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

2015-02-28施盈璟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读物出版社课外阅读

◎施盈璟



初中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

◎施盈璟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认为:“语文学习的根本就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准确地说,应是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没有宽广的阅读的背景,语文是学不好的。”的确,笔者也觉得语文成绩的提高,并不能仅仅靠课堂上的阅读和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有感而发地写作。

日常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要,但是时间上、容量上都非常有限。所以,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基础,是示范,更是课外阅读的指导。但目前,初中低年级学生因为缺乏阅读面和阅读兴趣,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感觉枯燥,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显著提高。我国对于课外阅读一直以来都是相当重视的,如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提出的: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选择有益的读物,提示阅读的方法,培养读书的习惯,协助组织一些读书活动”。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应忽视课外阅读,教师在教学安排中要重视保证课外阅读的量和质。有效的课外阅读,在保证了量的同时,首先要考虑阅读材料的选择,其次就是阅读方法,能提高写作能力的阅读,不仅仅是读懂阅读材料,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特别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因为他们学业负担还不算太重,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体会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兴趣,从而切实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和不断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一些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

一、日常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一)教师重在方法的示范和指导

于漪老师说过:“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不同类型范文的篇章结构的剖析,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很有好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上,老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安静地读,仔细地分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这样,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就能独立地运用课上学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的理解和分析了。这种阅读能力正是由课内慢慢生成,迁移到课外逐渐形成的。这样,学生在独立分析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成就感,阅读会更深入,阅读的能力自然会提升。教师要成为青少年的阅读导师:持续默读计划的开发与实施。

(二)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素质的养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时空,静读慢念,沉思默想,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一个长期总是处在“组织”中的学习者,何时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呢?以为通过学生的“互动”就能解决学习中的所有问题,但这是空想。正如特级教师黄玉峰所说:“书要自己读,别人是不能代替的。好的老师的作用在指导、点拨。”

(三)教师不应干扰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打扰学生的阅读过程。学生的活动应该是观察、效仿、自主阅读,而教师应该做的是“守护、期盼、耐心地等待”,“点拨和交流”,而这些都是“安静”的。现在看到的很多课堂很热闹,学生和教师一直在充分地交流,却缺少了真正属于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静下心来。

二、课外阅读选择读物的指导

(一)要广泛地阅读

王富仁认为:“课外阅读不能局限于语文一科的内容,所读的内容不应过于单一,对于一个人言语素养的提高来说,保持阅读兴趣和扩展阅读面是很重要的。”

的确,读书兴趣要好好保护,所以读物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同时进行广泛阅读。当学生发现这片天地是自由的,就会更有阅读的渴望。而一些低俗的无营养的读物,在学生发现更好的读物后,自然会将其丢弃选择吸收更有营养的、格调更高的读物。布鲁纳说过:“学习者的最大的乐趣是获得知识的乐趣。”如果不能获得知识,这种最大的乐趣自然会减少,当学生阅读面更广的时候更是如此。而且,在交流中,学生也会有意识地关注其他同学看的书,同龄人的选择会帮助学生去挑选更好的读物。读物要“杂”中取“精”,杂中取“优”。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在“杂”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提升阅读品味,拥有选择读物的眼光。所以,教师不用过分担心让学生去自主广泛阅读会导致他们选择不良的读物,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判断力。因为,小苗儿总是会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

(二)要读经典作品

林语堂说:“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读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指导一些事情经过的书。”钱理群说:“读什么?较多地读经典名作。”亚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若要增广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必须研读独具创建的思想家所呕心沥血写作成的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的确,经典的作品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需要认真且反复阅读的。钱钟书说:“经典是安静的,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在学生成为一个“好的读者”时,感受到经典著作“复活”的那一刻,肯定会带给学生一种阅读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会让他们受益良多,更会成为人生中的难忘体验之一,会刺激他们更多地去寻找经典作品来再次获得这样的体验。要多多让学生接触经典作品,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啃”,去深入理解,获得更大的收获。这将使他们一生受益。

(三)要读时文

“作为一个社会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的土壤,所以学生如果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相接触,只是坐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那么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时文,不要让学生的阅读远离时代的发展。

(四)适当读课外“读本”

有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十分重视课外阅读,编写了一些质量非常好的课外读本,有的分主题,有的分时代,入选的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学生可以读一些这样具有系统的读本,也许比自己选择的作品视野更宽广些,品味也会更高些。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具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成果的记录,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授之以阅读之“渔”。这里要分专题介绍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用此种方法阅读,再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自主选择适合的方法,这是阅读指导的一种有效策略。

(一)遵循规律,灵活选择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把“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作为核心的阅读原则。的确,阅读的核心是要“提纲挈领”,也就是通过整体阅读首先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叶圣陶还说:“讲述读书方法的书和文章,都应该看,懂得了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多数书的开始都有序文,序文有的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有的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有的指导这本书的读法。在读本文之前,先读一遍序文,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阅读时,要遵循“提纲挈领”的原则,学会概括提炼作者的表达意义,在阅读有序言的书籍中,可以先略读下序言,把握整体,选择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按照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程度,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朗读、默读、浏览、跳读、回读、选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读物的性质和阅读的目的自行选择。有些文章需要精读,有些略读、浏览、跳读或选读即可。而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采用回读的方法,回过去理理思路再往下读。至于如何选择,其实也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的经验,需要学生自主生成。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也不同,当然,不同种类的读物也是有不同的方法的。“要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就要主动地去阅读,要学会提出问题,通过读书笔记把书变成自己的,然后概括大意、提炼主旨,评断或表示赞同、反对。教师可以介绍学生去阅读该书,对其掌握阅读方法定大有裨益。

(二)质疑阅读

宋代大学者张载说过:“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学生在写读书笔记时,可以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写作手法、文句的表达、哲思等方面进行质疑,提出问题。这和在课内课文的学习中,笔者让学生做预习作业中的第四题“质疑”是一样的,学生要能将课内预习作业中的质疑迁移到课外阅读材料,并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三)交叉阅读

王富仁认为“交叉阅读”是一种好方法: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不能别人读什么自己也读什么。有交叉才有交流。全班四五十个同学这样一穿插,学生的知识很快就丰富起来。他还要求学生尽量读整本书、整篇文章。不要只想着在书中找对自己作文有用的句子,急于看故事的结局而忽略中间情节,致使学生很少耐心地读完一部书、一篇文章,其实对于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整体感,要注意整体的结构和布局。只有一些好句子是成不了好文章的。读书要有耐心、毅力、重视过程,慢慢地品出味道。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高效益读书法,如果一个班级经常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对于学生阅读视野的开阔,知识学养的丰富,精神胸襟的宽广,势必大有裨益。

(四)比较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的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让学生用心去体味语言的精妙,其中一个途径是比较阅读。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

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比如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家的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前人的观点与今天的现实相比,比较不同的人对同样问题的看法,同一个人的观点前后不同时期的比较等等。比较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养成习惯,必将增强学生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五)多元解释

钱理群说:“怎么读?不求甚解,多元解读,常读常新,囫囵吞枣,多种解释。”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想象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做出多种解释。

同一篇文章,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释,是一种对阅读能力进行锻炼的阅读方式。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六)批判性地阅读

曹文轩认为:要想有所发现,便要去除习惯和陈见的蒙蔽。因此,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就是要使学生从遮蔽中解脱出来,告诉学生什么是陈见、陈言。每一点微不足道的发现都是值得称羡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发现一次,精神生命就获得一点自由;日积月累,心灵境界不断扩大,言语生命也就逐渐强盛起来。小发现,小自由;大发现,大自由。重视阅读的“初感”、直觉,抓住“不一样”之处。

(七)循序渐进地阅读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它的全拼是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说明阅读是一个过程,由浏览到深入阅读,加上“复述”这一环节来加深,最后复习。这样的阅读适合于一些经典作品,或者主题、表达比较深刻的作品,需要“反复读”,“读反复”。时间不充裕,理解不充分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教授有一个观点:语文教育“得益于课内,决胜于课外”。他认为课外自发的言语行为,是语文能力发展和语文信念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希望通过以上这些阅读指导策略,学生能在课外阅读这块“阵地”里“勇往直前”,找到阅读的乐趣,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真正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自身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效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改变以前阅读量少,读书习惯差,读写结合能力不强的现象。如果这些美好体验能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一生都能徜徉于书海,幸福地享受阅读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一名语文教师最大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吧!

参考文献:

[1]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何文宏.教师如何教学生阅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刘卫平.少教,才能多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5]潘新和.高等学校写作三能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7]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近名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8]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钱理群.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1]商友敬.商友敬语文教育漫谈[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12]孙绍振.文学创作论-审美形象地创造[M].北京: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13]陶行知著,方明编.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4]夏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6]周益民.儿童的阅读与为乐儿童的阅读[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17](英)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

[18](美)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美)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施盈璟 上海市沪太路1000号上海市回民中学200436)

猜你喜欢

读物出版社课外阅读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我等待……
中国城市运营 地产首脑读物 房地产导刊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