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走转改”中的旅行采访
——兼评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向泽映旅行报道作品

2015-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走转改旅行重庆

吴 昊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办,重庆 400010)

新闻“走转改”中的旅行采访
——兼评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向泽映旅行报道作品

吴 昊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办,重庆 400010)

“旅行采访,系指记者由新闻机构委派,沿着预定的旅行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没有具体的采访对象和报道要求,由记者根据巡回(旅行)所经地的实际的情况,选择若干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进行就地采访,然后写成报道。对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水平要求较高,同时机动性也较大。”那么,旅行采访到底有哪些种类可分,在采访实践中,新闻记者如何根据各自实际选择何种旅行方式?

旅行采访;形式;采访实践

一、点式旅行

“点式旅行”就是指记者为了完成某一重大或特别题材的报道,直接到一城、一镇、一乡、一村、一景点进行现场勘察、实地采访。这种采访通常线路集中、时间较短,报道作品可以单篇也可多篇。向泽映1987年《荣昌县访贫问苦札记》系列,1988年《綦江“边少穷”地区考察随笔》系列皆属此列。

点式旅行除了详观细究的优点外,还可使记者相对集中地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诸如史地典故、风土人情、名人轶事。为了使文章写得深刻,记者往往采用比较法,如今昔面貌对比、新旧观念对比,更充分地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轨迹。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面对灾难,向泽映率领重报记者毫不犹豫赶赴灾区,行程万里,先后采访了四川重灾区以及陕西、甘肃部分灾区,发表新闻作品近20篇,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1989年,川东、重庆地区数十区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向泽映第一时间深入川东平行岭谷灾区采访,发表了“7.10”特大洪灾纪实大型系列报道。之后,他又到20多个重灾区巡回采访,行程四千多公里,在重庆日报开辟《灾区纪行》专栏,报道灾后重建,今昔对比,发表通讯20余篇。

当然,点式旅行也有其所短,特别是一城、一镇、一乡、一村、一景点的报道,因地域较窄,记者的视野易受局限;记者有时难免“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也因缺少参照系,记者为文很少进行横向比较,进而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质量。

二、线式旅行

“线式旅行”就是选择某些具有区域特点或特殊意义的自然分界线、经济交通线、历史地理线作为旅行基线,采访沿线风貌,报道沿途见闻。这种采访样式对于点式旅行来看,通常旅行路程较远,旅行持续时间较长,报道形式多半是系列性的连续报道。

由于选线不同,线式旅行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沿江河旅行考察

1996年,重庆直辖前夕代管涪万黔三地。作为报社编委、总编室主任的向泽映带队前往万里访峡江,走遍22个区县和部分厂矿企业,开辟《峡江浪潮》《峡江行》专栏,发表通讯约30篇。此次“峡江行”就是一次沿江河旅行考察的很初次尝试。

其实早在80年代中期,为宣传我国各大江河流域的地理风光、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江河旅行采访报道热。当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委员会等组织黄河、淮河沿岸省区报社的编辑记者考察黄淮古今变迁,采访流域当今新风貌,推出了《黄河万里行》《淮河纪行》等系列著作。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电视连续节目的解说词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

2011年9月,由重庆日报副总编向泽映率领,时政中心、区域中心、视觉中心记者参与的“走转改”小分队,正式启动为期三个月的大型主题报道——千里走乌江。此次大型报道,原计划用接力采访的方式,从贵州威宁县乌江源头始,分别沿乌江北源、南源,再沿干流左右两岸交叉行进,并对几条主要支流进行重点考察,最后止于重庆涪陵区乌江汇入长江的交叉口,总行程近五千公里。他们冒着大旱酷暑,行进在崎岖的贵州高原、武陵山区,历时近三个月,先后途经36个区县,采访了上百个贫困乡镇,行程四千八百多公里,刊发通讯报道30多篇,共6万余字,拍摄了数千张有价值的新闻、资料图片。

《千里走乌江》专栏,每期都打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题,每篇文章1500至2000字,以特写、访谈、现场实录等体裁,近距离、多视角、原生态再现乌江流域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文化交流等实况与变迁,探索区域合作、缩差共富的新路子。由于采访报道全部来自一线,主题鲜明、素材鲜活、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章一出,好评不断,32篇通讯被报社评为甲等稿件,数篇稿件被评为好新闻,《千里走乌江》被评为好专栏。

此组系列报道在全国内引起广泛反响,先后被七一网、苏红网、大洋网、凤凰网数十家媒体转载,其中华龙、搜狐、百度、网易等全程跟踪,从开篇到结束语全部转载,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日报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国新闻出版报著文报道了《千里走乌江》的壮举与成果。

(二)沿山脉旅行考察

因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山区新闻很少见诸报台。不少新闻单位在倡导转变作风深入基层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派遣记者到山区旅行考察。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重庆晚报记者张卫及另两名本报记者受报社指派,历时两个月、行程6000公里进行实地采访,并在本报推出系列报道《重走长征山地》。作者通过深入调查,对夹金山等25个山地节点,数以百计的老红军、老干部、工人、农民、牧民、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专访,有机结合长征山地上的人文、地理、经济、城乡、历史等。张卫根据采访内容写出20万字的《重走长征山地》,该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承印。全书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史料性和可视性,并在全国书展上获得好评。与此同时,山东大众日报社派出记者深入到老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调查采访,并在报纸头版辟出专栏报道老区人民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经历经验。山西省临汾日报,组织记者骑自行车深入吕梁山采访,历时两月,行程上千公里,采写了大批反映贫困山区如何开发资源、治穷致富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措施的系列报道,深受各界好评。

(三)沿道路旅行考察

道路是连接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桥梁,也是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沿道路进行考察一向乐为记者所采用。

例如,31名记者自驾“渝新欧”再探新丝绸之路——以中央电视台和重庆电视台为主,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中央媒体和重庆日报、重庆电台、重庆晨报、华龙网等地方媒体31名记者组成的全媒体联合采访车队,2013年7月30日从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起点——团结村中心站这个对重庆对外开放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出发,沿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渝新欧终点德国杜伊斯堡和重庆友城杜塞尔多夫……进行自驾跨国采访,以宣传渝新欧,扩大重庆影响。

(四)沿历史遗迹旅行考察

多年前的“文化散文”热缘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后凤凰卫视在新千年之际邀请文化学者余秋雨进行了一次跨国旅行,其间途中每天发表一篇,最后结集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四大古文明国度的旅行日记体报道《千年一叹》,作者团队穿越印度、埃及、希腊、中东多国;另一本是遍游欧洲20多国的《行者无疆》,出版之后被书商无数次盗版依然脱销,可见旅行报道之火爆。国内媒体诸如丝绸之路考察、京杭运河巡礼,实际上也属这一类型。这些年在访古旅游热的冲击下,长城遗迹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继地方报台开展“长城万里行”系列采访活动后,中央电视台也隆重推出《望长城》电视连续节目。2014年6月4日~19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联合启动了“君从何来——庆直辖、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路”大型寻根特别报道,对于重庆来讲,在媒体上大规模地报道“湖广填四川系列报道”,这在历史纪录上还是第一次。这是当年重庆日报和重庆晨报最接地气,最受平民百姓认可的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之一,是重庆新闻工作者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新作,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五)沿前贤足迹旅行考察

由于对前贤功勋和精神的崇敬,沿着大旅行家、大记者当年的道路进行采访。虽说是亦步亦趋,但并非人云亦云。采访者通常撷取前贤的文章片断作背景材料,着重写沿途近期的变化。新旧对比,前后参照,古为今用,妙趣横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尹韵公、张征在实习期间突发奇想:沿着当年范长江的足迹进行旅行采访,去报道“新中国的西北角”。“旨在了解和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北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战略设想,考察西北开发中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发扬徐霞客的献身精神,反映徐霞客当年留踪之地的沧桑变化,无锡日报社、无锡电视台、江苏旅游报社曾经组织“重走霞客路”采访活动。记者们沿着徐霞客51岁时去西藏地区考察的路线,途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七省区,往返行程万余公里。当然,“记者的旅行,不同于一般旅游者。旅游者的目的是游山玩水,记者则根据采访需要,不仅要去城镇商埠,而且要去边远农村,乃至穷乡僻壤。”

线式旅行突破了点式采访的地域局限,使记者有了更大更多的观察、对比、思考余地。

三、圈式旅行

“圈式旅行”是介于线式旅行与面式旅行的一种特别的采访样式。其特点是:绕着地区边界、国家边境甚至整个地球作圆圈形旅行,最后使终点与起点重合。

重庆日报记者向泽映曾于1987年3月1日至1988年10月开展了为时一年半的“渝郊万里行”,徒步行程15000里,走访了重庆市800多个乡镇的750多个,磨破解放鞋20多双,被称为“脚板记者”、“胶鞋记者”。开辟了个人专栏《渝郊万里行》,共刊发了100多篇通讯,好评如潮。在四川省、重庆市新闻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此次旅行考察属于“圈式旅行”。

1989年,河南省、郑州市记协为鼓励新闻工作者“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专门组织了一个五羊自行车环省采访团。他们以三门峡市为起点,经太行山区,沿与山西、河北、山东接壤的交界地带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特别是深入那些被新闻媒介遗忘的偏僻角落,访贫问苦,体恤民情,采录实况,得益匪浅。

贵州日报曾经要求沿贵州与湘、桂、川、滇边界线进行实地勘察。由于贵州边界漫长,涉及30个县、近百个乡,要在半年时间内完成“黔边行”显然困难不小。经研究、商量,报社后来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案:让两名记者分头采访,一个旅行半圈,稿件安排上各写50篇。结果,两位记者既遥相呼应,又互有竞争,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圈式旅行的明显好处就是能系统、有序地采访边远区、薄弱区、“不管区”。它有效地拓宽了新闻报道领域,使旅行记者能见常人之少见,能言人之所未言。由于旅行区域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常常给记者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作些变通。

当然,除了点式旅行、线式旅行、圈式旅行之外,还有面式、链式旅行。

面式旅行是对某个地区或国家进行多视角、多线路、多方位的全面性综合性旅行考察。报道形式多以长篇纪实、专栏、连载、专著出现。面式旅行涉足距离一般更长更远,报道面通常更宽更全,因此,面式旅行往往要进行二次或多次性采访。

链式旅行又称串式旅行。就像将珍珠、宝石串在一起,形成项链一样。串式旅行其可塑性较大,适应性亦广。它可以是“点”与“点”之间的串联。《中国古典名城巡礼》即是此类。怎样去采访这些多个、分散、不在一条线或一个圈上的“点”呢?办法就是分头对28座文化名城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现代风貌进行旅行考察,然后将这些分散采写的稿件统以“巡礼”之名集为一书。至于像许川所写《欧美纪行》《海外散记》,正是他到美国、日本、西欧、东欧综合考察的结集,应当说这是典型的“面”与“面”的串联。

四、旅行采访方式的选择

首先,明晰地了解、透彻地把握各种旅行采访的特征、要求,要弄清各式的优点、缺点、易点、难点。才可“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叫因式制宜。

其次,因人制宜。旅行采访不是娱乐性旅游,它需要采访者有相应的能力、体力、适应力。尤其是长途旅行报道,劳动强度大、机动性大、创造性要求高,这就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的歌词所写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向泽映《环渝郊万里行》《灾区纪行》《峡江行》《目击地震灾区》《贵州高原纪行》《綦江“边少穷”地区考察随笔》《荣昌县访贫问苦札记》《千里走乌江》等上百万字实录体报道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些田野旅行报道结集《记者天生是行者》出版,见证了重庆日报以及向泽映对党的新闻传统长期的遵循和坚守。据悉,千里乌江万里行,已是向泽映新闻生涯中的第五个“万里行”。而几个“万里行”的理念可说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那就是深入“五区”(老区、山区、边区、穷区、灾区)调研,发扬“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到边远艰苦地区抓‘活鱼’;历经千辛万苦,在深入调查中发现真相;想尽千方百计,转变作风为民疏困解难;排除千难万险,在摸爬滚打中磨练意志。

在向泽映看来,记者天生是行者,脚板底下出新闻。作为职业记者,就应像唐三藏那样甘当苦行僧,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最后才能取得真经。而最让他欣慰的是,峡江行、灾区行带出了一位范长江奖获得者和一位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同行记者陈必忠感慨地说:“乌江行,我们算是体会到了苦行僧的滋味:路道塌方,汽车爆胎,坐冷板凳,吃闭门羹,当山大王。因饮食卫生,我们一路拉肚子,自嘲是‘一泻千里’,向总热毒攻身、满脸长痘,一同事得知后发来慰问电:‘脸上生疮,笔下生花。’尽管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还是修成了正果,完成了报道任务。”

G216.2

A

1674-8883(2015)14-0147-02

猜你喜欢

走转改旅行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小黑的旅行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