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2015-03-11李中杰何勇曹勇刘光强陈冲谢学弟黄创业游荣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3期
关键词:移植术旁路体外循环

李中杰 何勇 曹勇 刘光强 陈冲 谢学弟 黄创业 游荣帆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李中杰 何勇 曹勇 刘光强 陈冲 谢学弟 黄创业 游荣帆

目的观察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冠心病患者,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3例, 观察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对照组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搭桥数目﹑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RBC)﹑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 低于对照组的20.9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且并发症少,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上使用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体外循环下, 术野静止, 无血, 有利于进行冠状动脉搭桥, 但这种方法有体外循环风险, 诸如引起血液破坏﹑影响凝血功能以及引发血栓等可能。近年来,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因其具有无需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对机体影响小等优点, 在冠心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由此,本院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采取非体外循环CABG治疗, 效果令人满意, 现将所得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来院治疗的86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合并高血压32例, 糖尿病31例, 高血脂16例, 脑卒中7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 观察组男28例, 女15例, 年龄56~75岁, 平均年龄(63.2±4.4)岁;术前心功能分级[1]:Ⅱ级25例, Ⅲ级12例, Ⅳ级6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6例, 年龄57~75岁, 平均年龄(64.6±4.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24例, Ⅲ级13例, Ⅳ级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非体外循环下, 患者术前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 麻醉前30 min内肌内注射0.1 mg/kg吗啡和0.3 mg东莨菪碱。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开放外周静脉, 行桡动脉穿刺, 监测动脉压;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行气管插管,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取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作为备用, 静脉使用肝素0.1 mg/kg, 保持全血激活凝血时间>300 s, 做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搭桥, 保证左下肢大隐静脉与其他冠状动脉吻合;术后持续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血流动力平衡[2]。

对照组术前﹑麻醉前﹑入院时的基本操作同观察组, 术前静脉推注全量肝素3.0 mg/kg, 保持全血激活凝血时间>480 s,于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阻断主动脉, 待根部灌注冷血含钾博液后, 行冠脉旁路移植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搭桥数目等;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 包括术后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等, 并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搭桥数目﹑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 术中输血量(U) 搭桥数目(支) 住ICU时间(h) 术后住院时间(d) 带管时间(h)对照组 43 5.13±1.24 2.12±0.78 3.01±0.56 5.98±1.32 3.21±1.26 13.28±5.21观察组 43 3.58±0.65a 0.23±0.08a 2.84±0.45 4.03±0.89a 2.03±0.78a 12.87±4.67 t 3.6393 96.0625 1.5486 2.1997 2.6095 1.2020 P 0.0004 0.0000 0.2143 0.0265 0.0073 0.6002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2例肺部感染, 1例心肌梗死, 0例呼吸衰竭, 并发症发生率为6.98%,对照组2例肺部感染, 3例心肌梗死, 2例呼吸衰竭, 2例心房颤动, 并发症发生率为20.9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33, P=0.0044<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主要由患者脂质代谢异常引起粥样斑块形成, 造成动脉腔狭窄, 血流受阻, 最终导致心脏缺血[3]。当急性发作时, 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心肌缺血梗死, 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4]。故临床上必须对冠心病急性期的治疗高度重视。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冠状动脉移植术治疗冠心病, 即通过开胸手术, 从左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动脉将移植血管搭桥到远端正常的血管, 使主动脉的血管与远端冠状动脉的血管连接, 最终恢复心肌血供, 改善心肌缺血状态[5]。以往临床上主要是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该手术已较为成熟, 且效果明显。但体外循环难以避免术后体外循环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易出现血气栓﹑主动脉出血, 严重的可能造成心﹑脑损害。近年来, 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与体外循环相比, 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输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93%。表明非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体外循环更有优势, 且安全性好,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

综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目前, 随着现代心脏吻合器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术者血管吻合技术的不断进步, 两种手术方法已无明显差别, 但要获得进一步的研究结论, 还需长期随访观察。

[1]田利静,秦晔.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及其术后生活质量.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 181-182.

[2]周锐,张晓膺,钱永祥,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11, 51(52):93-94.

[3]张继倬,韩露,陈兴华,等. 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4(17):2033-2035.

[4]包柄楠,孙秀芹,赵怡,等.不同性别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代谢性危险因素特征.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6):569-571.

[5]孙勇新,丁文军,夏利民,等.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疗效比较.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2, 28(6):352-355.

[6]于建波,黄方炯,韩博,等.高龄冠心病病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0, 26(3):180-18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33

2015-08-25]

525200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二区

猜你喜欢

移植术旁路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旁路放风效果理论计算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分析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心脏康复对预后的影响
髓芯减压术自体髂骨移植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治疗战创伤致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
体外膜肺氧合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研究
精密吻合移植术在眉毛自体毛发移植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教育和人材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