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心攻玉 用心制佛

2015-03-12贾理智

中国收藏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玉雕佛像雕刻

贾理智

“掌握娴熟的技艺之后,要以一颗虔诚的心,慈悲的心,无我的状态,手随心动,才能雕出感人的佛像。”—苏然

深秋的一天,记者来到北京南城的一座院落。刚踏进门,就见一群人正围着一位女士对几块和田籽料品头论足。面对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玉料,这位女士虽话语不多,但她三言两语的评判却是一语破的。

这个丝毫没有大师架子的女士就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苏然的“静”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不善言谈的她总喜欢静静地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一块块本无生命的原石,但转瞬间在她眼中这些原石已经转化成了一件件令人叹服的艺术品。那一刻,再寻常不过的石头也能被她雕出彩儿来。

记得苏然制作过一件《玉舍利》。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大师没有被传统的经验所束缚,而是以谦卑、纯然、无私无欲之心体悟此玉料。她翻阅《涅经》读到:“以胜金刚定,自碎金刚身,不舍于大悲,舍利犹分布。”突然有了灵感。大师在舍利之身不动一刀,只在天然形成的黄玉之表——材质厚重的顶部用梵文阳雕六字真言。看似简单,却造就了一件佛教艺术精品,让人难以释怀。

一提及佛教艺术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菩萨造像、罗汉像等。但在苏然的刀下,却总能见到不同于他人的作品。《金山佛印》便是一例。其虽为现代形制的艺术品,但不乏深厚的内蕴与文化。璀璨的皮色,不仅高贵典雅,而且寓意深刻——象征着中华大地山河统一,礼仪之邦繁荣昌盛。印文中的“佛”字与依绺裂而雕的纹饰相得益彰。明明是枚印,却禅味十足,这样的佛教艺术品怎能不让人心动?

善“读”玉的苏然,其刀下的一件件佛教题材作品也让人“读”出纯粹、安宁、谦卑等涵义。这位玉雕界难得的女大师,是如何让她的作品总是不乏围观者和收藏者呢?那就让我们听听苏大师是怎么说的。

《中国收藏》:很多玉雕师都会创作各种不同题材的作品,但是很难说他们专擅哪一类。然而提到您,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您刀下的佛教作品。您为什么这么偏爱佛教题材?

苏然:事实上,我对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情有独钟。作为“老北京”,从小就生活在这座历史悠久、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雍和宫、白塔寺、潭柘寺、戒台寺这些名胜古迹,也是我年轻时常去游玩的地方。每每面对佛像那慈祥的目光,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很平静,而我的思想也似乎得到了某种升华。

应该说,这种精神上的情愫是我选择佛教内容作为主要雕刻题材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佛教从汉代开始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宗教,并且上自宫廷、下自民间广泛地以各种材质,特别是金、银、玉等为佛陀造像,来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热爱。所以佛教题材自古就是玉雕工匠们的最爱。

佛像属于玉雕中的人物类雕刻,我当年进入北京市玉雕厂就是在人物车间里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世义先生,学习人物雕刻。在玉器行里,宋先生是全国有名的大师,尤以带徒严格著称,为我打下了功底。另外,北京的人物玉雕有其地域文化优势,传承了明清宫廷风格,所以佛教题材作品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大气典雅的宫廷艺术特色。基于这些原因,让我对佛教题材的创作才偏爱有加。

《中国收藏》:您雕刻的佛像为什么那么与众不同?

苏然:我认为一件玉雕做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雕刻者的精神状态。一般玉雕师在制作佛像时,是从一件商品的角度出发,是从市场和商品价值的角度去衡量。而我在创作佛像时,首先抱着一颗虔诚的心。佛是真、善、美的化身,这就要求你要把佛的庄严法相表现出来。而不是随意地把佛雕成美女或是其他形象。

我为雕刻做了不少努力,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雕刻技巧的磨练,一个是对佛教理论方面的学习以及对佛教造像的把握。雕刻技巧更多的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完成的,而对于佛教造像和理论的学习则几乎贯穿了我整个玉雕生涯。这两天我刚从青海考察回来,此行收获甚多,完整地了解了藏传佛教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以及热贡唐卡艺术中众佛的造型与体态。其实像这种专程的考察,我每年几乎都会有几次,敦煌、天水、拉萨、大同等地,都成了我考察学习佛教艺术的宝库。

《中国收藏》:古人将玉比作君子,看重玉的温和与典雅;而自古以来佛的形象也是大慈大悲、温柔沉静,您怎么理解玉与佛的这种微妙关系?

苏然:这种关系其实不难理解。事实上,自古以来我们就对玉推崇备至。早在商周时期,玉就被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做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有着不同寻常的宗教意义。春秋战国时,孔子曾对玉有专门的论述,后世更有“玉有五德”等说法,这些都说明了玉的珍贵性和神圣性。

佛陀在宗教中作为精神领袖,是神圣和纯洁无瑕的,是智慧与真善美的化身。他教人慈悲、向善,引导人们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新的境界。由于玉和佛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历代人们总会选择珍贵的玉材来塑造佛像。明清时期随着对玉料的进一步开发,人们发现和田白玉更适合创作佛像。从珍贵性来说,佛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必须要用最珍贵的材料;从纯洁性来讲,和田白玉是洁白无瑕的,也符合佛的精神。因此,在我的创作中,我会尽可能地将这二者合二为一,从而更好地表现佛的纯净与无私。

《中国收藏》:在当下,佛教题材的玉雕作品除了继承传统之外,在您看来还有没有进一步创新的可能?

苏然:在我看来,当代佛像玉雕所继承的传统,绝不仅是对我师父他们老一代玉雕大师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民族历代以来民间艺人在佛教造像以及雕塑艺术上的继承。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玉雕艺人对佛像造像并不了解,只是一味地模仿复制。外加上利益驱使,以至于很多玉雕师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雕刻佛像,所以才会千篇一律。但是历史上却有不少优秀佛教雕塑,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塑像的空间营造、神秘效果;唐代佛教造像的丰满圆润、和谐有序;宋代佛教造像的恬静平和、市井气息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学习和继承的。

有了继承的基础才能去创新。我个人认为,越复古就是越创新。你能将古代石雕、泥塑搬到和田玉上来做,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你能进一步熟悉和发掘和田玉的特性,用它来最大化地表现佛的精神,这还是创新;当然,如果你在方寸之间不仅仅塑造了佛陀,而且能塑造佛教人物和佛教故事、佛教建筑,那么你就更是创新了。

《中国收藏》:您的作品为什么总是那么富有生命力?

苏然:玉雕的过程也是我修身与修心的过程,因为我塑造的是佛,佛对世人的要求就是去除思想中的贪、嗔、痴,保留内心的真、善、美。所以我在塑造佛时,要去理解佛、体悟佛,尽全力去还原佛的本意,而这个过程既是我对佛的塑造,也是佛对我的教化。就如同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达到目的取得真经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脱胎换骨。

《中国收藏》:每一位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显然您做到了。那您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带给藏家以什么呢?

佛教是讲因果、说轮回的。在佛的眼中,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因,并且随着事件的发展,最终又会成为果。其实我们创作玉雕艺术品何尝不是如此?我想欣赏和收藏我作品的人,大多都是被我塑造的佛所感动。因为我将佛最慈悲、最智慧、最神圣的一面展现了出来。我用自己辛苦虔诚的“因”造就了被社会、藏家所认可的“果”,完成了一个美好的轮回。我想这些也是藏家所能体会到的。

另外,在佛的眼中,人体只是一具驱壳,只有精神是永恒的,物质不灭的。那么你活在人世间就必须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即“正能量”。而只有这样,在你的肉体消失之后,你的精神依然存在,并且它会让人感动,使人受益,这也是我想传递给广大藏家的。

猜你喜欢

玉雕佛像雕刻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On art
佛像面前的 菩萨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刘红卫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