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体验阅读的原初支撑——以《怀念红狐》为例

2015-02-28◎沈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红狐幼崽题目

◎沈 娟



语文教学中体验阅读的原初支撑——以《怀念红狐》为例

◎沈 娟

阅读是主体参与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彼此互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客体,教师、学生和文本都是具有生命意识的情感主体,文本的生命根源于作者独特的体验,是情感自然宣泄的产物,往往会深深地留下原生态和初体验的印痕;教师的优势在于阅读文本前的原有储备相对丰盈,情感沉淀比较厚重,对文本的初次感悟可能会更为宽阔和深入;学生作为生机蓬勃的主体也拥有一定的情感趋向和价值判断,阅读文本时自然投射其中,从而产生原初体验。鉴于此,可以将原初简单地解释为原有的、初次的、直接的、第一性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水到渠成地解决阅读教学该从哪里入手借助什么进行推进的问题。

一、从学生经验和积累入手的文本亲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学如果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触点就能使课堂有一个很良好的启动。《怀念红狐》的教学是从题目入手的,请几位同学分别就自己对题目理解进行阐述:

生1:“怀念”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很爱很爱我的爷爷,他已经去世很久了,我有点儿想他,有点儿伤感。

生2:我觉得“怀念”是一个质朴而深情的词语,很容易引发我们对往事的追忆,触动我们内心的某根弦,有些沉甸甸的。

生3:题目让我感到作者和红狐之间好像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应该会有动人的故事发生。

生4:看到这个题目,莫名其妙地对“红狐”产生一种疼爱和怜惜的感觉。

……

这些都是学生的看到文本题目的原初感受,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情感积蓄为基础,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式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判断,这是直接的、第一性的,教师顺势而为对文本题目加以推进解读,为教学的开展营造一个有利的氛围。

师:《怀念红狐》一个简单而又浓情外溢的题目,“怀念”是对已逝岁月难以尽言的深情追忆,是对曾经往事莫可名状的伤怀祭奠,是一种难以忘怀的昨日牵绊;而“红狐”一词却又无端地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的怜惜和亲近,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我们能从故事本身找到答案。

二、不断体验中的文本细读

“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不断体验感悟理解再造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怀念红狐》的教学进程中,在对题目进行了原初体验后,以学生的情感解读为支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阅读,而故事情节是学生情感体验最为活跃的部分,学生能在作者的动情诉说中感受并参与一个跌宕起伏的凄美故事:

沙丘遇狐:开篇即写与红狐不期而遇的狭路相逢,使“我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将人与狐的矛盾陡然对立,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是一种体验情绪的萌发。

忆狐偷鸡:和作者一起追忆“我”与红狐结下仇怨的缘由——它偷了我家的花母鸡,而这花母鸡是一贫如洗的家中最为贵重的财富,是诸多希望的寄托。失去至爱之物的情感共鸣唤醒了学生的原初体验,一种原初的爱憎冲动开始激荡。

因仇逐狐:与红狐的不期而遇,对红狐的愤怒如洪水般决堤而出,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战开始了,仔细阅读中,学生也参与了这场角逐,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狐狸的情感,从而产生某种契合自己体验的态度与判断。

败而掘崽:红狐动作的敏捷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我在其偷鸡的过程中已经见识过了,“就见一个红艳艳的火团……”,追逐以我的失败而告终是必然的,可是,心有不甘啊,红狐引诱我追逐它而保护幼崽的伎俩被父亲发现了,没有逮住红狐,我们却扒了它的洞穴抓走了它的四个幼崽。人性卑劣到报复更加弱小的生命,这种让我们唾弃的行为在学生以往的成长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比如倚强凌弱、迁怒他人等,这一情节的参与唤醒了我们对自身行为的重新审视和深入反思,体验因此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厚的价值。

持崽归家:我们似乎取得了胜利,红狐的尾随和干嚎,哀鸣不止的狐崽,并没有让我放弃对四只狐崽的占有,虽然我有片刻的犹豫,报复和获得补偿的心理还是占了上风。学生也面对着一种选择,体验着一种矛盾中的煎熬,在同情红狐和为“我”庆幸中尴尬地咀嚼着每一声哀鸣和每一个文字。

哀跪求崽:母性的伟大让红狐并没有放弃,它以通灵的姿态哀鸣跪倒,乞求我们归还它的幼崽,我们终于被感动,送归了四只小红狐,阅读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对红狐命运的担心,对作者最后抉择的期待于此终于得以圆满归结。

故事余响:伤怀不已的故事却无法打动城里朋友的心,没有原初体验的支撑,人性会出现难以打通的隔膜,对于故事,对于阅读,都是这样!

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是阅读展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静止的呆板的平面,它因故事和情感而鲜活立体,阅读也不是单向的线性流动,它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的对话过程,是意义在体验中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

三、我本善良:文本的深度咀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静下心来,深度咀嚼,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文本的潜在价值,使文本表层深层已言未言的情感和意义得以充分的释放!《怀念红狐》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命本身入手,关注自己的内心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不期而遇的精彩理解。

故事的结局是母亲放归了狐崽,报仇已无可能,父亲所谓“好几年的学费”也成泡影,甚至于连“人狐和谐相处”的快乐也不再拥有,面对这些,作为读者的我们对主题的理解不能止步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可以更多地从生命本身出发去思考和探究,人和狐其实都是以卑微的姿态存活于世的自然生命,人有人性,狐有狐性,而文本中作者以极具震撼和惊心动魄的形式打通了他们,为什么父亲、母亲和“我”做出了放归的选择,缘于不同生命的相同情感产生了共振:我本善良!

人的角度:我本善良,而这种善良在生之艰难能够得到坚持和守护。体现了宽容、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发现和回归,是一种自我超越和精神救赎,体现出人性的尊贵和生命的崇高。

狐的角度:我亦善良,虽经常在我家附近的沙地上奔跑,很少偷鸡,但为了幼崽,不得不涉险偷鸡;身处险境,为了幼崽,它不得不与人展开周旋;幼崽被捉走,它没有放弃,更没有肆意破坏以泄私愤,善良的本性,伟大的母爱就是它的支撑,跪伏于地是她的最后一搏。

红狐唤醒了被生活压抑的人性,洗涤了我们日益变得自私、狭隘、狠毒、卑劣甚至无耻的道德污垢,红狐帮助我们实现了人性的觉醒和道德回归:宽容、悲悯和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城市的朋友一脸漠然,是缺乏一种刻骨铭心的苦难体验,无法明白一个卑微的生命对另一个卑微生命的理解和同情,因此体验作为阅读的基础不言而喻,以体验为原初支撑则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益选择!

(沈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中学 215200)

猜你喜欢

红狐幼崽题目
双胞胎幼崽
当人类幼崽碰上小动物
海豹幼崽可以像人类一样改变声调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小红狐脱险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这才是真正的PS高手
数字金字塔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