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刍议
——基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分析

2015-02-28曹爱琴

关键词:文艺观人民大众文艺工作者

曹爱琴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文学艺术研究】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刍议
——基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分析

曹爱琴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经典文献中,毛泽东确立了人民文艺观。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根基,开拓了一个人民文艺的新时代,而且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毛泽东;文艺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强国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1]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共文艺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人民的文艺。这一思想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了关于文艺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讲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2]863人民是文艺的主体,确立了人民文艺观。人民文艺观的确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开辟了“人民文艺”的新道路,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工作,使延安文艺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研究毛泽东人民文艺观,探求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价值诉求,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讲话》与毛泽东人民文艺观的形成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或根本看法,其核心内容就是文艺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是否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文艺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文学艺术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毛泽东人民文艺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以《讲话》为标志。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已经开始把建设新文化的基点放在了平民大众的身上。他认识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发展的基本力量,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他们奋起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束缚和政治压迫,并从中挣脱出来,是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他还明确提出了革命的文学艺术是群众的这一主张,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3]1936年11月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要求到苏区来的文艺家们要“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这一文艺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工作者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这为毛泽东提出人民文艺观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洋八股必须废止,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的这一主张强化了中国文艺为人民大众的价值目标。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艺)观,其中“大众的”就蕴含了人民文艺观的基本内核。

随着抗战的深入,解放区日益发展壮大,这就给文艺工作者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天地,然而,由于文艺工作者大多来自“上海亭子间”,思想上还不大明了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区别,致使解放区文艺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言,一些进步作家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他们对工农兵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不善于描写他们。[2]856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不能有效地为工农兵服务,因而也就不能更有效地为抗战服务。针对这些问题,1942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著名的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亲自主持并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他根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2]863经典论断。澄清了困扰革命文艺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明确了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完整系统地建构了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科学指导思想,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文艺观的最终形成。

二、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在《讲话》中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核心内容就是文艺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是否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文艺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文学艺术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讲话》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性的问题,也是毛泽东在《讲话》中主要分析的问题。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指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2]863那么,文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呢?最关键的问题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即文艺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民大众的立场和感情。为此,在《讲话》中毛泽东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才可能真正解决文艺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问题。其次,要转变和培养对广大人民大众的深厚感情,真正和人民打成一片,真正把人民大众当作自己的主人。再次,要深入大众现实生活,学习人民大众语言,了解人民大众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艺。

2.“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

在文艺的创作问题上,毛泽东批判了当时文艺界存在着“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等错误观念。指出:革命文艺家承担着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2]861当然,对于人民大众的缺点也要批评,但这种批评不是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而是“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2]872这就是说,无产阶级的文艺事业是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战斗休戚相关的事业,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力量的最普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是艺术家们着力描绘、极力讴歌的对象。文艺创作必须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主,广大的文学艺术家和文艺创作者只有忠诚于人民大众,与人民大众血脉相通,把人民大众作为创作对象,为人民大众所代言,反映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赢得人民大众,他的艺术作品,才能经得起人民大众和历史发展的检验,他的艺术生命也才能亘古常新。

3.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在文学艺术的源泉问题上,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又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了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的这一基本观点,提出了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思想。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因为,“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4]1942年,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860为此,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首先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角度论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使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们懂得,只有同人民大众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并从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所认可的体现人民大众诉求的文艺作品。其次,必须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创造新的文艺作品。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或毫无批判地不加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偏颇的纠正,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传承文化传统和借鉴外来文化时所必须秉持的正确态度。当然,毛泽东认为继承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中国的革命艺术家还需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群众而又具有高度思想性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帮助人民大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文学艺术。

4.“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

在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的主张。[2]862在《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文艺不应该只是知识分子的事情,而应该是全体人民群众的事情。因此,文化的创造和建设,应该是普及与提高的统一,应该以普及、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为指向。普及文艺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这一普及与提高的过程既是文学艺术家帮助群众、指导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也是文学艺术家向群众学习,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过程。那么,如何做好普及与提高的工作呢?毛泽东认为:首先,普及和提高一定要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兵的立场上。他说,我们的文艺,既然是为人民大众,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人民大众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向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兵提高。其次,用人民大众所需要的、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向人民大众普及。再次,普及和提高的基础就是“工农兵群众的基础”,即沿着人民大众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把人民大众提高到无产阶级的高度。毛泽东在《讲话》中根据中国人民大众的实际情况,还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普及与提高”的方针,他说:广大人民群众不识字,无文化,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为此,我们的文学专门家、戏剧专门家、音乐专门家和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通讯文学、农村中的小剧团、群众的歌唱和美术。

5.“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

在文艺价值评判标准问题上,毛泽东把人民群众的判断作为艺术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文艺价值的有无与高低,都必须以是否“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为评判标准[2]865,把人民群众的判断作为文艺艺术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文艺作品也只有满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才会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才是好的东西。同时,毛泽东还认为,文艺批评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要把人民群众当作文艺批评的主人。文艺批评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并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和评价文艺作品的依据,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促进文艺事业繁荣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

三、毛泽东人民文艺观的时代意义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政治文化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新时期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根基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成果,它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根基。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不仅坚持了毛泽东以民为本的文艺观,而且结合新的时代、新的实践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赋予毛泽东人民文艺观的新内涵。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祝词》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5]209“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5]211人民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必须为大众服务。2011年胡锦涛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他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要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着力歌颂人民生动实践、展示人民精神风貌。”[6]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更是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1]

2.开拓了一个人民文艺的新时代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不仅分析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且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开拓了一个人民文艺的新时代。《讲话》发表以后,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从理论到实践自觉地把握文艺的人民大众方向,并且把改造思想感情和深入生活作为实现这个方向的关键。包括当时已成名的革命文学家如丁玲、艾青、田间、周立波、柳青、欧阳山、草明、刘白羽等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们深入农村、奔赴前线,与新的实践新的群众相结合,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他们积极提倡俗语创作、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群众生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等,知识分子形象开始退出文本,而人民大众的革命生活成为文艺的主导性内容。“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体(既是文艺表现的主体,也是文艺接受的主体),大众的日常生活如战争、土改、婚姻、家庭等成为文艺工作者表现、再现的题材,产生了诸如《白毛女》《兄妹开荒》《王贵与李香香》《逼上梁山》《李家庄的变迁》《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漳河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一大批反映新生活题材、具有大众风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据统计,《讲话》以后解放区的优秀作品中,反映工农兵生活和斗争题材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作品以新的题材、新的思想、新的形式,为我们真实地展现出一幅新世界、新时代的生动画卷。

3.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正是由于坚持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解决了困惑文艺界已久的重大难题,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毛泽东在《讲话》中确立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既是艺术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文化(文艺)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方向。这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仍然必须坚持的最根本的原则和方向。此外,《讲话》关于文艺的源泉、文艺的创作、文艺的形式、文艺的标准、作家的世界观立场等方面,提出的许多重要论断,也给我们以重要的现实启示。毋庸讳言,当下有些文艺工作者在各种利益驱使下,放弃了责任和道义,放弃了对社会良知的坚守。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急需从毛泽东人民文艺观中汲取营养,真正明白当下文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切实明白“为谁写”“写什么”和“怎样写”。深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发展的优秀的、真正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1]

四、小结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时代。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作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不断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而严肃的课题。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强调:文艺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是否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文艺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文学艺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的文学艺术家和文艺创作者必须把人民大众作为创作对象,为人民大众所代言,并从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文艺价值的有无与高低,必须以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为评判标准;文化的创造和建设,应该是普及与提高的统一,应该以普及、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为指向;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观点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因此,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必须坚持毛泽东人民文艺观,时刻把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瞿定一,唐振南.毛泽东农村教育思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54.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22/3478930_2.shtml.

[责任编辑 兰一斐]

On the People’s Literary Thought of Mao Zedong

CAO Ai-qin

(SchoolofMarxism,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64,China)

The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formation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In this classical literature, Mao Zedong established people’s literary thought. Mao Zedong people’s literary thought has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It not only lay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arx’s literary thought in China, opens up a new era of people’s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cause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new perio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o Zedong;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s; The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f Literature and Art; culture strengthens the nation

2015-06-24

2013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客观规律与现实启示研究 (13A067)阶段性成果。

曹爱琴(1966—),女,陕西子洲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A84

A

1008-777X(2015)06-0023-05

猜你喜欢

文艺观人民大众文艺工作者
设计为人民服务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论朱自清创作中自省意识成因
自由与忠诚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