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在写作中走向深刻和清晰

2015-03-01◎张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工具语文课堂

◎张 华

人在写作中走向深刻和清晰

◎张 华

经常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听到老师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比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流露出的思想是消极还是积极?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学生们也很配合,转身围成小组,然后教室里就开始叽叽喳喳、吵吵嚷嚷地热闹起来。几分钟过后,老师一声令下,全班顿时安静,各小组成员代表鱼贯而出,表达本组的看法,最后老师在象征性予以评价后,和盘托出自己早已写好的评论。老实说,这样的讨论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热闹是有了,但大多数学生的观点都是浮于表面的感性表达或浅层言说,倒是老师的最后评价,往往深刻而严谨,精彩而清晰,算是给课堂讨论弥补上了一抹思想的亮色。

作为一个职业的课堂观察者,我常常思考这个现象:为什么老师的见解总能比学生的看法更胜一筹?这当然有成长阅历、学识修养、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但好像不仅仅如此,我发现,老师的评论往往都是自己用笔写出来的,而学生的看法都是自己用嘴说出来的。最大的秘密或许就在这里:写出来的东西比说出来的东西往往更为深刻,也更加有序。有时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朗读自己的日记或周记时,每每都有惊叹之感,或惊叹他们思想的深刻,或惊叹他们表达的清晰,其原因也恰恰是因为那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东西。

或许我们可以很肯定地得出一个结论:人在写作中走向深刻和清晰。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长期以来,我们以为,就写作而言,思维是一种内部准备活动,而写作是一种外在的语言表达,所以写作是借助文字表达思想的工具,写作的使命无非就是“文以载道”。这当然有一定道理。

但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文以载道”的默认前提是“道”已经安放在那里了,写作只不过是将其转换为“文章”而已,实际情况往往是,“道”其实根本就不那么确定,也不那么清晰,只是在我们写完“文章”后,那个“道”才确定下来,才变得清晰。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写作不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写作还是生产和创造思想的工具。这个观念很重要,也很富有价值。想的不到位,可以通过写作使之深刻;想的不清楚,可以通过写作使之清晰。写作是思考的工具,也是整理的工具。美国语教师协会写作研究小组在2004年发布的《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写作是思考的工具。作者写作,其实是在思考他们写之前没有仔细思考的东西,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的过程。”其实,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写作也不只是积累和保存了人类丰富的经验和思想,写作更积极的意义还在于磨砺了人的思维,发展了人的思考能力。

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来,如果碰到那些比较复杂而庞大的问题,仅仅让学生想想,然后表达出来,可能是人为地妨碍了学生走向深刻和清晰;老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安静下来,拿出纸和笔,给予恰当的时间,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世界中,用语言文字去研磨和雕琢问题,让语言文字和思考同步前行,最后呈现出自己的书面文字。我相信,伴随着语言文字“推拿揉按”之后的思考成果,一定更有深度,也一定更有秩序感。

其实不止在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业余读书生活中,如果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那么,请你摆出一张干净的纸,拿出一支流畅的笔,让纸和笔交相挥舞,将你的思考带向深刻和清晰的理想之所。

(张华,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中语会理事)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工具语文课堂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巧用”工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