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转化医学团队网络建设*

2015-03-13李静丽甄天民高金武谷景亮韩志琰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间人联系人群体

马 霞 李静丽 甄天民 高金武 赵 芳 谷景亮 韩志琰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 济南 250062)



•医学信息研究•

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转化医学团队网络建设*

马 霞 李静丽 甄天民 高金武 赵 芳 谷景亮 韩志琰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 济南 250062)

介绍转化医学基本概念、研究情况及转化医学团队的内涵,阐述结构洞理论、基本观点及其测量,提出基于结构洞理论的转化医学团队网络建设方案。选取交叉学科背景的中间人占据结构洞,在每个学科团队选择恰当的主要联系人,以转化平台的服务跟进为保障,建立必要的研究网络。

结构洞理论; 转化医学; 团队网络建设

1 引言

1.1 转化医学基本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a)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理念,同个性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可预测医学等一起构成系统医学的体系。转化医学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屏障,在基础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实验室与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诊疗理论、技术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任何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都需要多学科、跨领域的团结协作[1]。近年来,我国转化医学发展很快,但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理念结合的转化医学人才严重缺乏,理论研究者对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思考,临床专家则缺乏对大量案例总结与归纳的意识。

1.2 转化医学相关研究情况

转化医学是跨专业、跨学科的集成体[2],其理念下的医学人员并非简单的专业人才,而是多学科交叉的、融医学与理学于一体的高级人才。要想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建立融会贯通的沟通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础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高效地沟通,拓展信息渠道,建立必要的研究网络,同时拓展多学科团队容量,打破各方信息隔绝的格局,促进医学科研信息及时交流,是目前转化医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纵观目前国内转化医学主题的研究,有的探讨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3];有的对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4],也有对在“转化医学”思想指导下医院的学科建设研究[5];在团队建设上,有从经济学层面分析转化医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博弈[6],也有针对医院单一机构内转化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研究[7];在信息素养方面,研究了转化医学和信息素养的关系以及卫生信息技术对转化医学的工具性作用[8-9];在图书馆服务方面,有的针对转化医学背景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进行探讨,也有结合循证医学的医学图书馆建设研究,以及学科化服务内涵的界定等[10-12]。但到目前为止,国内未见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对转化医学团队内沟通交流机制进行研究的报道。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洞理论,分析转化医学团队的沟通网络架构。

2 转化医学团队的内涵

转化医学团队建设不应简单地等同于普通的团队建设,不应强调将多学科、多背景、多技能的“多面手”集中于特定的机构,其组成可分散于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和学科,上至社会科学,下至设备制造业等,其构建框架中各联结单位之间不应强调行政级别,强调的是各机构人员在保留专业化特质的同时,拥有类似兴趣及关注点,集聚多级资源,实现对限定领域工作的扩展和突破。一方面,转化医学团队的构建离不开研发环节的横向协作(如医学各相关学科领域的联合),以体现研究的普遍、快速、精确;另一方面,是各机构之间的纵向联合(如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和药厂企业间的合作),这样可利于学科优势互补、成果转化和诊疗突破。然而,由于转化医学团队构建特征、“经济人”的利己性和利益相关者的差异,使得转化医学团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具体在实践中,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以及丰富临床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引领转化医学领域内的合作,组建优良转化医学团队,拓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力量,清除合作障碍,寻求共同兴趣点,以转化医学的思维合作共赢,才能达到长期、稳定、和谐、高效的优化状态。

3 结构洞理论及测量

3.1 结构洞理论

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组成部分,由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Ronald S. Burt)于1992年提出,他将结构洞定义为“非冗余联系之间的分割”,指出“非冗余的联系人被结构洞所连接,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13]。从关系的对等性角度来看,如果两个行动者与网络中的同一行动者群体之间共享同样的关系,则这两个行动之间的结构是对等的。这两个行动者之间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但每个行动者的关系网络却可能是相同的,因此从“自我”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行动者提供的信息是多余的。例如,在图1中,“自我”与A、B组成结构洞,因为A和B都与“自我”相连,但二者之间并未有联系,“自我”必须分别将信息传给A与B,才能实现沟通,也即A和B与“自我”的关系均非冗余;在图2中,“自我’”只需把信息传递给A’与B’中的一个,信息即可实现在A’与B’间的高效流动,而对于“自我’”来讲,A’与“自我’”的关系和B’与“自我’”的关系则是冗余的。因此“自我”是结构洞的中间人或占据者。伯特认为,结构洞的获取者很大程度上具有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从而比此网络中其他成员更具优势。

图1 “自我”占据结构洞

图2 “自我’”未占据结构洞

3.2 结构洞理论的基本观点:强关系和弱关系理论

强关系和弱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两种类别,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交网络同质性高,人际关系紧密,信息渠道单一;相反,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交网络异质性高,信息渠道多元化,人际关系不紧密。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是否会达成目标。也就是说,一个人认识的各行各业的人越多,获得信息量越大,而那些交往比较固定、比较狭窄的人则信息量少[14]。群体成员间的强关系通过网络关系来往及信任等,可以缩短辨别真伪所需的时间,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3.3 结构洞的测量

结构洞测量通常考虑3个方面:有效规模(Effective Size)、效率(Efficiency)和限制度(Constraint)。在社会网络中,一个行动者的有效规模等于该行动者的个体网规模减去网络的冗余度,即有效规模等于网络中的非冗余因素。行动者i的有效规模表示为:

(1)

式中:j为与i相连的所有点;q为除了i或j之外的所有点;piqmjq为i与j之间的冗余度;piq即i投入到q的关系所占比例;mjq为j到q的关系的边际强度,等于j到q的关系取值除以j到其他点关系中的最大值。对于i的冗余度,薄伽提(Borgatti)[15]给出了简便计算方法,即该点所在个体网成员中其他点的平均度数(连接到中心点的线不计算在内)。本文即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计算。限制度指此人拥有的运用结构洞的能力,在伯特看来就是“自己的机会受到的限制取决于两点:曾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另外一个接触者q,而q在多大程度上向接触者j的关系投入精力”。

4 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转化医学团队建设

4.1 概述

结构洞是指两个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结构洞理论从非重复关系人的角度出发,其最佳策略是在整个群体的结构网络中找寻结构洞然后跨越结构洞,使原来没有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群体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个体本身则成为信息流动和沟通的媒介[16]。要想与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保持联系,一种方法是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同该群体内的每个人都建立联系;另一种方法则是从这个群体中选择一个主要联系人( Primary Contact) ,集中维持与这个主要联系人的关系,通过该主要联系人与群体内其他的次级联系人( Secondary Contact) 保持联系。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首先,群体内的人相互交流和传播信息快,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其次,通过在群体中区分主要联系人和次级联系人,可以减少对重复关系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集中资源发展与主要联系人的关系。本文以构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基础,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人才配备上,首先应选取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中间人,利用知识优势占据结构洞,然后在临床(医院)、基础研究(医学研究所、高校)、企业(药厂、医疗器械厂)各团队中选择恰当的主要联系人,通过集中维持与主要联系人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和优化转化医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网络。类似地,各团队的主要联系人也可以通过选择此群体内部的主要联系人,在个体网内拓展此领域的信息流动网络,这样便由个体网拓展为整体网。各主要联系人与各自群体内的次级联系人保持联系,最终打破各方信息隔绝的格局,促进转化医学信息及时交流。

4.2 转化医学中间人占据结构洞

不论是临床的医务工作者和基础医学研究人员,还是制药者等,均有各自的机构归属,即医院、科研院所、药厂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结构洞。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所建成后,选取同时具有临床及基础科研背景、交叉学科背景的专家来充当中间人,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优势,迅速占据该结构洞,对各群体提供来自各方的异质信息,形成临床医务人员、基础医学研究人员、企业等信息用户之间的桥梁,搭建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引进、培养创新型学术人才和团队,加强不同学科的融合交流,在主导转化医学科研及实践中具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推进转化医学稳步健康发展,见图3。

图3 转化医学中间人占据结构洞

4.3 主要联系人的选择是关键

转化医学中间人要想占据结构洞,就需要与各个群体(团队)建立密切联系,定期了解和反馈各群体(团队)的需求和进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间人不可能与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建立密切联系,这种做法浪费时间,并且现实的可行性极低。结合结构洞理论,可以首先从群体中选取主要联系人,通过该主要联系人,同该群体建立相对长期、稳定、高效的沟通和联系。主要联系人的选择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主要联系人本身就是群体中人,他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该群体的需求。例如,医院在临床实践上,围绕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重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结核、艾滋病等,选取转化医学优先研究的领域,主要联系人在中间人的引荐下,与基础研究院所的主要联系人沟通关键指标、研究基础,与医疗设备制造商的主要联系人沟通生物学安全指标等问题,然后与医院联系,将研发出的产品试用于临床实践,获取治疗效果等信息,将反馈信息回馈给医疗设备制造商,根据反馈信息及问题更新和完善产品,由此形成良性循环。选择主要联系人的条件包括:(1)不一定是群体领导人,但必须是该群体中的核心人,因为领导人忙于科研申请、出差、开会等工作导致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利于转化医学信息的传播与反馈。(2)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认识到在转化医学过程中沟通与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市场开发的重要性,能够认可转化医学工作的重要意义。(3)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扎实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实践中存在问题和新产生问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能够及时联系各群体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推动转化医学快速发展。

4.4 医药成果转化平台服务的跟进是保障

虽说中间人以及各群体主要联系人的选择是重点维护对象,但转化医学团队靠的是团体的力量,因而各个团队内的整体服务跟进是保障。转化医学的发展,仅靠顺畅的信息沟通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要将众多的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就需要以项目为依托,促进新药项目等在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合作中的应用。因此,在团队建设上,要以转化医学中心建设为载体,集成医学、公共卫生、卫生统计、教育学、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专家,通过定期开展学术沙龙、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及共享共用技术平台和其他科研资源,对跨领域交叉研究进行前瞻性探索建设,同时要引进和培养生物信息采集、数据测试分析、临床研究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人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转化医学中心的发展提供保障。

4.5 打造高效的转化医学科研与实践网络

要打造高效的转化医学科研与实践网络,需要恰当选择转化医学网络中各个群体的主要联系人,与这些主要联系人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信任的日常工作合作伙伴,如此可以定期接收主要联系人来自各自团队的信息和反馈,使转化医学科研网络更加畅通,实践的范围也会得到极大扩展。同时,可以将原本维持该群体内重复关系人的时间和精力节约下来,投入到转化医学研究群体的拓展中来。如此一来,转化医学研究范围会逐步扩大,不断有新的医学研究或实践团体加入该网络,不断向外辐射,影响逐步扩大,网络不断扩展。而医学相关群体(团队)的多样性纳入也提高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信息的质量,提升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影响和层次。以本研究为例,在以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转化医学科研实践过程中,来自医院、基础医学科研院所、药厂企业等各群体中的积极响应者,都可以成为各群体主要联系人的首选。在转化医学中间人对主要联系人选定之后,转化医学科研和实践的沟通主要通过该联系人进行。以某转化医学中间人与某医院、医学科研所、医疗设备企业3个群体(团队)的沟通交流为例,其沟通交流模式实现了图4、图5所示的转变和优化。在图4 和图5中,每个群体(团队)中的联系人都为4人,且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均为强关系,利用前文中提到的公式(1)计算其有效规模及效率,见表1。由表1可以得出,该转化医学信息传递网络中的中间人经过信息沟通方式的调整,区分主要关系人和次要关系人后,其有效规模不变,有效率提高到原来的4倍。

图4 冗余的转化医学团队沟通网络

图5 高效的转化医学团队沟通网络

表1 不同网络有效率对比

转化医学信息传递网络关系人数量主要次要有效规模有效率图41203.00.25图5393.01.00

5 结语

本文在社会网络分析结构洞理论指导下,对目前转化医学中心的人员配备、信息沟通方式等进行分析,提出转化医学中间人的概念,以及中间人利用自身独特的信息优势,借助各学科群体(团队)的主要联系人,打造以主要联系人为核心的高效转化医学中心团队网络。本文仅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转化医学团队的构成及沟通网络的形成方式,以后将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逐步优化转化医学团队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形成管理清晰、运作高效的团队运行架构。总之,转化医学团队网络建设是关系到转化医学研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转化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需要审慎筹划,科学发展,不断在转化医学实践中修正并完善理论。

1 徐婉珍,孙芳芳,苏京平,等. 以转化医学思想指导医院学科建设[J]. 中国医院管理,2010,(1):46-47.

2 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4):944-945.

3 周来新.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4 李会一. 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5 赵桂芬,朱建丽. 浅析以转化医学为指导的学科建设[J]. 卫生软科学,2011,(6):408-409.

6 黄敏. 转化医学团队构建的经济学分析[J]. 价值工程,2012,(23):323-325.

7 赵桂芬. 浅析转化医学指导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J]. 卫生软科学,2012,(7):613-615.

8 田瑞. 试论转化医学与信息素养[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5):54-56.

9 单甜甜,陆敏,赵晶,等. 卫生信息技术与转化医学的关系及其应用[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49-52.

10 袁圳伟. 转化医学体系下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8):74-77.

11 师成虎,邰杨芳,郝亚楠,等. 循证和转化医学背景下的医学图书馆[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7):73-75.

12 张燕舞,唐小利,杜建,等. 面向转化医学的学科化服务现状与内涵[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66-70.

13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18.

14 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 1360-1380.

15 Borgatti S P.Consensus Analysis[EB/OL].[2014-05-10]. http://www.analytictech.com/borgatti/consensu.htm.

16 汪丹. 结构洞理论在情报分析中的应用与展望[J]. 情报杂志,2009,(1) : 183-186.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eam Network Construction under Structural Holes Perspective

MAXia,LIJing-li,ZHENTian-min,GAOJin-wu,ZHAOFang,GUJing-liang,HANZhi-yan,

ShandongInstituteofMedicineandHealthInformation,ShandongAcademyofMedicalScience,Jinan250062,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research statu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eam, elaborates the theory, basic ideas and measurement of structural holes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eam network based on structural holes theory. A man in the middle should be chose with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to occupy the structural holes, contacting the appropriate personnel in each team. With follow up service of th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platform, necessary research network is constructed.

Structural holes theory;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eam network construction

2015-01-28

马霞,硕士,实习研究员,发表论文6篇。

山东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推进我省转化医学科研与实践对策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RZC03001);山东省软科学一般项目“加强我省食品安全体系社会共治研究”(项目编号:2014RKC03021)。

R-058

A 〔DOI〕10.3969/j.issn.1673-6036.2015.04.010

猜你喜欢

中间人联系人群体
夹在妻子和弟弟中间,怎样当好中间人?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让重要联系人更醒目
为每个联系人设定不同的铃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教你将手机联系人导出到Excel
重庆转口贸易优势分析及政策建议——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中间人理论
《天盛律令》对买卖借典“中间人”的规制
跟杨绛学做“中间人”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