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茶树种植现状及研究进展*

2015-03-09杜子璇金开美杨娜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年1期
关键词:豫南茶区信阳

赵 辉,杜子璇,吴 骞,金开美,杨娜娜

(1.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2.河南省信阳市农业气象试验站,信阳 464000;3.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 450003;4.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信阳 464000;5.河南省修武县气象局,修武 454350)

特色经济作物茶树原产于我国,其种植受到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河南南部的信阳茶区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中原地区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过渡性明显,地区差异性显著,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适宜的土壤,为河南茶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省主要是豫南适宜茶树种植的山地面积约26.67万hm2,随着“南茶北移”技术熟化,目前尚有13.33万hm2宜茶山坡地可以开发利用,发展空间巨大[1]。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生产,是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拟通过开展茶树的优势区域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来实现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 河南茶树种植现状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在浙江、云南、河南等21个省 (区)的上千个县市,分为4大茶区,即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是我国最北的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括甘南、陕西、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以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为主,主产绿茶。该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700~1 000mm,少且分布不均,茶树旱灾时有发生。江北茶区地形较复杂,土壤多属黄棕壤、棕壤或黄褐土,是中国南北土壤过渡类型,不少茶区酸碱度略偏高,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茶叶内质不亚于其他茶区。近年来江北茶区种植规模、产量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张。

河南茶区属江北茶区的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和汉水流域,其中豫南大别山和桐柏山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是中国十大名茶这一的“信阳毛尖”的发祥地和众多省内名优茶主产地,产茶历史悠久,拥有河南90%以上的茶园[2]。

据调查: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茶树种植面积约14.0万hm2,居全国第7位,其中可开采面积8.33万hm2,干茶产量6.5万t。全省现有20多个县 (区)、150多个乡镇、1 400多个行政村种茶。茶产业成为河南省尤其是豫南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全省茶叶区域格局初步形成,可分为茶叶生产核心区、开发区、辐射区3个区域 (表1)。其中豫南的信阳、南阳和驻马店3市茶园面积约占全省的98%以上。

表1 河南省茶树种植区域分布

2 河南省茶树种植研究进展

2.1 气候条件研究

茶树是多年生亚热带常绿植物,喜温、喜湿、喜漫射光。茶树生长环境一般需要年≥10℃的活动积温在4 000℃以上,最佳生长发育温度为20~30℃,年降雨量1 000~1 500mm,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低于72%不利于茶树发育;茶树属短日照植物,漫射光丰富,茶叶内质较好。

河南茶区与南方茶区相比,总热量条件略逊色 (表2),制约了茶叶产量,但茶树生长适宜温度和决定茶叶品质的最佳温度均适中,年降水量,茶树旺盛生长期间的降水量,均能满足茶树正常生长。

表2 河南茶区与全国其他主要产茶区气象条件对比

易亮等对豫南茶区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评价,认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过渡气候条件是造就“信阳毛尖”名优绿茶品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信阳毛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策略[3];王银峰等通过对信阳茶区与全国茶区生态环境比较分析,认为豫南信阳是茶树适生区,开发有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据有比较优势[4]。龚新等分析信阳茶区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认为全国名茶“信阳毛尖”产地的生态环境优越,同时,指出该茶区地质生态环境条件的不足及在良种繁育栽培、茶叶生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5]。袁丁等对信阳茶区气候资源进行评价,认为信阳茶区是优质茶区,但单产较低,并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茶园管理措施[6]。王广铭等将信阳毛尖茶产区热量、水分、光照等主要气候因子与其他主要茶区对比、分析,得出信阳毛尖茶区产量偏低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活动积温和平均气温偏低,并提出了克服单产低的缺点,发挥品质好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对策[7]。陈坤等探讨了济源市环境条件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济源市茶园栽培管理措施及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8]。喻泓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春茶产量与小气候因子的回归模型,并对茶树生长的小气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可对春茶产量进行预测预报[9]。夏旭蔚等调查分析信阳市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经营措施,为应对类似灾害提供一定依据[10]。

目前,有关河南省茶树与气象条件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很多,他们大多仅是从气象要素一个生态因子对茶树进行研究,为后人更加全面地分析茶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2.2 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研究

茶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不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对地形、地貌、土壤条件也有很高要求。黄寿波[11]通过分析我国主要高山名茶产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发现优质茶园大多位于山地的半山腰,甚至更高处,一般海拔在200~1 000m之间,偏南坡,且坡度平缓,不超过25°,土层深厚,呈微酸性,pH值在4.5~6.5之间,土壤质地一般以砂质壤土为好,要求茶园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

河南茶区主要分布于豫南大别山、桐柏山区腹地,以海拔300~800m的低山为主,坡度较缓,风化壳深厚,耕作难度小,排水条件良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土和黄褐土两类,黄棕壤土是壤质土,土体发育良好,土层深厚松软,平均在17.5~35.5cm之间,有机质含量高,全氮、全磷含量中等,养分丰富,抗旱保墒性强,pH值在4.5~6.5之间,偏酸性,最适宜茶树生长,豫南70%的茶园是这种土壤,是茶园实现高产优质的基础。黄褐土主要为下蜀系黄土,pH值较高,在6.5以上,土质粘重,结构欠佳,不太适宜茶树的生长,必须掺砂改良质地或增施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12]。豫西山区有大量的丘陵缓坡地,土层厚度多在1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可以满足茶树的生长要求,除了土壤中性偏碱外,自然条件基本可满足茶树生长需要,且没有污染,是生产有机农产品的理想场所[13]。

王亚莉等对信阳茶树的土壤环境条件加以研究,提出了茶叶生产布局的建议,以探讨河南大别山、桐柏山区的土壤条件为主线,对影响茶树生长发育的母岩状况、土层厚度、土壤厚度、质地、土壤结构、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等进行分析,提出茶叶生产与茶园布局的建议[14]。张燕平等从地学角度分析了信阳毛尖茶产地的地质背景对土壤中元素组合、土壤类型和地貌景观的影响,探讨了地质背景与茶叶主要品质的关系,认为花岗岩母质土壤,海拔300~800m,有一定坡度、植被茂盛的环境适宜茶树生长[15]。刘超良等对信阳茶区的土壤特性进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及元素含量对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信阳茶区土壤pH值适合茶树的生长,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Fe、Mn、Mo、Zn、Co、Se含量中等,而B含量缺乏,成为茶叶品质的限制因素[16]。李传保等对信阳毛尖茶核心产区的浉河区浉河港、董家河和谭家河3个乡镇坡地茶园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土壤pH值在4.04~5.32之间,适宜茶树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8.99~23.33g/kg,100%处于中低等水平;土壤速效氮含量108.5~350mg/kg,100%处于中高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0.6~32.225mg/kg,100%处于中低等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51~177mg/kg,93.75%处于中等水平以上[17]。郭桂义等也对浉河区坡地茶园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18]。

上述学者大多是对河南茶树种植核心区的信阳地区的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整个河南茶区土壤状况研究较少,有关的研究成果对河南省茶树种植区划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3 品种资源研究

茶树品种按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系品种和无性系品种。通过有性途径 (种子)繁殖的品种称为有性系品种;通过无性途径 (扦插等)繁殖的品种称无性系品种[19]。

有性系品种耐瘠耐旱,抗寒性强,成活率高,方便引种,但后代植株的性状混杂,不利于茶园管理和机械化采、制作业,无法满足现代化茶叶生产的需要[20]。

无性系品种芽叶形态、内在品质性状一致、萌发整齐,持嫩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良、便于茶园管理和机械化采摘、加工作业,是发展名优茶生产的首选[21]。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逐步提高。在从湖南、安徽、浙江等地引进种植的同时,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主产区信阳已建立良种繁育基地8个,建立良种繁育苗圃近70hm2,扦插育苗成活率达85%以上,年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近1亿株。2013年河南省无性系良种茶园近4万hm2,接近总面积的30%。

郭桂义等对信阳市茶树品种种植结构进行调研,介绍了4个适宜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的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针对信阳茶区存在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低、缺乏大型良种繁育基地等问题提出了发展无性系良种的建议[22]。吴淑平等对信阳茶区6个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物候调查与分析,得出气候条件是影响茶树物候期的重要外界因素,阐述了茶树良种的作用、茶树良种选用原则、信阳市无性系良种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信阳推广无性系良种的几点建议[23]。陈祥明等结合信阳市平桥区的自然生态及信阳毛尖的适制性,从园地选址、品种选择与搭配、茶苗栽植、幼龄茶园管理等几方面介绍平桥区无性系茶园建设技术[24]。李华鑫对信阳茶区引进的6个茶树良种在信阳毛尖茶适制性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客观的定量评价[25]。方玲、吕立哲对豫南茶树种质资源的发展现状、资源收集、豫南茶树种质资源圃和数据库建立情况、资源评定、创新以及发展进行较详细的论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豫南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了参考[26]。郭桂义等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名山早、名山白毫两个茶树新品种在信阳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27]。吕立哲等对1988~1993年参加首批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河南信阳点试验的8个省级茶树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进行研究[28]。

2.4 种植区划研究

赵辉等从气候学角度选取与“信阳毛尖”绿茶生长关系密切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4~10月平均气温、干燥度、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5℃的概率等因子作为区划指标,对“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进行气候种植区划,填补了该省茶树种植区划的空白,也为我国“南茶北移”提供了重要依据[29]。

3 对策与建议

结合该地域气候气象的实际,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产业整体效益,河南省进一步发展茶产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应该在种植规模的总体布局上稳定面积,适度发展,坚决杜绝毁农种茶;在种植区域布局上要以上述核心种植适宜区为基础和主体,种植开发区小气候适宜的可以局部发展,种植辐射区不宜发展。

[1]豫政办[2011]44号.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2]袁国强,冯德显,吕立哲.信阳茶叶——绿色食品产业的锻造与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6

[3]易亮,陈怀亮,张雪芬,等.信阳茶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分析.经济林研究,2005,23(3):42~45

[4]王银峰,张继红,翟海国.信阳茶区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地理学报,1993,48(5):428~436

[5]龚新,袁国强.信阳茶区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浅析.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4):94~96

[6]袁丁,李金芝,孙慕芳.信阳茶区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3):37~40

[7]王广铭,郑乃福,尚新利.信阳毛尖茶产区气候资源分析与合理利用.河南农业科学,2003,(10):23~25

[8]陈坤,尹国红,张庆社.济源市茶叶种植环境条件分析及建议.现代农业科技,2012,(13):60~62

[9]喻泓,王贤赟,杨晓晖,等.河南鸡公山茶园春茶产量与小气候关系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1):94~99

[10]夏旭蔚,李世海,刘强.河南省信阳市雨雪冰冻灾害后茶叶恢复经营措施初探.华东森林经理,2008,22(3):1~3

[11]黄寿波.我国主要高山名茶产地生态气候的研究.地理研究,1986,6(2):27~34

[12]黄燕芬,吴曦,周国兰,等.茶树无菌播种建立植株再生体系.河南农业科学,2013,43(5):60~63

[13]李仙文,张苏锋,陈世锋.茶树抗冻机制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12,42(9):14~17

[14]王亚莉,王学增,王广铭.河南省名优茶产区土壤条件研究.信阳农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1995,5(3):18~23

[15]张燕平,吴宏伟.地质背景与信阳茶叶关系的探讨.岩矿测试,2007,26(4):313~316

[16]刘超良,吴克宁,吕巧灵,等.信阳毛尖茶生长环境的土壤特性分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3):274~278

[17]李传保.信阳毛尖茶主产区坡地茶园土壤养分研究.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102~104

[18]郭桂义,王广铭.信阳毛尖茶区适宜推广的茶树良种.中国种业,2005,(1):48~49

[19]高畅,李玲,张云霞.土壤生产力评价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13,43(4)14~18

[20]郑小平,穆维松,田东.中国葡萄生产区域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89~93

[21]陈春,张维,冯长春.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研究进展及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61~66

[22]郭桂义,孙慕芳,刘永泰,等.信阳市茶树品种结构现状调查与建议.河南农业科学,2010,(3):33~36

[23]吴淑平,吕立哲,金开美,等.信阳市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现状与思考.经济作物,2011,(12):151~153

[24]陈祥明,杨士堂,刘艳丽.平桥区无性系茶园建设技术.耕作与栽培,2013,(3):47~53

[25]李华鑫.豫南引进茶树品种生育特性比较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26]方玲,吕立哲,金开美,等.豫南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中国茶叶,2011,(3):11~13

[27]郭桂义,王广铭,扶晓,等.2个茶树新品种在江北茶区的适应性研究.园艺园林科学,2004,20(2):164-165)

[28]吕立哲,魏慧.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点总结报告.信阳农专学报,1996,6(2-3):13~19

[29]赵辉,吴骞,杨昊宁,等.信阳毛尖绿茶农业气候条件分析与区划研究.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35(4):57~61

猜你喜欢

豫南茶区信阳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生态茶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浅析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南春茶
中国茶的四大茶区
信阳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