄.试论成语文化[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6]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3.

[7]张鑫鹏.《祖堂集》成语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和尚佛教比喻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佛教艺术
小和尚打水
比喻
买椟dú还珠
小和尚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