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毕节试验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5-03-11刘奕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内生毕节试验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希望有关方面继续关心支持毕节发展;希望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虽然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它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回顾毕节试验区从建立到发展所走过的历程,是一个立足本地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为基础,积极争取外部支持条件而建立起内生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这其中,来自各界支持的推力和试验区内生存的压力二者(外因)共同促进试验区产生变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内因),由内生动力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国家重视、政策扶持、多党合作促进产生激发性内生动力

上世纪80年代末,毕节还处在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生存怪圈中。1987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仅8.53%,石漠化面积达981.1万亩;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18人,分别比贵州和全国平均水平多34人和94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贫困人口高达345万,每年需调进1.5亿公斤救济粮。面对严峻的现实,从1985年初到1988年上半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多次深入毕节贫困乡村调研,并邀请各民主党派知名专家学者对毕节地区开展智力支边工作。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贵州省建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开启了探索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也成为国家给予贵州“作示范、探路子”的一块“金字招牌”。经过26年的探索试验,试验区在“三大主题”上取得丰硕成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2013年2月国务院批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顶层设计,对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长远的制度安排。

在毕节试验区的变化发展中,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试验区人用“特区”的理念,讲政策、抓机遇、抢项目、搞建设,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快开发煤炭、水利等优势资源,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发展转型。试验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跳出能源矿产抓工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至2013年,试验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1988年增加44倍、111倍、707倍。同时,试验区利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实施“林进粮退”的生态建设措施,通过建设生态林、经济林,发展中药材、搞林下养殖等,将大量的坡耕地变成了促进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银山”。按照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到2016年,试验区将力争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左右;工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7%。

“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专家顾问组”,是一个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帮扶毕节发展的智囊团,是试验区丰厚的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多年来专家顾问组不辞辛劳,指导制定了毕节1989—2000年、2008—2020年的改革发展规划和若干子规划,认真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先导性的发展战略和建议。2011年5月,试验区进入新一轮改革发展,专家顾问组在新起点上继续帮扶毕节试验区,争取国家部委出台了20个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差别化政策;中石化织金煤制聚烯烃项目、华润电力项目、渝富集团煤制油项目、大方电厂项目、金沙电厂项目、织金电厂项目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得到国家的倾斜支持,成贵快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等一些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得以提前实施。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毕节经验”。

二、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促进产生源发性内生动力

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26年前的毕节地区还是全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因而试验区所经历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意义,为我国贫困地区开发扶贫走出了一条新路。试验区坚持把开发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强化扶贫措施,26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8.8万人,有6个贫困县先后实现“减贫摘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5元增加到198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增加到564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试验区已经陆续脱贫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素质相对较高的地方,而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今后的扶贫开发成为一场精准的攻坚战。试验区抓住这一主要问题,实现扶贫方式新转变,一是对贫困人口的识别精准,根据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实事求是确定扶贫对象;二是查找致贫的原因精准,人治病要找准病根,扶贫也应找准“贫根”,以深入分析贫困的现象入手,至找准致贫的根源所在;三是扶贫的政策措施精准,政策措施切实可行、扎实有效,从根本上解决难题。

26年来,试验区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个试验主题之一,把生态建设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位置,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从1988年至2013年,试验区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774.6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长到44.06%,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2487.72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同步增长。抓住国家新的政策机遇,试验区从2010年到2013年就治理石漠化416.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89平方公里。昔日“秃岭荒山”已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生态建设带来的生态资源发挥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明显作用,把生态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市场资源结合起来,显示出生态优势,形成了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2013年试验区生产总值达到104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228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36.9亿元。 毕节试验区的实践证明,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时,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所谓“人口控制”就是既强调控制人口数量,更注重提高人口素质,以控制人口增长促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本”。马克思曾指出,“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世间一切事物中,人力资本是最宝贵的,它是实现区域战略目标和任务过程中所需知识、教育和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体现。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就是力量,通过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知识与外部环境有机协调的生产方式,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试验区在坚持教育优先、提高人口素质上闯新路、作示范,把教育作为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其中一部分能够上大学,一部分转入职业教育,各有一技在身,让每个贫困家庭有了希望。试验区在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发展教育,加强培训,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主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引导富余劳动力出山,目前,毕节外出务工人员达150万人以上。输出一人,带富一家,带动一村,土地压力大幅缓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磅礴乌蒙,共鉴雄心。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发展的重要批示,明确了试验区肩负着为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起到重要示范的重任,应抓住中央大力支持的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迅速行动起来,大力培育和发扬“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再增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增强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跳出单纯依靠资源、土地、资金发展的藩篱,走依靠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内生发展的路子,努力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注:

①文中相关数据来源于贵州日报系列报导。

(刘奕,1974年生,贵州仁怀人,贵阳银行经济师。研究方向:投资管理)

猜你喜欢

内生毕节试验区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立人:语文教育的内生指向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