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技术与民族地区卓越教师的成长*——基于内蒙古A旗民族小学巴特尔老师的叙事研究

2015-03-01韩雪军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巴特尔卓越信息技术

韩雪军 王 凯



教育信息技术与民族地区卓越教师的成长*——基于内蒙古A旗民族小学巴特尔老师的叙事研究

韩雪军1王 凯2

(1.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2.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文章以工作在民族地区的巴特尔老师为个案,运用叙事法、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搜集数据。通过分析质性资料发现,教育信息技术是其成长为卓越教师的“脚手架”,主要扮演着意识强化剂、知识购物车、能力训练场、多科助力器等重要角色。对巴特尔老师的个案研究带来了如下启示: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使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升级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还能驱动教师实现跨文化学习,从而使其具备文化多样性的特质。

教育信息技术;民族地区;卓越教师;叙事;个案

一 问题的提出

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以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且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目前,已有许多小学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卓越教师,如李吉林、窦桂梅、薛法根等。那么,他们是如何在工作中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1]曾指出,“当你要为教室里的教育实践而进行理论化的工作时(也可以拿任何其它情境里的教育实践来说),你最好把那些从事教与学的人所已经有的庶民理论(Folk Theory)先弄清楚。”也就是说,若想了解小学卓越教师的成长历程,就需要去“弄清楚”那些引导他们成长的庶民理论。

鉴于此,本研究以长期工作在A旗民族小学的蒙古族特级教师巴特尔为个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搜集资料,并采取民族志撰写的方式分析他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发现,教育信息技术是巴特尔成长为卓越教师的“脚手架”,主要扮演着意识强化剂、知识购物车、能力训练场、多科助力器等角色。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与调研场景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长期工作在A旗民族小学的蒙古族特级教师巴特尔,他出生在蒙汉混居的村落,中师毕业后到A旗的苏木1苏木是介于县与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乡镇。任教。工作8年后,到A旗教育局工作。出于对学生的热爱,巴特尔放弃了教育局的行政岗位,到A旗民族小学任教。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巴特尔不但从普通员工成长为主管教学的业务校长,而且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当地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正是因为他卓越的成长历程,巴特尔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卡西尔(Cassirer)[2]认为,人是文化的产物。鉴于此,需要对巴特尔的生活场景即本研究的调研场景进行描述。巴特尔工作的A旗地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西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南部与“草原明珠”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相邻,东部与“森工之都”牙克石市接壤,西与巴尔虎三旗之一——新巴尔虎左旗交界。A旗全境有1.68万平方公里,生活着蒙、汉、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柯尔克孜等14个民族,总人口59893人。其中,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52.64%,汉族人口占47.36%[3]。

A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计方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一块“文化色拉盘”。在生计方式上,A旗既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也存在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在族群成分上,A旗既有汉族文化,也有蒙古族文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形成的区位特征上,A旗既有草原文化,又有森林文化。巴特尔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样性鲜明的文化场景中,而从他的工作业绩来看,他已是名副其实的卓越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落后、教育事业滞后、交通条件不便的民族地区,巴特尔是如何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呢?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调研中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具体包括:

(1)叙事法

一般来说,叙事法就是叙事者在叙事提纲的引导下叙述自己的故事,研究者则通过故事本身、叙事者的叙述方式进行诠释,以体验和理解故事以及叙事者背后隐含的观念或思想。基于此,本研究首先根据巴特尔的教学生涯设计了半结构式访谈提纲,然后以访谈提纲为工具引导他叙述在学习、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接下来对故事及其叙述方式进行了诠释。

(2)观察法

一般来说,观察法就是研究者通过参与研究对象日常活动来观察研究对象的相关活动以获取研究素材[4]。本研究在不干扰巴特尔工作的前提下,随机参与到他的课堂教学与日常工作中,依据观察记录表对他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对于观察中出现的疑问将放在访谈中追问,以使观察法与叙事法结合起来。

(3)文本分析法

一般来说,文本分析法主要是在获取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并分析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巴特尔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设计的课件、视频等文本,来认识他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情况,进而阐释教育信息技术在他卓越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

3 研究过程:场景进入与数据处理

场景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田野调查工作的质量。由于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一直围绕着A旗基础教育进行调研,与A旗教育局和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互助的关系,这就为本研究顺利地进入A旗民族小学奠定了基础。

在数据处理上,本研究基本上是在访谈结束后就将所有录音转录成文字,并在转录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还原访谈情境。转录后,及时地批注文字材料,整理其中的疑问。之后对文字资料做系统的梳理和筛选,完成初步编码。最后,根据编码情况凝聚主题,撰写叙事性故事。

三 研究发现:教育信息技术是卓越教师成长的“脚手架”

通过访谈,本研究发现巴特尔长期工作在地处边远、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呼伦贝尔草原,但他借助教育信息技术,不仅与外部世界建立起虚拟联系,还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困难。最主要的是,他通过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他的教育教学质量。形象地说,教育信息技术在巴特尔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脚手架”的作用。接下来,本研究将结合巴特尔的故事,具体分析教育信息技术在他卓越发展过程中的角色。

1 意识强化剂:自主学习与爱岗敬业相辅相成

(1)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他自主学习教育信息技术

通过分析质性资料,可以发现巴特尔最初在苏木工作时并没有机会接触教育信息技术。调入A旗教育局做教研员,他才开始接触电脑、网络、课件。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他开始学习教育信息技术。在分析他的学习活动后,可知巴特尔独立地运用了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习得教育信息技术。从本质上看,巴特尔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的行为属于自主学习。

教育心理学家齐莫曼(Zimmerman)认为,“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习条件是自我营造的,学习效果是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的”[5]。从齐莫曼的阐述来看,自主学习不仅要求个体愿学、乐学,还要求个体会学、善学,更需要个体的自醒、自励和自控。这些自主学习的品质和能力为巴特尔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提供了意识强化剂。对巴特尔来说,是什么让他具备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呢?在2014年7月26日的第一次访谈中,他曾提到:

草原是我的根,我离不开,我就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奉献给这里。于是,我选择了在草原上从教。

诸如此类的话语经常出现在访谈中。从这些饱含情感的话语中,可推断出:是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巴特尔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品质及能力。

(2)教育信息技术强化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情感

巴特尔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一些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如在网上浏览、搜索、下载教育教学资源。这无疑为巴特尔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对此,他在2014年7月26日的第一次访谈中说:

学习教育信息技术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对内地的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我也看到了家乡的教育与大城市的教育相比还存在差距。我立志为这差距的缩小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从巴特尔的自述来看,通过学习教育信息技术,他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这让他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了解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横向比较,巴特尔深刻地认识到,草原的教育与内地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认识进一步提升了巴特尔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深化了他对家乡、学生乃至小学教育事业的积极情感。

2 知识购物车:自身知识的增长

通过学习教育信息技术,巴特尔不仅借助网络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近距离”地与同行中的佼佼者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形象地说,巴特尔是运用网络在“知识超市”中“购买”自己需要的知识,此时的教育信息技术俨然成为了他的“知识购物车”。

(1)获取新知识

通过访谈发现,巴特尔在苏木工作时就广泛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当他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后,便突破了传统学习方式的种种限制,开始在网上阅读电子书籍和期刊、浏览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网络课程等。

(2)聆听教学智慧

在担任教研员时,巴特尔就有意识地借鉴并汲取内地卓越教师如魏书生、于永正、贾志敏等的教学智慧,但此时的学习主要通过阅读纸质书籍的方式进行。在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之后,巴特尔学习内地卓越教师的方式开始多样化,如参加网络公开课的学习等。

值得一提的是,巴特尔对内地卓越教师的学习并非盲目照搬,而是进行了“本土化”式的改进。他在2014年8月3日的第三次访谈中阐述了他的“本土化”思想:

我会结合自己的需要有机吸收,再加进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我不会照搬,因为我想让自己的教学更适合民族地区的教学。

除此之外,巴特尔还运用BBS、E-mail、QQ、Blog等网络交流工具向内地卓越教师学习,并尽可能地与内地卓越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对此,他在2014年8月1日的第二次访谈中说:

教育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距离不管多远,我都能与名师进行及时交流。

而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学习内地教师的教学智慧,这无疑加速了巴特尔的卓越发展。

3 能力训练场:教学与管理能力的提升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被空前广泛地应用在学校教育中,促使学校教育处于一种“异彩纷呈”的创新图景中[6]。作为教师,巴特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开展情境教学;作为教学业务校长,巴特尔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革新管理方式。

(1)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议题。许多教师都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自身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巴特尔也不例外。他在2014年8月1日的第二次访谈中讲述了一个案例:

有一年,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我给他们上了一节名为“再见,童年”的感恩教育课。这节课的开始,我用电子白板给孩子们播放着他们一二年级时候上课的图片,然后让他们回忆自己当时的同桌、朋友等,问他们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还记得哪些老师给大家上过课?孩子们会说出好多。接下来问他们,现在你们要上初中了,父母、老师、同学,任选一个,想跟他说什么?接着我用电子白板给他们放一段歌曲。孩子们在说的时候,会想起当年的一些难忘的事。……无形之中,孩子们受到了良好的感恩教育。

通过分析巴特尔的课堂教学视频,可以发现在他的课堂上既没有教条化的讲解,也没有程式化的分析。他往往会把需要讲授的知识用图片和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多媒体上,并竭力使其形成完整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去理解这个情境。然后再指导学生超越这个情境,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最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

(2)借力教育信息技术增强家校联系

巴特尔所在的A旗民族小学以牧民子女为主,家长大多分散居住在草原深处,这一客观现实给家校合作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巴特尔运用自己所学的教育信息技术,在A旗民族小学创办了广播节目“七彩虹空中课堂”,并将其编排到“呼伦贝尔之声”栏目中。巴特尔既是节目的负责人,也是节目的主要嘉宾。在节目直播时,嘉宾往往先介绍学校的近期活动,主持人会根据嘉宾的介绍提问,家长也可以打进电话与嘉宾互动。这样既可以使家长了解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安排,也能为家长解答他们所面临的困惑。最主要的是,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4 多科助力器:多学科教学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在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巴特尔不仅能够承担多学科教学,而且能够巧妙地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1)多学科教学的尝试

巴特尔的多学科教学从在苏木工作时就已开始。对于那段在苏木执教的日子,巴特尔在2014年7月26日的第一次访谈中感慨道:

数学、蒙语文、汉语文、品德、自然、音乐、美术七科,什么都上,一周差不多上二十节课。……那个环境很锻炼人,我一开始真是不适应,忙不过来。

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科目,巴特尔开始思考如何整合科目、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最初,他只是从音美课程入手,寻找音乐课和美术课的结合点;有时候也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几节课的内容整合到一节课里。在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后,他充分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料、整合资源,使不同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教学效果也因此而大幅提升。

(2)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在观看巴特尔课堂教学视频时,还能看到一些别开生面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课。如在“可爱的图形”一课中,巴特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呈现了一堂集数学、美术、音乐、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于一体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课——首先,他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让他们说出图形的名称。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又给他们讲述不同图形的特性和彼此间的变形。接着,他取出事先用图形拼出的图案,借助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做拼图,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拼图的快乐。最后,他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音乐,并让他们结合音乐把拼图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写完之后,再让学生互评作文,发现彼此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通过分析资料,本研究发现在巴特尔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而无论何种形式的跨学科知识整合,都是在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完成的。

四 个案的启示与结论

通过分析巴特尔成长为卓越教师的过程,本研究发现教育信息技术是卓越教师成长的“脚手架”,主要扮演着意识强化剂、知识购物车、能力训练场、多科助力器等角色。就卓越教师的成长来说,对巴特尔的个案研究可带来如下启示:

1 教育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学习的质量

美国教师教育研究者博科(Borko)[7]曾指出,教师作为美国最具价值的职业,了解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并将其作为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和实践的基础,是美国教育研究中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博科谈及的问题在中国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也同样存在。

从巴特尔的学习历程来看,在没有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之前,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读书、接受继续教育、参加会议和讲座;而在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后,阅读电子书籍和期刊、浏览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网络课程、与同行和专家在线交流等都成了他的学习方式。因此,通过分析巴特尔卓越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教育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族地区教师学习的质量——这集中体现在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后,其学习方式愈加多元化。

2 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能使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升级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美国教师教育研究者舒尔曼(Lee Shulman)将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的概念。他认为,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学科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指引着有效教学的开展。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米什拉(Mishra)和科勒(Koehler)将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知识整合起来,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的概念。

从巴特尔的教学发展历程来看,没有掌握信息技术之前,他主要运用学科教学法知识来辅助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随着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巴特尔的学科教学法知识也逐渐地发展成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并开始指导他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形成这个判断,是因为分析巴特尔的教学视频时发现,他不仅知道选择哪种技术(Which)进行教学最恰当,而且知道为什么选择这种技术(Why),还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技术(How)——这集中体现在巴特尔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完成跨学科知识整合等方面。

3 教育信息技术能够确保教师实现跨文化学习,从而使教师具备文化多样性的特质

从本质上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和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理应具备文化多样性的特质。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这种特质呢?有学者指出,这需要从跨文化学习入手[8]。具体来说,教师要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同时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此培养教师的文化超越能力,即宣扬文化互动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多样性文化,并不断超越,实现良性发展[9]。

从巴特尔的学习历程来看,他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后开始阅读电子书籍和期刊、浏览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网络课程、与同行名师进行在线交流等,这些学习活动使他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得以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将其融入他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内地卓越教师教学智慧的学习上,他没有完全地照搬、挪用,而是通过借鉴、汲取之后对其进行了本土化式的改进。这表明,教育信息技术帮助巴特尔实现了跨文化学习,进而使他具备了文化多样性的特质——而这,正是巴特尔之所以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关键所在。

[1](美)杰罗姆·布鲁纳著.宋文里译.教育的文化[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91.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5.

[3]陈巴尔虎旗人民政府.陈旗概况[OL].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83.

[5]王卫军,郭绍青.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53.

[6]韩雪军.科学人文主义取向下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68-71.

[7]Borko 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learning: Mapping the terrain[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4,(10):3-15.

[8]曲木铁西,夏仕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40.

[9]常永才,韩雪军.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教育政策的国际新近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互动教育观评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3,(5):5-12.

编辑:小米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in Ethnic Area——Based on the Narrative Study of Mr. Bateer from Ethnic Primary School in a Autonomous Banner, Inner Mongolia

HAN Xue-jun1WANG Kai2

This paper took Mr. Bateer who work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 as the case and used the narrative, observation and text analysis method to collect data.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it found that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ed as growth “scaffolding” for Mr. Bateer’s being an outstanding teacher and mainly played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enhancer, knowledge shopping cart, ability training platform, multidisciplinary booster and so on. A case study of teacher Battelle gave us enlightenment tha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learning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upgrade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oward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but also drive th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of the teachers, thus making the teachers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 of cultural diversity.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hnic area; outstanding teachers; narrative; individual case

G40-057

A

1009—8097(2015)11—0039—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5.11.006

本文为中央民族大学“985”三期项目“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教师学习研究”(项目编号:MUC98505-013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韩雪军,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文化心理学,邮箱为1667431219@qq.com。

2015年4月21日

猜你喜欢

巴特尔卓越信息技术
辩说短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小驯马师巴特尔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