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次习作的教学策略初探

2015-03-01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222000杨广宇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9期
关键词:表达方法多元化习作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222000) 杨广宇

二次习作是指学生在自己原有习作的基础上,通过参照教师的批改和讲评,进行第二次习作,纠正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的过程。

一、二次习作的必要性

(一)二次习作弥补了作文教学的短板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改革的尴尬,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无力,是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反思作文教学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一端涉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教师一端涉及教学能力、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单就教学方法而言,组织习作教学的程序大致是:导——写——批——评。这样的组织教学是有问题的,教师费了很多精力批改了学生的作文,又作了评讲,但学生只是看看、听听,只是明白而已,没有具体纠正,更没有在纠正中形成技能。下次习作,同样的问题还会出现。为弥补作文教学环节的短板,在评讲之后还应加上“纠”这个环节。这“纠”实质就是二次习作。“纠”这个环节在诸环节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前面各环节发挥的作用都要靠“纠”这个环节来落实,把认知的可能变成操作的现实。

(二)二次习作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写作心理是有个性差异的,写作的心理认知模式是不一样的。面对一个场面,有的学生认知的是整个场面的情况,有的学生认知的是一些具体的细节,有的学生认知的是一种氛围。在写作时,学生只对自己有认知的部分表达,对自己没有认知的部分往往视而不见。教师教了同样的方法,在学生那儿表现得却千差万别。二次习作适应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针对的是一篇篇具体习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应针对不同问题顺其个性作相应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二、二次习作的策略

(一)模仿策略

在二次习作中,学生在弥补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优秀的习作范本,让学生模仿,解决习作中的问题。模仿策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降低了习作难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我国古代文论对写作中的模仿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南北朝文论家刘勰就主张模仿,他的《文心雕龙·体性》认为,“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意思是孩童学习写作,必须先学习规范的文体。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创新的起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在模仿中,学生可以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为今后的习作提供范式。对中小学生而言,模仿是学习习作的重要手段,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渐积累,为日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模仿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句式模仿。句式模仿就是对一些有特色的句式进行仿写。这些有特色的句式,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都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式的模仿以及积累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童年趣事》的习作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开头部分写得过于简单,有的根本没有开头。在二次习作时,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组句子:“童年是一幅画,五彩斑斓;童年是一首歌,悦耳动听;童年是一首诗,韵味无穷。”学生学习模仿,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童年是多彩的,像一幅画;童年是悦耳动听的,像一首歌;童年是韵味无穷的,像一首诗。”虽然相似,但也有变化,难度降低了,兴趣上来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要点模仿。即学习精彩段落写作的角度,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提升写作的水平。比如,在《师恩难忘》习作的教学中,结尾部分有不少学生写得太简单,大都是这样:“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我难忘呢?”“老师,你无私,你奉献,我永远难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给学生呈现了本次习作的一篇优秀作文,观察它的结尾表达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归纳出:一是赞美老师,二是眷恋老师,三是回报老师。我再让学生模仿,表达角度选择这三个方面。结果有学生写下了这样的结尾:“老师,站在毕业的门口,我无比留恋。你用渊博的知识在我们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你以天使般的爱心呵护我们成长。老师,长大后,不论我成为高大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我都会以生命的绿色向您致意。”这样的结尾不可谓不精彩,要点的模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表达方法的模仿。表达方法的模仿,就是把作文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习作运用的典型的表达方法呈现给学生,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提高写作的艺术性。比如在《我的老师》的习作练习中,有的学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效果非常好。在二次习作时,我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有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片段:“……吃完了老师给我做的面条,我全身热乎乎的。走到门外,雪已下得很大了,漫天飞舞的雪花像美丽的天使那样洁白、柔软,整个校园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在笔者的实践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可见,表达方法的模仿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向艺术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二)欣赏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优秀习作进行朗读、品味、比较,启发学生想象,感受语言的魅力、精妙,触发灵感,产生美感。在贯彻这一策略的过程中,要贯穿一条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习作的本源是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对美的发现、欣赏、创造是文学创作的本质。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照亮学生感受美的心灵,习作的源泉才会汩汩而来。

1.朗读。组织学生朗读他人的优秀习作,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配乐朗读、配景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可以形象地感受人、事、物,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2.品味。即在习作讲评过程中对习作中的精彩语句反复体会、咀嚼,感受其中蕴含的情趣,体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趣。比如在习作练习《难忘的暑假》中,有的学生写钓鱼的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和鱼周旋了好一阵子,才把它从河里拽出来……”其中的“拽”字,别有意味,学生明白了遣词造句的意义,对语言的表现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3.比较。同样的题目,语言风格有的平实,有的优美,取材也是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也各有千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领略不同的表达角度和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视角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写母爱的作文,有的学生善于选择典型事例,有的学生擅长选取生活琐事,有的学生长于叙述,有的工于描写,学生间比较借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自己的习作素养不断提升。

(三)评价策略

对学生的习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为学生树立习作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二次习作的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平行班级互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体的多元化,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强化了学生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2.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评价方式必须多元化,即要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的评价首先应该淡化结果而注重过程。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存在语言表达的强项和弱项,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把表达强项迁移到表达弱项中。

3.评价标准多元化。即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与之情况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目的是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激励,帮助他们在成功的快乐中形成习作的内在动机。标准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分类执行。例如,对作文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评价时尺度可以略宽松一些,主要侧重于习作的完整性、内容的充实性等方面,通过评价发现不足,给予鼓励,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基本的写作能力。而对于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评价时应该侧重于对语句的生动性、意境的营造、想象力的运用、写作的深度等方面的评价,并能通过积极的评价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二次习作的原则

(一)简约化原则

即在选择优秀文本时注重易学、实用。在指导学生欣赏优秀习作语言的过程中,对涉及的美学问题,要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二)主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习作批改记录,讨论、交流纠正的方法,给对方提出建议,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三)开放性原则

二次习作在内容上是开放的,每个人习作的内容是不同的,可以是整篇,可以是一个片段;可以是方法的训练,也可以是内容的训练,一切均以上次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以纠正上次习作中的不足为目标。二次习作在时间上是开放的,不一定在指定的某节课上完成,对习作中存在的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外解决。在二次习作的过程中,要采取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形式,把教师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结合起来。由于二次习作在时间上相对宽松,所以在内容上可以尽量地拓展,把生活、文学艺术引入课堂,用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实现“功夫在诗外”的价值取向。

(四)整体性原则

二次习作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与其他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次习作是评讲的拓展和延伸,讲评越充分越细致,二次习作的效果才越好。

综上所述,二次习作无论是理论的探究,还是实践的检验,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都有较高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对解决当前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猜你喜欢

表达方法多元化习作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习作展示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达感谢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