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 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5-03-01宁夏西吉县一中赵炳庭

新课程研究 2015年31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读书文学

◆ 宁夏西吉县一中 赵炳庭

发挥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 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 宁夏西吉县一中 赵炳庭

校园文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语文课外活动,而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校园文学为突破口,开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其内容可跳出语文范围,打破学科界限,具有生动的实践性、充分的主体性、强大的综合性。特别是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到文学活动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对文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校园文学活动;课外阅读;文学大课堂;语文素养。

一、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拓展课外阅读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阶段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确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读得少,涵泳少。第二,学生阅读面狭窄。学生的阅读除了求取功名利禄的教科书和各种资料,很少有出于滋养生命、丰富内心、提升素养需求的阅读。大家知道,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中学阶段正是阅读的启蒙期,也是阅读的黄金期。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学校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在阅读推广中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其主要做法是:或安排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读书籍;或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或成立读书小组,好书共读,书影共赏;或组织文学社团,搞“阅读分享会”“阅读研讨会”“诗文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之乐,分享读书之智,传播读书之道。

学校领导,要加强研究,拓宽思路,在阅读资源开发、阅读活动开展、保障机制建设、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大胆探索、有效尝试、梳理经验,建立起高效推进学生阅读的工作体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读”为本,努力克服讲起来无休无止、兴致难抑的现象,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阅读上,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阅读。

当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他就可以在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随意徜徉,广泛涉猎,厚积博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抛却短视和功利的偏见,代之以生动有趣的文字、充满智慧的故事、开放的书架、温馨的书屋、盈溢墨香的回廊等大语文阅读。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博采课外美文精华,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人一生的阅读,在学校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课外。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仅靠教科书上有限的选文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的。因此,创设开放互动的阅读环境、探索文学作品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一直在教导学生,只有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进而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内涵。对教材中的选文,最好让学生找出原著读,比如教《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等文时,引导学生去读《红楼梦》;教《失街亭》《空城计》等文时,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文时,引导学生去读《水浒传》。阅读外国作品亦然,许多时候,当学生读了原文才会发现“真相”。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教参总说他是沙皇统治者的帮凶,这固然有些道理,但是当我们联系作者《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作品,就会发现契诃夫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原来都是生活在恐惧之中的,这个“发现”会让你觉得别里科夫虽然可恶,但也可怜。

这样的阅读引领会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要从人的立场出发,去发现和理解人性。文学再现的是社会现实、人生百态,有人性的美好也有残酷,有生活的希望也有遗憾。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待人生。当我们走进文本,作品中人物看似荒唐可笑的举止就可以理解了,我们甚至会为他们的生存状态而扼腕,进而去反思带给他们这样生活的社会现实的暴戾与残酷。

守望相助爱无疆,扶贫济困情永在。近年来,在中农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中农控股一直积极承担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贫困群众解愁,为助力受援地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期关键之战提供了重要保证。

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也要考虑到与课内阅读相结合,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比如教《中国现代散文选文》时,推荐阅读周国平、余秋雨、余光中、张晓风等作家的散文;教新闻专题时,推荐阅读“社会热点”系列资料,让阅读活动与时俱进。若长期这样做,学生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领略、掌握很多文学的创作元素。这样,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从写读后感到写鉴赏文章,再到写文学评论,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成就感,以此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文学校园活动中,采取积极的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完善其语文素养,是当下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关键。

真正适合个人的阅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学生自己最好之书,即自己最宜读之书,因为“盖必好之,然后能多读,然后能有悟入处。”只要学生感兴趣的就可以读,读得越多越好。读来读去,学生便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也培养起了鉴别力。中学阶段的阅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阅读习惯。胡适认为,读书习惯的培养重于方法。他说读书无捷径,也无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读书习惯在于三点: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

学生阅读习惯不好,会直接影响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并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三天五天就可养成的,必须长期训练,持之以恒。阅读不是一件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情,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滋养和浸润。如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习惯、局部研读的习惯、作符号和写评语的习惯、查阅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等。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外,应该把阅读习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养。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课内外并举,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应当研究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校园文学活动可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如通过文学社团活动,组织读书小组,定期举办读书沙龙、专题演讲、诗文朗诵会等,课内往课外阅读延伸,做到课内课外并举,拓宽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

在校园文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既要以认真的态度来读书,又要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文化先贤用自己或前人的读书经验给我们许多启迪。陶渊明在其自传篇《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了他自己阅读的情况:“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把自己书斋起名为“七录斋”的明末学者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后烧掉,再抄再读再烧,一直要抄读六七遍。《七录斋》很好地记载了他的阅读情况。巴金也曾说过: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国古人读书,有看书和读书的分别。看书类似于涉猎,读书类似于专精。是博览还是精读?方法不同而已。按照胡适先生的经验,精读,讲究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要有参考书,要作分析、比较,要写札记。博览,更多的是开卷有益的意思。博览的目的是为参考,甚至是为做人。胡适从王安石的“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答曾子固书》)推开去,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其书”,说的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通达一书的道理。

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处,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内涵。精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泛涉猎、“观其大意”,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另外,剪贴、摘抄、圈点批注、写阅读笔记等都是适用、高效的阅读方法。

二、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实现课内外链接,构建文学大课堂

校园文学最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特别是通过文学鉴赏和写作活动,发挥文学特殊的教育功能,对于学生完善自我,陶冶心灵,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构建校园文学大课堂,让学生由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实现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链接。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构建校园文学的大市场、大环境。确立作文教学的开放性,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为终极目标,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教室,迈出校园,融入社会。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活动主要是靠通过课堂这一中介的讲、练、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立足点、观察点、兴趣点都囿于“惟书本、惟课堂、惟学校”的小圈子里,亦步亦趋。练了几年后,一如既往,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显著的提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写作文无疑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他们拿到作文题往往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来,有的即使憋了老半天才瞎编拼凑出一篇,也是干瘪、苍白、无力,缺乏生动和活力。那么,怎么改变写作课这种尴尬局面,让学生愿意动笔、乐意表达、愉快写作?校园文学活动又为我们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使学生把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看成是终生阅读的无字“大课本”,把当地广阔的社会生活看成是写作用之不竭的源泉,笔者带领学生走近奇妙的大自然,与自然进行真实的“对话”。学生畅游其中,观山光林色,赏古代艺术瑰宝,心旷神怡,神思飞越。通过游览参观,让学生领略优美的自然风景,了解校园里所没有的人文景观。每到一处,大家尽情游览,畅谈自己的感受,或即兴演讲,或赋诗著文。大家认识到,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呈现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我们还组织小记者团,外出采风;追踪热点,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上街打扫“文字垃圾”,收集街面用语,让学生体验“凡是有生活就有语文”的真谛。通过此活动,尝试语文学习由书本走向生活,实现学校的“小课堂”同当地社会“大课堂”的链接,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学大课堂活动。实践证明,校园文学大课堂“开放”模式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更新了教育观念。作文由传统的封闭状态进入“开放”状态,实现了学校“小课堂”同当地社会“大课堂”的链接,这不只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观念上的转变。

第二,提高了创新能力。校园文学大课堂“开放”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它为作文教学实现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则对心灵的紧箍,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一是,能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学生能从习焉不察的生命素材中挖掘出烁烁意蕴,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二是,学生逐渐从传统的陈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的创作个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写作内容及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而绝对不是那种迫使学生呆坐在课堂里死抠写作知识、模仿佳作范例、拨弄文字的机械游戏。

第三,加强了人格修养。作文即做人,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先做健全的人,再作健康的文。校园文学大课堂“开放”模式至少在以下3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这种“开放”模式从课内到课外,使学生聆听窗外世界,了解社会的进步,感受时代气息,加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积累与体验。既锻炼能力,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真正使学生在文学活动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从成立文学社、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外出采风到编写课本剧,从搜集材料、提炼主题到构思成文,这一切,都是要学生有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作保障。作文课只有向生活“开放”,才能使学生笔下的文章,更富有人文底蕴,更具人格的力量。只有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写作实践的空间和成功的机遇,尤其是组织学生向外投稿,才能获得巨大成功。学生有几枚“闪光的火箭”升空,便会产生了一生前进的动力。

(二)创建文学社团,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校园文学社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主要目的,它绝不是单一独立的文学社团,必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社一切活动变成语文教学的第二大课堂和语文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从而形成一种“大语文”教育观。

一是组织文学社活动。文学社活动要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首先,校长要高度重视,学校对文学社建设要加大必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文学社活动的专项经费;在专业指导教师的聘任和安排、场地的使用、活动设施的配备等硬件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大力加强文学社干部队伍建设,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所有活动,教师适当给予关心和指导。其三,加强文学社的管理制度建设,制定文学社章程、明确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确定刊物出版事宜,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活动与日常学习的关系。二是办好社刊、社报。校园文学是校园精神的生动载体,一个好的文学社,一本好的文学校刊,往往成为一所学校最具代表性的靓丽名片,是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和文学活动的主要平台。从收集素材、稿件筛选、稿件审阅、印制到装订,都有学生参与。三是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组织“叶圣陶杯”等各种征文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定期举办文学知识讲座,邀请当地著名作家、文化名人来校讲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农家社区考察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组织时文经典系列解读活动。通过阅读带动写作,让写作反哺阅读。学生可选取某个切入点,进行一次评论、随笔、读后感等写作练笔活动。

(三)加强写前指导,为学生创设耕耘的园地。积累素材是基础,选材是关键。学生平时获取素材的途径很多,如可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从周围的人和事件中发现素材,从广泛的阅读中汲取素材,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挖掘素材。有了相应的素材准备,此时,就要指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归类取舍、甄别加工,一旦作文,就能信手拈来。要让学生明白“厚积而薄发”的道理。教师在写前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多渠道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观察生活,把自己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五彩缤纷的社会大舞台,把扑面而来的新事物、新素材嵌进文章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旨趣,使文章更具新意与说服力。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阶段,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靠两周一作文的写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社刊这块园地让社员耕耘。优秀作品,可利用学校现有的板报、广播发表,校刊校报发表,还可以精选向公开发行的报刊、电台推荐,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大赛。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校园文学活动,衔接课堂内外,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它必将使学校教学更加诗意洋溢,充满魅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编辑:杨 民)

赵炳庭,宁夏西吉县一中高中语文教师,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教育研究,校园文学研究。曾在各类教学期刊发表文章500多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导通讯》2012年第10期封面人物,并在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学生创作大赛中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社首席导师”。

G622

A

1671-0568 (2015) 31-0077-0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读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云南省校园文学·昭通学院野草文学周”开幕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至各学校的一封信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