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明饮食习俗

2015-02-28李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寒食节介子寒食

李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试论清明饮食习俗

李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就节日而言,它因寒食节所赋予其的特定内涵而成为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而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的清明饮食习俗,也成为这个特定节日人们情感宣泄和寄托的鲜明体现。

清明饮食;寒食;踏青;饮酒;节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最富有感情内涵的。

其他的节日,虽然也有祭祀,但祭祀的对象是广义的,尤其是隋唐以后,娱乐的氛围更为浓厚。但清明,就是为悼念长眠于地下的亲人。柳青在《创业史》中描绘了关中平原清明节时的独特氛围:

清明前三天,汤河流域的庄稼人,就开始上坟了。庄稼人们洗了手,提着竹篮,带着供品、香和纸。孝性强的人们,还带着铁锨,准备往先人坟上培土,或者堵塞田鼠打下的洞穴,以免山洪灌进墓里。

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平原上所有的坟堆,就都插了白纸钱了。有没插结实的,被春风吹起来,在麦田里和路上,随意地飘飘落落,渲染着清明节日的气氛。[1]58

这就是清明节,这就是与地下的先人感情交流的清明节!

那“供品”,当然是供奉先人的,自然独具特点。而地上的人们,清明时节的饮食,不是为了一饱口福,也体现出浓浓的感情氛围。

1 清明节的含义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春如潮,花如海,正是踏青赏花的吉日良辰。作为节日,清明时节纸钱飘落,香烟缭绕,又是扫墓祭祖的沉痛日子。正如韩养民等在《中国古代节日风俗》中所描述的:“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2]86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农历三月初,公历四月五日。《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3]151《岁时百问》则直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前尽管已经立春,但乍暖还寒,最难将息。尤其是北方,料峭的寒风,还发着冬天的余威。而此时,空气清新,春景明媚,百花千卉都相继显露出笑容,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到来了。浸种耕田,种瓜点豆,一年的农事活动也正式开始了。

节日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雨”,既是自然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也是人间“冥冥重泉哭不闻”的泪雨,这就是清明作为节日的特定含义。清明节的这个含义,不是它原创的,而是由另一个节日——寒食节传授给它的。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冬至过后一百又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两天。《周礼·秋官》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4]135古人钻木取火,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树木,因而有改季、改火之俗。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生火,周代遂有仲春禁火的习俗。由于禁火期间不能举炊,所以人们事先必须准备好食物,以备禁火期间食用。这种食物,即叫“寒食”。

这种“寒食”,又与一位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增加了悲剧色彩。《荆楚岁时记》云:“介子推(即介之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5]78《邺中记》亦云:“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6]90

这个习俗开始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曹操《明罚令》即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原因是介子推的传说就产生在春秋时山西的晋国。《左传》《史记》都未记载介子推其人,但晋地民间却流传说介子推曾陪伴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一次,重耳在山中迷路,饥饿难忍。介子推就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后为重耳充饥,重耳归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在封赏功臣时,唯独忘掉了介子推。介子推本来就对趁机邀功请赏的人颇有微词,遂背着老母隐居于绵山之中。晋文公后来想起此事心中不安,一再派人请介子推出山而被谢绝,遂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使介子推出山受赏,介子推却抱着大树与老母一起被火烧死。晋文公伤心至极,遂下令在介子推烧死之日禁火寒食以悼念他。西汉以后,刘向《新序》、桓谭《新论》和蔡邕《琴操》开始记载了此事,但具体时间还并不确定。大约到了晋代,因为与春秋时代的晋国同称为“晋”,开始广泛流传关于介子推的传说,并将寒食节确定为清明节前的一两日,禁火以悼念介子推。寒食节的这个特定活动,与此前扫墓祭祀祖先的礼俗逐渐结合起来。

扫墓之俗起源于中国人本文化形成的西周时代。随着周公制定了礼制和乐制,确定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宗法血缘关系,遂出现了《礼记·檀弓下》所提及的“哭墓”“展墓”,也就是“扫墓”。“式(轼)墓”则是凭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坟墓行礼,也是扫墓的一种形式。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挥,既规定父母对子女养与教的责任,更强调子女对父母孝与敬的义务。《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修“孝悌忠信”,孝居于前。《太上感应篇》的“百善孝为先”,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秦汉时代,在扫墓中就注入了礼俗的内容。《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7]155晋代之所以推崇介子推,与司马氏标榜以孝治天下大有关系。到了唐代,从达官显贵到庶民百姓,都盛行扫墓之风,而且将扫墓日期确定在寒食日。《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鉴于寒食节扫墓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无不如此,唐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年(732)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于是,每至寒食时节,“田野道路,士女遍野,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这样,寒食的泪雨与清明的春风化雨,就融汇在了一起。由于两个节日的时间接近,寒食逐渐式微,成为清明的别称。清明节则从一个单纯的农事节气,将寒食节纪念性、祭祀性的内核,融入郊游踏青之中,将两者兼而有之了。正如唐代诗人孟云卿《寒食》一诗所写到的:“三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断烟火,不独清明为子推。”春花伴着泪雨,不独为介子推,更为地下的亲人,节日的内涵已经很丰富了。韩翃《寒食》诗中描绘的满城春花,陪衬的是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处处“飞花”,正是阳春盛景;袅袅“轻烟”,点出寒食氛围。

2 清明节扫墓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来历,传说是来源于刘邦。刘邦得天下以后,踌躇满志地回到家乡。他想到父母的坟上去祭拜,却因为墓园年久失修,墓碑断裂,难以辨认。他便撕了很多小纸条,并在心里祷告,然后将纸条随风抛向空中,有一片纸条落在一座坟墓上,无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走过去一看,墓碑上果然刻着父母的名字。他非常高兴,命人重修坟墓,年年清明都去祭拜。当地的百姓也如法炮制,清明节时,将纸压在先人的坟上。这只是传说,因为西汉初是否有能撕成小条的纸,自不必说。《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明确记载着刘邦即位后,其父刘太公来到了长安,被尊为太上皇,刘邦在未央宫前殿的宴会上,还向父亲夸耀他创下的这份“产业”。同时代的司马迁绝不会向壁虚构。刘太公在长安住不惯,刘邦遂使人在长安城东仿故乡丰邑而建“新丰”,今日西安临潼区的新丰镇还在,但这传说却传播久远。还是不要计较这传说的真实与否吧,因为谁都知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对地下的亲人毫无意义,只是表达活着的人的一份心意,这也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既使人痛苦,也使人充实。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即写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可以说,清明节扫墓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生者和死者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着彼此之间不可能传达的情感与思绪。这种交流的一个媒介,就是饮食。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大致有糖稀、麦粥、糯米酪、杏仁酪、鸡蛋和搅拌了盐醋的生菜。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钱易在《南部新书》卷乙中记载了清明寒食时节唐代长安上层社会的饮食习俗:“每岁寒食,荐粥、鸡、球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子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人出城洒扫,车马喧阗。新进士则于月登阁置打球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醾酒。”[8]188即使游戏也与饮食有关。隋人杜台卿《玉烛宝典》称:“寒食城市多斗鸡卵之戏,出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兰茜,加雕镂,递相饷遗。”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即写到:“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人们拿着这些精心雕镂的彩蛋互相馈赠。元稹《寒食夜》诗云:“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写的就是人们送彩蛋的习俗。

另外,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还有吃“寒具”的习惯。寒具,《齐民要术》称作“细环饼”,“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本草纲目》中又叫做“捻头”,应该就是馓子、麻花一类的食品。这类食品油香酥脆,存放时间长,当然适宜于冷食。刘禹锡《寒具诗》称赞说:“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诗中所描绘的寒具的烹制过程及形状颜色,正与馓子、麻花相类似。《鸡肋编》说这首诗其实是苏东坡为一位卖馓子的老太婆题咏的,则更证明寒具就是馓子。直到现在,馓子还是西安人宴席上的名贵细点,又是风味小吃。

关中民间扫墓,也保存着浓浓的古风。人们祭扫死去多年的亲人的老坟,一般是清明节前或当天到坟上去,用铁锨给坟头培土,压上几张纸钱,再在坟前焚烧纸钱。祭扫死去不久的亲人的新坟,则要隆重得多。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亲戚们尤其是儿女们事先准备好蔬果等祭品,带着荷叶饼及西凤酒等饮食。祭扫时,先由孝子给坟头培土、压纸,再献上祭品,燃香,烧纸,全体孝男孝女跪地三叩首,最后洒酒于地。那下葬时插在坟头的柳枝,已经返青吐芽,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已燃尽的纸灰像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翻飞。孝男们擦着眼泪,孝女们凄厉的哭声听得人肝肠寸断。祭扫完毕,又给坟旁埋几个夹着鸡蛋、肉菜的荷叶饼。其他的祭品,则分给孩子们吃掉,是不能拿回家的。

3 清明节相关活动及饮食

踏青,也叫行春、探春、寻春、郊游。清明时节正是仲春三月,自然界生机勃勃。柳青在《创业史》中这样描绘清明前后关中平原的迷人景色:

过了清明节,稻地青稞和旱地小麦,都拔节了。青稞甚至已经快抽穗了。渭河平原在庄稼人不知不觉中,由一片翠绿变成深蓝的大海。

渠岸、路旁和坟地上的迎春花谢了。肥壮而且显得大方的蒲公英开了。温柔而敦厚的马兰花啊,也在路旁讨人喜欢哩。[1]126

在这样美好的时节,清明踏青便成为赏心乐事。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写的就是这种氛围和心境:“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唐人清明郊游,多去长安城南。走出长安南门,沿曲江南行,但见神禾、少陵诸原高下起伏,皇子、丰润诸陂纵横散布,樊川莽莽苍苍,从韦曲直达南山,河水纵横,林木幽邃,点缀着皇家贵族的山庄别墅。据《本事诗·情感》记载,贞元初年(785)清明日,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举子崔护独游长安城南,走到杜曲附近时,口渴欲饮,只见一农家庄院草木繁茂,桃花盛开,便上前叩门。门中走出一位农家女,端水予他。他见这位青年女子站在桃树下,人面与桃花相映,分外美丽。告辞时,不胜依依。第二年清明,他又来到这家,桃花依旧,却不见女子,不胜怅惘,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后署名:博陵崔护。几天后,他偶然路过城南,又来到那所庄院,直听到院中传来老翁的哭声。一问才知那位女子自去年清明后便神情抑郁,今年清明扫墓归来,看到门上的题诗,更痛苦不已,已绝食数日。崔护很受感动,便进去深情安慰,女子的病顿时好了大半,很快就痊愈了,以后的情节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说明清明时节,自然界自是芳菲莺啭。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有着各种烦恼。柳青在《创业史》[1]160中,描绘了崔护当年曾到过的这块地方清明时节的美好景物和现代少女的情思,感慨道:“庄稼院周围的榆、柳、椿、槐,汤河两岸的护堤白杨,都放出了鲜嫩的光彩……整个蛤蟆滩田野间的花绿世界,变成各种羽毛华丽的小鸟嬉戏的场所了。百灵子、云雀、金翅、画眉……统统处在恋爱阶段,南方来的燕子,正从稻地水渠里衔泥、筑巢;而斑鸠已经积极地噙柴垒窝,准备孵卵了。鸟儿们!你们的恋爱怎么那样简单呢?雄的追逐、追逐、追逐,于是雌的就同意了。而我们改霞的恋爱问题却这么复杂!”人世间比“改霞的恋爱问题”更复杂的事多的是。因而,绝大多数的人都对杜牧的《清明》一诗熟读成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来扫墓祭祖、思念亲人,就已肝肠寸断,又遇纷纷细雨,触景生情,更使人消魂,再加上连日不动烟火,冷食冷饮,因而身心交瘁,忧伤抑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只有借酒来消愁了。

《邺中记》云:“寒食三日作醴酪。”可见在魏晋时期已经有寒食节三天吃甜酒果浆的习俗了,原因就是借酒暖胃驱寒。唐代京城长安寒食节的饮酒之风之所以盛行不衰,除了解除身心的痛苦,求得感情的安慰,“相劝一杯寒食酒,几多辛苦到春风”,更多的是寻求欢乐,“此时不尽醉,但恐负平生”写的就是这种情景。唐人即使远去巴山蜀水,也会想到长安的寒食酒,张祎《巴州寒食晚眺》即写到:“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野寺一倾寒食酒,晚来风景重愁人。”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的“寒食酒”,并非专名,只是泛指寒食那天饮的酒。据《南部新书》卷乙记载,唐代皇帝曾在寒食节将“酴醾酒”赐给“宰臣以下”,这只是当时的一种名酒,并不是寒食节的专用酒。据有关文献,唐代寒食、清明节也没有规定专饮一种酒。由于更多的是寻求欢乐,所以唐人在上坟祭扫时,也喜欢相聚饮酒。有的大户人家竟在坟前举行酒宴,歌以行酒,酣醉始归。为此,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下敕规定:“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后来,各朝又屡次下令,不准扫墓时借机饮酒酣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扫墓饮酒之风依然十分盛行。

[1]柳青.创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

[2]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3]刘安.淮南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6]陆翙.邺中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7]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8]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On the Dietary Custom on Tomb Sweeping Day

LI 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Art and Literature,Shaanxi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Xi’an 710065,Shaanxi,China)

Tomb Sweeping Day is not only a solar term,but also a festival.It has become the most sentimental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because of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s associated with Cold Food Day.And as time goes on,the dietary custom of Tomb Sweeping Day has come to exist,which offers an access for people’s emotional outlet and a clear manifestation of people’s hopes and wishes.

diet for Tomb Sweeping Day;cold food;going for an outing;wine drinking;the custom of Tomb Sweeping Day

K890

A

1672-2914(2015)05-0070-04

2015-06-06

李巍(1977-),男,陕西西安市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文化史、艺术美学、地域文化、民俗学。

猜你喜欢

寒食节介子寒食
清明节与介子推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介子推守志
清明节的传说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