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义框架分析

2015-03-08丁孜悦

现代语文 2015年33期
关键词:语义学原语译语

□丁孜悦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义框架分析

□丁孜悦

摘要:本文从框架语义学视角,结合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探讨英译过程中译者认知思维所凸显的语义框架及其框架成分。研究表明: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呈现出三种情况:框架重合、框架相交与框架独立。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框架系统翻译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支之一,框架语义学为学者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孙启耀、刘阳,2010)

宏观理论上,国内学者就框架语义学理论提出了相关论断,如框架语义学为格语法理论的第三阶段(陶明忠,2008)、框架语义学为语言的理解提供了有机而全面的概念内容(陈忠平,2012)、框架语义学具有独特的认知解释力(谈鑫,2012);而俞晶荷(2008)、邓静(2010)、刘国辉(2010)则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阐述了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与帮助。

此外,国内学者也将框架语义学理论引用到了具体的语言研究领域。如潘艳艳(2003)介绍了框架语义学在编撰字典、分析句法、解释语义现象和创建语料库等方面的运用模式;韩晓玲(2003)在阐释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框架观、情景框架观及社会文化框架观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条件;刘晓利(2009)提出在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翻译可理解为译者根据原文的语言框架,并结合自己的有关经验和知识,构建与原文框架相一致的场景,找到合适的目的语框架来描述此场景的过程;汪立荣(2011)将框架语义学和二语词汇学习相结合,探索在词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习者将一语义框架调整为二语义框架。

综上所述,框架语义学理论已日渐成熟,但运用该理论探究英译具体运作机制的文献并不多见,而政府工作报告又具有遣词准确规范、炼句灵活善变、谋篇精巧别致等语言特点,所以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实证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实践本为例,着重探讨框架语义学在工作报告英译中的运作机制。

二、框架语义学理论概述

框架语义学,又称场景—框架语义学(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为Charles Fillmore在上世纪70年代所提出。基于语言学的语境概念、认知心理学的原型概念、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框架概念,Fillmore (1992)认为意义的确定必须参照一定的背景知识体系,该体系反映理解者的经验、信念和实践。意义的参照体系在Fillmore的理论中称为“场景”(scene),后改称为“框架”(frame),而意义的获取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邓静,2010)。框架理论认为:理解语言意味着根据语言的使用环境,从大脑的储存库中调出相关的记忆,即从言语受众的知识体系中选择恰当的框架,而框架相当于一种“心理画面”(mental picture)。(Fillmore,1992)理解一个词语,就是我们在唤起恰当的心理画面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词语所指向的语义上。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意义固然是因框架而来,框架本身亦是由语言唤起,语言形式在此相当于观察整体画面的一个“视角”。(Fillmore,1977)

总之,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解某一词汇或语法结构的方法,是特定词汇意义在语言中能够存在并且运用于话语之中的基础和依据。而词汇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它所处的语言结构来选择和突出其基本语义框架中的特定方面,因此可以从描述词汇的基本语义框架着手来阐释词汇的意义和功能。(俞晶荷,2008)

三、框架语义学在翻译中的运作机制

传统的翻译观将翻译理解为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然而,翻译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双语转换活动,还包括原语理解和译语产生两个阶段,涉及诸多客观与主观因素。对原语的理解是译者在大脑中建构原语意义的心理过程,译语的产生则是译者运用译语形式对自己大脑中已构建的原语意义重新进行表达的过程,不论是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生,都是一种框架的激活过程。译者要理解原语文本,就要用文本所展示的语义和知识框架去审视原语文本的每个词语和语句。通常,词典上只是给出了词语的表层意义,若要确定其在特定文本中的含义,就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重现或重构译语中的语义框架,再根据框架语义学原理,确定其含义。(轩志峰,2011)

框架理论在具体英译的对比应用中,通常存在两个宏观的框架系统,即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而框架系统内部又存在下一层级,即次框架。任一次框架又是由其内部的一个甚至多个框架成分整合而成。若将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的最小单位(即框架成分)相互映射,便能显示出两个系统的框架关系。简而言之,若译语的框架成分与原语框架成分映射后完全连通,则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重合;若译语框架成分与原语框架成分映射后部分连通,而部分处于游离状态,则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相交;若译语框架成分与原语框架成分映射后互不连通,则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相互独立。

本文将从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的三种框架关系,即框架重合、框架相交和框架独立,探究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的英译过程。

四、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分析

(一)框架重合

框架重合表明:原语和译语虽分属两个不同的语义框架系统,但两者在充分条件下可对等。换言之,无论是原语框架系统还是译语框架系统,都可激发出多个次框架,而次框架又含有不同的框架成分。这些框架成分相互匹配、映射、组合,最终输出译语框架或原语框架。若译者大脑中所凸显的次框架(如:文化框架、情感框架、社会框架)与原语框架相同,则两者的次框架可完全连通,次框架内的框架成分也必然连通。那么在此条件下,可视为译语框架与原语框架重合。

很多人存在着这样的误解,以为花粉症只需到发病季节对症治疗就可以了,平时无需过多关注。虽然对症治疗可以使大多数花粉症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但究其根本,患者的过敏体质并没有通过用药得到改善,随着病程的发展还可能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诱发哮喘。还有的人误以为花粉症是伤风感冒,吃了很多感冒药也不见好转。对于这些误区,我们建议应溯本求源,标本同治。首先要到正规医院的变态反应专科就诊查明过敏原的种类,之后,发病季节对症治疗。对于夏秋季节花粉过敏的患者,在11月份应进行脱敏治疗。

图1:框架重合机理示意图

(1)原文:我们啃了不少硬骨头。

译文:We tackled many tough issues.原语框架系统凸显出三个次框架,即人物框架“我们”,数量框架“不少”以及事件框架“啃硬骨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子框架的框架成分“硬骨头”给出了两个释义:①坚强不屈的人;②艰巨的任务。结合人物框架“我们”与事件框架中的动作框架成分“啃”可知,“硬骨头”应选择释义②,即“艰巨的任务”。此时,子框架“啃硬骨头”便映射出三个框架成分,即动作框架成分“啃”,程度框架成分“艰巨的”及内容框架成分“任务”。而在后两个框架成分的限定下,动作框架成分“啃”便与“解决”同义。另外,译语框架系统也凸显出三个子框架,分别为人物框架“we”,数量框架“many”,以及事件框架“tackled tough issues”。该事件框架又由三个框架成分组成,即动作框架成分“tackled”(解决),程度框架成分“tough”(艰巨的)及内容框架成分“issues”(问题)。显然,上述三个框架成分与原语框架成分可相互连通,即原语和译语的事件框架相互连通。而当译语的人物框架与数量框架主动向原语投射后,两者也可互相连通,换言之,译语的框架系统与原语的框架系统重合。

(2)原文:我们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译文:We responded effectively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emergencies.

原文框架系统投射出四个次框架:人物框架“我们”,动作框架“妥善应对”及两个事件框架“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而译语框架系统也可投射出四个次框架:人物框架“我们”,动作框架“responded effectively to”及两个事件框架“natural disasters”和“emergencies”。通过对比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的两组次框架,不难发现,两组框架系统中的人物框架“我们”(we)与事件框架“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s),动作框架“妥善应对”(responded effectively to)相互对应连通。而原语的事件框架“突发事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突然发生,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情况”。换言之,原语次框架“突发事件”的框架成分由“突然”“严重危害”“采取应急措施”“应对”及“情况”整合而成。那么,在该次框架上,原语框架与译语框架是否对等?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 Chinese Dictionary(the 7th Edition)(《牛津英汉高阶词典》(第七版))(下文简称为OALE)中,“emergency”释义为“a sudden serious and dangerous event or situation which needs immediate action to deal with it”,即其所凸显的框架成分为“sudden”“serious and dangerous”“needs immediate action”“deal with”及“event or situation”。将“突发事件”与“emergency”的框架成分相互映射,两组框架成分可完全连通,那么原语与译语在子框架“突发事件”(emergency)上相互连通,即原语系统框架与译语系统框架显示重合关系。

(二)框架相交

图2:框架相交机理示意图

(3)原文: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

译文:We stimulated market activity,shored up our weak spots and boosted the real economy.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与该例句结构相同的语料并不少见,通常作者为避免主观性或出于汉语思维考虑,在写类似于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时会避免使用或直接省略人称主语。这便造成在该例句中,原语框架系统缺少人物次框架。此外,文件报告通常以言简义丰为写作原则,强调内容的高度概括性以及结构的整体对称性。这便造成原语框架系统中的三个动作次框架分别仅由一个单词构成,即“激”“补”“强”,同时,在该框架系统中,内容次框架分别为“活力”“短板”及“实体”。高度的浓缩语言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根据相关情景框架以及依靠自身经验这一触发器激发大脑中已有的文化和社会框架后,要理解原文并不难。但这对于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译文读者来说,并非易事。试看译文,笔者发现:译者在译语框架系统中,除了包含原语框架系统中已有的动作框架“stimulate”(激)“shore up”(补)“boost”(强),以及内容框架“activity”(活力)“weak spot”(短板)“real economy”(实体)外,译者还根据自身的经验框架判断出,此例句中的“激活力”实则是激发市场活力。因此,译者在原语系统中创造性地增加了一个地点次框架“市场”,最终呈现的译语次框架与原语次框架大部分相交,而个别则独立。换言之,此处的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呈相交关系。

(4)原文:精神命脉。

译文:the lifeblood of a nation.

原语框架系统由两个名词次框架构成,即“精神”与“命脉”。结合原语的情景框架,此处的次框架“精神”可转释为“民族精神”。而对于次框架“命脉”,《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义为:“关系和血脉,比喻关系重大的事物。”因此,次框架“命脉”可分裂出三个名词框架成分,即“关系”“血脉”“事物”,以及一个程度框架成分,即“重大的”。而译语框架系统由两个名词次框架构成,即“lifeblood”与“nation”。OALE将“lifeblood”释义为:“the thing that keeps sth strong and healthy and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由此,“lifeblood”的语义框架所凸显的框架成分为:“thing”“keep strong and healthy”“necessary”“successful development”。将上述成分整合后,输出的新语义框架为“保持健康并且对成功的发展有必要的事物”。而同样的次框架在原语中的释义却只是“重大的事物”,因此,译者在处理该译文时,其大脑中所凸显的次框架多于原语所凸显的次框架,使得译语框架在框架成分上部分与原语框架的框架成分重合,而多数独立于原语框架。换言之,此处的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相交。

(三)框架独立

框架独立表明:原语框架与译语框架会受到译者主观选择的影响而出现不重合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社区的人们,所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框架结构、框架系统以及次框架(汪立荣,2005)。为了让受众能体会到原语读者的感受,译者通常要从受众视角出发,进行二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译者从读者视角考虑到的次框架与原语凸显的次框架完全不同,那么前者在将次框架进行合并、精制、完善后,生成新框架,即译语框架。而合成后的译语框架与原语框架的次框架及框架成分各不连通,当译语框架的框架成分向原语框架的框架成分进行映射时,两组框架成分无可连通的支撑点,这便可视为译语框架与原语框架各自独立。

图3:框架独立机理示意图

以“拦路虎”为例,译文为“tigers in the road”。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拦路虎”释义有二:①拦路打劫的匪徒;②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原语框架系统中的成员次框架“虎”通常是凶猛残忍、冷酷无情的形象,如:“狐假虎威”“拦路虎”“骑虎难下”“如狼似虎”等。而根据原文的语境框架可知,“拦路虎”应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之所以用“虎”,笔者认为,人们在提到老虎时,大脑中所凸显的情景框架多半是老虎凶猛、危险的形象,若将该情景框架整合到原语中,便更能体现进步之不易。但在译语框架系统中,译文“tigers in the road”包含了两个次框架,即人物框架“tiger”与地点框架“in the road”。而英文中,“in the road”不同于“in the way”,前者仅表示在路上,而后者则带有阻碍的意思。因此,即使是译文的人物框架与地点框架进行二次整合、精制、完善,所输出的新译语框架也无法与原语框架中任何一个次框架或框架成分连通。此时,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相互独立。

五、结语

运用框架语义学探讨翻译,需要强调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框架系统间的对应性。原语与译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框架系统,但通过触发器可将各自系统中所包含的次框架激活并进行框架系统间的互动连通,凸显出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的重合状态。第二,框架系统内各成分的协调性。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激活后,往往会产生框架数量不相等的情况,即相交状态,此时译者应结合译语或原语的的次框架,如情景框架、情感框架、文化框架等,对已有的框架进行增减、合并与完善,最终译语框架系统与原语框架系统协调达成一致。第三,框架系统的独立性。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的独立说明,在翻译时,译者不应局限于原语框架,应在全面了解原语与译语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语用习惯、地域差异等因素后,将原语框架系统的次框架进行拆分、精制、重组、完善等,最终输出新的原语系统框架,该系统框架将完全摆脱旧的原语系统框架,且与译语系统框架贴近。

参考文献:

[1]Fillmore,C.J.Topics in Lexical Semantics[A].R.Cole (ed.).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C].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

[2]Fillmore,C.& B.Atkins.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In A.Lehrer & E.Kittay(eds.).Frames,Fields,and Contrasts:New Es-says in Semantic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C].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75-103.

[3]陈忠平.Fillmore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

[4]邓静.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66-71.

[5]韩晓玲,陈中华.框架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3.

[6]刘国辉.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的“三部曲”启示[J].外国语文,2010,(4):74–79.

[7]刘晓利.场景和框架理论与翻译过程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2–75.

[8]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

[9]陶明忠.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

[10]谈鑫,胡东平.框架语义学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33.

[11]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27-32.

[12]轩志峰.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105-110.

[13]俞晶荷.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8,(3):54-57.

(丁孜悦浙江宁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315212)

猜你喜欢

语义学原语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卢曼理论中“Semantik”一词的翻译问题:语意/语义还是语义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探讨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情境语义学能否替代可能世界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