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斯氏体系”的系统化研究

2015-03-13尹敬红

戏剧之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斯氏历史

尹敬红

【摘 要】“斯氏体系”是我国影视与话剧表演的主流。本文从“斯氏体系”的纵向研究(历史回顾)、“斯氏体系”的横向研究(艺术要素)、“斯氏体系”的立向研究(表演神髓)三个理论层面,对“斯氏体系”进行了系统化研究。

【关键词】斯氏;历史;要素神髓

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23-01

“斯氏体系”是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简称,与德国的“布氏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我国的“梅氏体系”(梅兰芳体系)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而我国的影视与话剧表演,则以“斯氏体系”为主流。因此,对于我国影视与话剧表演艺术而言,有必要对“斯氏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以便为影视与话剧表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具体而言,对“斯氏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可以分以下三个理论层面来进行。

一、纵向研究:历史回顾

对“斯氏体系”系统化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斯氏体系”在中国影视与话剧表演实践中的历史回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影视与话剧表演的具体艺术实践,充分而有力地证明:“斯氏体系”作为主流,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有心皆服的艺术成就。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戏剧家郑君里、焦菊隐与电影理论家瞿白音等,就先后以不同的方式,翻译、介绍了“斯氏体系”。

建国以后,因为“一边倒”地“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中国电影、戏剧界,掀起了学习“斯氏体系”的高潮。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都聘请苏联“斯氏体系”的戏剧专家前来讲学、任教,以举办导演干部训练班、表演干部训练班、舞台美术师资进修班等形式,全面地传授“斯氏体系”。戏剧界人士阿甲、蓝天野、欧阳山尊,电影界人士田华、吕复、张平等,都参加了上述训练班的学习。

与此同时,苏联“斯氏体系”专家刘斯里、库里涅夫、古里也夫、雷柯夫、列普柯芙斯卡娅等,还指导中国演员们演出了话剧《一仆二主》《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女店主》《万尼亚舅舅》《布雷乔夫》《桃花扇》等剧目,使“斯氏体系”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与话剧的表演,自然以“斯氏体系”为主流。在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例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在影片《林则徐》中扮演的男主人公林则徐,就丝毫没有演员本身的一点影子,而是完全进入到“人物化”的艺术高度,成就了经典。同样,著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在影片《甲午海战》中塑造的邓世昌的人物形象,也是“人物化”的典型形象。而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在话剧《龙须沟》中塑造的程疯子的人物形象、在《茶馆》中塑造的王利发的人物形象,也都是“人物化”的典型形象。而这,正是“斯氏体系”表演的核心美学特征。

迄今为止,我国电影与话剧表演以“斯氏体系”为主流,已是不争的事实,时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老农民》中陈宝国、冯远征等人的出色表演,同样以“人物化”的“斯氏体系”为主,这是因为电视剧受话剧、电影表演体系的影响。

二、横向研究:艺术要素

对“斯氏体系”系统化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斯氏体系”本身构成的艺术要素,也就是“斯氏体系”的主要内容。

“斯氏体系”博大精深,其本身就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系统工程。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论介,只能将主要的艺术要素作如下概括:“从理论上,对斯氏体系的‘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表演艺术是行动(动作)的艺术、‘心理和形体的有机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舞台生活的双重性等学说,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艺术实践上,则普遍重视生活真实,重视内心体验,在舞台创造中形象逼真、感情真挚、动作有机、富有生活气息。”[1]

三、立向研究:表演神髓

对“斯氏体系”系统化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斯氏体系”的表演神髓,也就是“斯氏体系”表演的重点与核心、关键与生命。

“斯氏体系”又称“体验派”,故表演神髓就是“体验”二字。即“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有机天性的下意识创作。——‘体系的真髓正在这里。”[2]也就是说,演员要以“来自生活”与“贵在真实”为“体验”的两大翅膀,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设身处地、倾情投入的“体验”,塑造出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369.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29.

猜你喜欢

斯氏历史
斯氏放线棒菌研究现状
中蜂斯氏蜜蜂茧蜂的生物防治
斯氏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
新历史
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话剧表演与“斯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