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效果分析

2015-03-11王贺张逊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3期
关键词:溶栓肢体脑梗死

王贺 张逊娟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效果分析

王贺 张逊娟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2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有效治疗, 总结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和不同程度失语﹑瘫侧偏身感觉障碍恢复情况, 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6例患者中, 24例在术后2周内疗效显著, 其不同程度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均恢复正常, 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以恢复正常, 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整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疏通患者血管, 实现其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 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血管内介入;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类型, 其多发群体为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 其临床表现较为多样, 除可造成患者头晕﹑呛咳﹑呕吐和行走不稳外, 还可导致患者出现舌瘫﹑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甚至导致四肢瘫痪, 对于患者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1]。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颅内动脉血管壁损害, 从而造成血管堵塞不畅, 影响正常的感官和肢体功能[2]。传统方法多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虽然能实现患者生存,但对于患者伤害较大, 致残率较高。本院多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办法,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3]。为研究该方法对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特选取本院收治的2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 对其治疗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 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最小42岁, 最大65岁,平均年龄(56.2±3.7)岁。所有患者均经有效临床诊断, 确诊其患有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精神和神志状态均较好, 能够作为有效研究对象。就其首发症状表现来看, 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 混合性失语3例,完全运动性失语5例,不完全运动性失语7例,偏深感觉障碍5例, 瘫侧肢体痛觉减退6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早期介入治疗。在术前对患者凝血时间和血小板状况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其满足手术要求。在患者发病6 h内, 对患者进行右股动脉插管,确定患者病变部位, 利用微导管进行相应血管插管,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进行尿激酶注入, 剂量为6~9万U,注入过程应为一次性缓慢注入[4]。随时观察和监测患者血压数值和心电变化情况,确保其血压在正常范围之内。手术完成后3 d内,继续静脉滴注尿激酶,剂量为24~30万U/次[5]。

2 结果

26例患者在完成手术后, 24例在术后2周内疗效显著,其不同程度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以恢复正常,另1例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见表1。

表1 26例患者术后疗效情况[n(%)]

3 讨论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作为急性脑梗死中的一种, 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尤其多灶性后循环脑梗死, 对于其有效定位和诊断尤其困难[6]。梗死病灶症状或体征往往掩盖另一个梗死病灶的症状或体征, 造成诊断上的巨大阻碍[7]。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极大,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残疾或死亡情况。就其临床治疗办法而言, 传统治疗办法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虽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 对于患者身心问题的解决迟迟难以有效实现。

血管内介入对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其主要通过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对患者注入尿激酶, 实现其血管的有效疏通。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的尿激酶用量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更少,对患者造成的出血等全身副作用也相对较少[8]。因此, 在实际治疗中, 多以动脉注射为主。在实际治疗中, 血管内介入溶栓术后有出现血管再次闭塞的可能[9]。应在治疗期间加服尼莫地平, 才能有效防范血管再次栓塞。在本次研究中, 在进行静脉滴注尿激酶的基础上, 让所有患者加服尼莫地平, 完成2周治疗,结果较为显著, 未出现血管再闭塞情况[10]。

另外,在完成血管内介入溶栓术后, 患者极易出现脑内出血或梗死区域出血, 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有效防范该情况的出现, 应使用MRI增强扫描对患者脑内情况进行随时监测, 为术中药物用量提供有效参考[11]。同时, 应在术中和术后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测,确保其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即140~150和9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之间。此外, 应做好术后脑出血防范工作, 在术后3 d内, 每天进行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12,13]。

在本次研究中, 26例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办法, 26例患者在完成手术之后, 术后疗效令人满意, 24例在术后2周内疗效显著, 其不同程度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均恢复正常, 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以恢复正常,另1例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 对于患者血管疏通和肢体感官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应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1]王召俊,许东升,庄柏翔,等.脑梗死复发与药物治疗关系的对照分析.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1, 21(2):119-120.

[2]王耀山,李晓秋.应用循证医学观点对脑梗死急性期药物治疗的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3, 3(5):264-268.

[3]李森.治疗缺血性脑梗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23):63-65.

[4]胡跃辉.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2(20):74-76.

[5]胡沛霖,王文胜,庄金素,等.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影像学检查及一年预后分析.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0(2): 51-53.

[6]胡冬青.脑梗死50例药物治疗与脑梗死50例药物治疗加王不留行籽耳穴按压疗效对比.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5):191.

[7]苏宗振.联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医药前沿, 2013, 3(19):203.

[8]刘华丽.152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药物治疗的护理.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30):124.

[9]王坚.高压氧配伍药物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2, 6(11):37-38.

[10]张轩轩.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脑梗死对比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7):932-933.

[11]刘印国.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12):95.

[12]谢展帆,冯健容.高压氧辅助药物治疗脑梗死80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8):39-40.

[13]罗德宏,朱炜,王华好.脑梗死的药物治疗.医药前沿, 2012, 2(17):204-2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106

2015-07-27]

130021 吉林省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溶栓肢体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