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立体阅读的微运用——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为例

2015-03-01广西钟山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542600潘奕舒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6期

广西钟山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542600) 潘奕舒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将课文讲深、讲透,往往刻意追求知识点的系统与完整,忽略了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人物情感,体会文本内涵。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探寻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运用立体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最大限度地还原文本。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为例,阐述如何运用立体阅读法完成教学。

一、角色转换,实现体验与评价

运用立体阅读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感受文本的情境,重塑事件发生的环境,引导学生作为“当事人”,在仿真环境中借助角色扮演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为文本学习营造氛围。其次,为实现有效的立体阅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见解与他人见解融合、升华,从而获得新知。教师可引导学生遵循“主角→配角→观众”的程序逐步实现从故事内跳出故事外,从主观感受转换到客观评价。

《海伦·凯勒》这一课中,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储备,加之以第三人称叙述,学生很难体会到海伦不幸命运、艰难成长过程的真实情况。因此,课前,笔者布置学生通读课文,认知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课上,笔者随机点出一名学生,安排他蒙上双眼扮演海伦,布置他从教室后门走到讲台,找到粉笔,写出本课的题目,全程不能发声询问,全班学生也不许发声提示。第二轮,笔者布置另一名学生充当沙利文老师,扶持着“盲、聋、哑”的“海伦”完成任务。

接着,笔者让这两名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心路历程。“海伦”反映:第一次感到无助、漫长、孤独,而第二次则感到了依靠。“沙利文”则表示:帮助一个残疾人自己很欣慰。抓住“残疾人”一词,笔者引导:“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残疾人艰难地活动时,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回答:“觉得他很可怜。”笔者再问:“现在我们是不是更能感受到残疾人的世界了呢?那么,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海伦是如何生活的?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此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真实经历客观地评价海伦·凯勒,理解文中所述“隔绝”“黑暗”“沉寂”“暴躁”的状态。

二、精读课文,达成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立体阅读要求读者把握多要素、多属性、多层次来整体理解文本,阅读时需关注垂直结构、动态发展,结合泛读与研读,结合横断面与纵剖面来理解文本。因此,教师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之外,还需要抓住关键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例如,《海伦·凯勒》一课中,根据学生所描述对海伦的情感,笔者总结出文中的“不屈不挠”一词,指导学生默念,自行在文中画出能帮助理解的句子,并发言分享。学生总结出重点句:“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笔者“穷追猛打”:“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你发现了什么词?”(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强调“不分昼夜”“吮吸”“拼命”“不停地”“如饥似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请大家练习朗读,读出你的体会。”(指名读,评议)“同学们读句子的时候想到一些什么画面呢?”“请你用自己的话将这些画面描述出来。”……之后,笔者再引领学生找出其他能解释“不屈不挠”一词的句子。就这样,笔者借学生之口,找到关键句、关键字词,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再以文字输出,一句句各个击破了难点。

三、注入情感,整体感悟文本内涵

通过前两个步骤的体验、感受、对话、交流,学生至此已从海伦的经历中感受到了她非凡的毅力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笔者采用了字词激发情感的方法,让学生根据研读过程中画出的重点字词,在旁注明该字词的情感倾向,如“悲伤”“绝望”“高兴”“兴奋”等,指导学生分句朗读,通过标注在旁的情感倾向词来控制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文辞的停顿等,从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情感的研磨,对自己见解的概括。接着,笔者总结了海伦一生的成绩,对全文做了简单的回顾,向学生展示了海伦作品中感动世界的名句,以此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人物的情感,并将这份情感升华为知识与精神的力量。

总之,语文教师应以“导”的角色构建起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角色转换,有效的读与悟,达到真实、有效、实在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