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小说教学设计反思——以《变色龙》为例

2015-02-28张梦雅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变色龙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张梦雅



初中小说教学设计反思——以《变色龙》为例

◎张梦雅

所谓“教学设计”,第一要有理论和课标引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学情;第二,在课堂进行时要明确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并且做出及时的评价;第三,在课后需要进行拓展延伸。这是一个整体过程,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会造成教学设计的不完整。

《变色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人教版、苏教版在内的现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在几经修改后,仍然保留了这篇经典篇目,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一、21世纪前《变色龙》教学设计

纵观1992年之前几位教师执教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篇教学设计中有两篇并未将《变色龙》这篇课文进行独立教学,而是将它设立在某一单元数篇课文或是某一类课文中进行比较学习,这些课文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写作时代也不同。另外一篇立足于通过小说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真正的意图同样不在于教《变色龙》。可以说这段时期对《变色龙》的学习虽然也涉及到了其人物、主题,但未能真正独立探索和学习这篇短篇小说,老师教的仅是课文内容、课文主题,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变色龙》这一短篇小说是独立的,富有独特文化意蕴的经典代表作品。

二、21世纪至今《变色龙》教学设计

笔者又选取了九个2003年以来的《变色龙》教学设计,一是与新课改之前相比,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何异同;二是发现自2003年至今十余年间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十余年的空缺,《变色龙》这篇课文重新受到了许多教师的关注,尤其是2004新课程改革启动后,语文新课标着重提出了全面培养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至此,外国小说单元也同样引起了一线教师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何借助外国经典小说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理解作品深层内涵、获得人生启示,成为了新时期教师关注的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样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立足于以上要求,教师们开始改变思维,尝试新的解读,设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郑逸农老师运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变色龙》的教学,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在不断地点评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戚成林老师,在进行合理教学流程的同时,注重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精神视野。这些老师的成功尝试意味着他们摆脱了传统小说三要素的禁锢,针对《变色龙》这篇课文本身重新构造新的解析,将师生的互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综合以上调查、比较,《变色龙》这篇外国小说的教学设计一直以来有极大地改观和进步,这是值得在教授其他外国小说时学习和借鉴的。

三、《变色龙》教学设计反思

通常小说的教学围绕着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进行,将课堂设计为: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归纳主题。这似乎成了一种既定模式,任何小说都可以这样教学。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可以扣在所有的小说教学上,这种既定模式在目前来看,还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小说观,即强调讲了什么故事,重点在于小说的叙事性,而实际上我们可以用一种现代小说观来看待,强调小说的叙事视角,即谁在讲故事,怎样讲故事。

正因为受传统小说观的影响,我们通常关注的都是浅层次的故事情节,以及这些情节的发展变化,如《变色龙》中狗咬人事件,及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一事件前后六次态度变化,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即叙事。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小说的故事性,在故事层面上,我们关注构成故事的事件、人物、场景,在关注故事的基础上,便是目前需要重视的——关注小说的叙事层面,主要包含了作者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时间等方面。

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实际上,小说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小说,其特征是不同的。这是在提醒我们,每篇小说的教学内容都会有差异。对于初中阶段的外国小说教学,首先必须要符合小说体式的要求,教学设计要抓住学生应该学什么,然后在深入文本、明确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小说独特的风格、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情节安排、细致缜密的心理描写等。比如《变色龙》这篇课文,有不少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强调俄国沙皇统治的黑暗,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在现在看来,我们的小说教学应尽量减少这类属于政治性的内容,回归到真正的语文课堂。其次,我们要根据作者和文本主旨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学习《变色龙》,教师可以补充:其作者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的作品中便包含了一些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和世态人心的佳作,在大学毕业后发表了一些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了这篇《变色龙》,在这一短篇小说中,契诃夫将其讽刺手法使用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也开始转向对劳动者困苦生活的关注,艺术性也不断提高。最后,还要根据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确定教学内容。在《变色龙》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对生活中人物言行的描写,揭露了反动阶级政策的冷漠,以及沙皇的独断专行。

通过调查教师执教《变色龙》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目前的优点与问题,鉴于此,我们应该在反思中不断改变,慎选教学内容,对每一篇不同的作品做到深入文本,避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出现问题,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詹式钦,廖晏钟.变色龙的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1981,(4).

[2]童星.在小说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兼谈《变色龙》一课教学设计[J].唐都学刊,1989,(4).

[3]郑爱琴.“变色龙”群像比较——《阅读》第五册小说单元教学设计[J].宁夏教育,1992,(2).

[4]孙雷,冯天友.思维:红?黄?蓝?——《变色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研简评[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3,(Z5).

[5]牟世文.变色龙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3). [6]邱服秀.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1).

[7]高超.变色龙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6,(3).

[8]邹仁波.独辟蹊径舒卷自如——我教《变色龙》[J].中学语文教学,2007,(1).

[9]马昭文.谈文言变[J].语文教学通讯,2007,(32).

[10]马旭琴.变色龙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34).

[11]邱服秀.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部分)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教育学术),2009,(1).

[12]余映潮.变体阅读,带来新意——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9,(29).

[13]刘玉梅.变色龙教学设计[J].新课程(小学版),2009,(4).

[14]钟昌馨.变色龙教学设计[J].学语文,2010,(1).

[15]汪娟.紧扣“绝招”有序表达——《变色龙》教学设计[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Z2).

[16]金奕.整体感知,拓展思维——《变色龙》教学思路探讨[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9).

[17]郑逸农.《变色龙》“非指示性”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12,(10).

[18]戚成林.文字意蕴的多维解码——《变色龙》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3,(3).

[19]任富强.融入作家的精神视野[J].中学语文教学,2013,(3).

[20]王小槐.构思别有意趣点拨别有高致[J].中学语文教学,2013,(3).

[21]胥琳.初中语文俄国文学选篇的人文精神与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2]魏本亚,步进.语文课堂教学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张梦雅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猜你喜欢

变色龙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神奇变色龙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变色龙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