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新常态的新要求落实到发展改革工作中

2015-03-11本刊评论员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常态结构经济

本刊评论员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指出中国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回顾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从“新常态”的视角,不难发现,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新常态下,面对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面对经济发展要从过去传统的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各级政府都在努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补上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短板”,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中求进、稳中有进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姿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按照“新常态”在战略上审慎选择中国的宏观政策,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政策词汇,而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之后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对新时期的经济工作必然带来积极的影响。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科学认识新常态。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按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会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正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

要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体量大了,家底厚了,百姓生活改善了,才可以用更大的力量,去做过去想做却很难做的事情,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三期”( 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矛盾交织,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隐患有所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我们也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中的烦恼。

要积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有长期性,要保持平常心。一是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轻易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同时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既不过速,也不失速。二是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猜你喜欢

常态结构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