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挑战

2015-03-10编辑张艳红采访李娜KathyJia王威王晓瑜

母子健康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王威管教母子

编辑/张艳红 采访/李娜、Kathy Jia、王威 文/王晓瑜

孩子:挑战

编辑/张艳红 采访/李娜、Kathy Jia、王威 文/王晓瑜

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给予爱,给予尊重,以及陪伴中的彼此成长!《孩子:挑战》一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母子健康》爱心邀约

“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这是《孩子:挑战》一书的核心理念。这部家庭教育代表作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我们邀请了阅读推广人李娜老师、导读师Kathy Jia老师以及抓马宝贝创始人王威老师,与家长们一起分享。

李娜

Kathy Jia

分别为“三课”发起人和导读师。三课(sanclass)是自助助人的妈妈成长部落,成立于2014年,以经典亲子教育书籍为基础,开展每周一次的线上交流,读书会举办过50班(截至2015年11月)。致力于打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知实型家长(有知识、有行动力)的学习互助平台。

《母子健康》: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很多,您为什么选择了读这本书?

李娜:当时选书我们有一系列亲子育儿方面的书籍,那为什么最终选了这本呢?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工具是什么。很多人都已经看过《正面管教》了,可能觉着还是缺点什么,想去看看,这个大师发明《正面管教》这个事儿,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当年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基于我们想更深层次地去探究教育方式,然后也是希望读到一本更有条理性的书,所以选择了《孩子:挑战》,而没有去再读一遍《正面管教》。然后很坦诚地说:是因为《正面管教》之前也读过,这也的确是另外一个原因。这本书也的确像一位爸爸所说:“它的特点是有好多例子。如果不明白,那你就看例子,可能也就明白了。”基于这几个原因吧,就选择了这本书。

《母子健康》:这本书给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李娜: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尊重”。你看里面好多章节,提到“和善而坚定”,还有怎么去跟孩子赢得合作,避免权利之争……这么多章讲述,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尊重”。真的能尊重孩子了,你才可能对孩子很和善,否则你就把他当一个很小的孩子去处理,会一上来就“你怎么这样啊,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啦”。你想想,如果我们对同龄人就不是这样——即使对方做了一件让你很生气的事情,因为你有最起码的尊重在。因为你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所以他一哭一闹,“哎呀,算了,我就忍让一次吧”,因为你觉得孩子不需要什么原则。所以,我最重要的感觉就是“尊重”,你要真的读完这本书,多读几遍,说自己真的能做到“尊重”,这也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Kathy Jia:其实,我觉得很多父母的养育,容易停留在表面,就像今天一位爸爸分享的,最后他花很多精力去处理这个行为本身。这本书因为作者的背景是儿童心理学家,所以更多地是告诉父母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要知道孩子这样做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回到了最根本的,就是人性的需求。哪怕只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也是有需要的。我特别喜欢这本《孩子:挑战》,它不只是停留在技能层面,孩子应该怎样做?背后的信念,背后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包括李娜老师说的“尊重”,当你把他作为一个个体,他有他的需要,你要去尊重他那份需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行为上。

王威

抓马宝贝CEO,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MBA学院,而后在英国考文垂大学获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在2007年,有了自己的女儿后,她意识到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并不能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基于此,她决定从英国引进教育戏剧的理念,并于2009年成立了抓马宝贝(Drama Rainbow)。

《母子健康》:在众多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中,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

王威:我们这群父母是在权威社会长大的,唯一可以慰藉的,就是兄弟姐妹多一些。我们没有受过现代的家庭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不接受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教育,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挑战”还是很大的,我们的经验没有办法再用到下一代中。然后,我们怎么去学习理解?让自己有更好的修养去应对。

其实,这本书不是特别好读,我当时跟李娜老师沟通的时候,就觉着这本书不算是亲子类、教育类书籍中好读的书,但是我们觉得这书写得特别好,想看能不能在需要引导时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带着家长去理解这件事情。因为家长如果理解了他们好多权威的做法已经没有办法直接移植到现在孩子的教育中,光这种理解就很可能帮助到他。所以,这是我们当时选这本书的原因,在这种困惑和挤压中的家长还是挺需要帮助的。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中你是可以看见自己孩子的影子的,实际上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局限,不太能理解对方的行为,还是挺有力量的。

《母子健康》:这本书带给您怎样的感悟?

王威:这本书讲到了“边界感”和“尊重”,中国人的信仰是家族,在家族当中这种界限感有的时候会慢慢削弱下来,就会相互覆盖,但这种相互覆盖会带来一些一直困扰每一个人的问题,然后一直延伸到再去发展新的分歧的过程中。由于这种界限感不太分明,也不会去做一些事情,如果能更好地理解界限感的话,实际上对于整个家庭的健康关系也是一种帮助。或者是再往外发展,并不是说你不去帮助孩子,而是说你要分清楚,哪些事情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能够自己帮助自己,并不需要你过多干预的;哪些东西是在他年幼的时候,需要你的支持和帮助他才能够完成的。所以,如果时时刻刻都去做好父母,有能力就去帮他,那他将来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并不是说,做了好父母,孩子就能成长得很好,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需要你给他们更多地做什么,这种需求反而比我们那时候减少了。因为我们那时候是权威社会,父母替你负责任,但现在的孩子有要求,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反而比你为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哪怕你只是理解了没有做什么,可能比你完全误解他,甚至替他做了很多,他的感受还要强。

这本书最后介绍了家庭会议,大家在一件事情争论不休的时候,或者是孩子拒绝去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是他已经长大了的时候,可以定时办家庭的体育活动来增加在一起的时间,这时候你不会在社会的挤压中,而是全心全意地陪伴他,有这么一个时间大家可以相互聊一聊自己的事情,去享受这没有压力的时间,同时对整个家庭关系来说也可以弥补你不能做到的。而有一个很好的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在不承担压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很理智。

猜你喜欢

王威管教母子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母子相依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
WHERE ARE WE GOING, DA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Viscoelastic Extrudate Swell ThroughElliptical Ring Die*
解读母子健康营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