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5-02-28殷炳辉

蚕桑茶叶通讯 2015年6期
关键词:石灰粉蚕儿蚕室

殷炳辉

(安徽省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42500)

晚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殷炳辉

(安徽省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42500)

泾县位于皖南山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安徽省传统的栽桑养蚕大县。蚕桑生产收入曾经是该县蚕农家庭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养蚕规模显著萎缩,到2014年全县有桑园面积2 500hm2,养蚕农户有 1.6万户,年饲育蚕种仅3万盒(其中春蚕2万盒;中秋0.1万盒;晚秋0.9万盒),秋蚕的饲养量更少,只有春蚕的一半。当前影响泾县蚕农养晚秋蚕的积极性除受茧价波动影响外,另一重大的因素就是蚕病,尤其是家蚕血液型脓病。每年晚秋蚕血液型脓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年份如2010年曾造成许多农户绝收,引发群众堵路上访的群体事件,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近两年虽没大面积发病,但依然普遍存在,仍有少部分蚕农倒蚕绝收。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食下或创伤的方式进入蚕体而引起的。为弄清泾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笔者对该县的蚕桑重点镇桃花潭、云岭两镇的部分经常性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蚕农进行走访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 晚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

1.1 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1.1.1 饲养环境中大量病原造成垂直传染

泾县一年饲养4~5期蚕,经过春、中秋蚕的饲育,蚕室、蚕具及周边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新鲜的、致病力强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尤其是中秋与晚秋之间间隔短,上期的病原极易垂直传染给下期蚕,并在下期蚕体内大量繁殖而致蚕病暴发。

1.1.2 桑园中发病的昆虫,与家蚕形成交叉感染

桑园治虫不及时或没有治虫,致使桑园中大量害虫存在,它们的病体及排泄物粘附在桑叶上,通过采叶喂蚕进入到蚕体内,威胁蚕的健康。

1.1.3 蚕前消毒不到位,没有有效消灭核型多角体

经走访了解,消毒不到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①大部分是蚕药配制不恰当,如用漂白粉消毒液消毒时,没有按照要求沉淀30min以上取澄清液消毒,而是现配现用。②用过期蚕药消毒。如用陈放了很久的石灰粉对蚕体蚕座消毒,陈石灰粉已失去了氧化性不具备消毒防病的能力,用了跟没用一样。③消毒液喷布不全面彻底,留有死角。受消毒器械的影响,高于地面3m的地方,蚕农就够不到,导致消毒过后,墙体3m以上的地方黄斑、茧丝仍在,没有达到消毒的预期效果。④消毒过的蚕具没能及时把它放到消过毒的蚕室中自然阴干,而是怕被漂白液腐蚀,立即用清水冲洗,放在太阳下晒干。⑤有的蚕农虽消毒工作做得较好,但因没有专用的养蚕室,而是套用家庭住房,蚕室蚕具消毒后不能进行有效的隔离,造成再次污染。总之由于蚕农的消毒处置不当,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没有起到有效的杀灭病原效果。另外,在走访中还了解到,有少数蚕农晚秋蚕前不消毒或只对蚕室进行打扫,他们认为养蚕就是靠运气,“靠天收”,蚕得病是倒霉。

1.2 蚕期饲养处理不当

1.2.1 蚕体蚕座消毒没有做到日常化

蚕期必须坚持每天1~2次蚕体蚕座消毒,即便是大蚕也必须坚持每天至少一次,但因大蚕期劳动强度大,大多数蚕户人手不足,再加上蚕体蚕座消毒所用的药粉非常呛人,所以有些蚕农大打消毒折扣,不仅减少了消毒次数,也减少了一次消毒应有的用药量。

1.2.2 防病消毒不注重药效

实践证明,石灰粉对脓病防治效果较好,坚持使用能有效预防血液型脓病发生,但前提是石灰粉必须新鲜。生产中大多数蚕农愿意用石灰粉对蚕体消毒,但他们对所用的石灰粉是否新鲜却不注重。主要表现在对石灰粉的化制和保存随意化,如买回的新鲜石灰块就在屋角或水缸里露天放着任其自然风化,风化后的石灰粉,短则供用1~2期蚕,长则供用全年蚕,所以看似消毒了,但防病效果差。

1.2.3 没能做到精心饲养小蚕

小蚕期未采用覆盖育,桑叶凋萎快,蚕儿不爱食而不饱;蚕头过密,蚕座整理不好,蚕头稀密不匀,给桑不均匀,蚕儿食桑不匀,发育不齐,弱小蚕多,抵抗力下降。

1.2.4 眠起处理不当,造成蚕体虚弱

主要表现在:①蚕将眠时基本不加眠除网,眠中蚕座厚重。②在大部分蚕眠定后也不加网提青分批淘汰迟眠弱小蚕。③不及时饷食,非等到全部眠蚕起身后才饷食,因而起身早的蚕不能及时饷食,健蚕因饥饿而体弱易感病。

1.2.5 病死蚕处理随意,污染环境

大多数蚕农没有设置消毒钵集中处理病死蚕,少量病死蚕乱丢或喂养家禽,发病严重的户把病蚕连同蚕沙一同倒入房前屋后的沟渠中,污染大片环境。

1.3 气温波动大

泾县晚秋蚕一般在9月5日左右收蚁,30日左右上蔟,这段时间气温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夜间温度在蚕的适温以下,在此温度下,蚕儿食桑缓慢,行动迟缓,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易感病。表1为2012~2014年9月21日~10月3日气温记录表。

1.4 蚕房条件差

泾县蚕农的养蚕室大多是利用老旧住房,门窗少而小,通风透气性差,加上平瓦房的保温隔热效果低,白天受烈日照晒室内气温急剧回升而超过蚕儿生理适温,晚上随外温下降室内温度也急剧下降而低于蚕儿生理适温,蚕受日中高温和早晚低温的冲击,极易发生血液型脓病。

1.5 过早催熟上蔟,蚕因饥饿而易发病

泾县目前蚕上蔟的方式是地辅自动上蔟,即发现蚕老熟后把蔟具直接放在蚕座上让老熟蚕自动爬上蔟具营茧。

有的蚕农在发现极少熟蚕,大部分蚕体色未变的情况下就添食蜕皮激素,然后架上蚕蔟,2~3天后才见熟蚕爬上蔟具营茧。由于止桑过早,蚕食桑不足,蚕因饥饿而体弱,在低温多湿的环境条件刺激下,极易发生蚕的“上山瘟”。

表1 2012~2014年泾县晚秋蚕期的气温 单位:℃

2 防治对策

2.1 严格彻底消毒

2.1.1 做好蚕前消毒

养蚕前10天左右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清洗消毒。首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澄清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第一次消毒,俗称“毛消”,毛消后次日把能搬动的蚕具搬出蚕室,将蚕室清洗干净,待室内水分干燥后再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第二次全面喷雾消毒;蚕具清洗干净凉干后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渍15min,大型的不能浸的需正反两面喷漂白粉澄清液到湿润淌水为止,然后把它们空架在消毒过的蚕室中,关闭蚕室门窗,自然凉干,待到养蚕时才开启。没有专用蚕室的,消毒过后的蚕室蚕具也要进行隔离,防止再被污染。

2.1.2 坚持蚕期蚕体蚕座消毒

蚕体蚕座常用消毒药品有防病一号、蚕座净、石灰粉。每龄饷食前必须选择其中一种使用,方法是用细筛或纱袋均匀地在蚕座上薄撒一层,过15min给桑,龄中再坚持每天撒药一次,为防用药单一效果差,生产上可将防病一号、蚕座净、石灰粉3种药轮换着用,但不可混着用,尤其不可将石灰粉与防病一号或蚕座净混合着用。新鲜石灰粉对脓病防治效果较好,发现脓病蚕时,每天早晚各撒新鲜石灰粉1次,新鲜石灰粉的配置与保存方法:配制时用水化而不要用风化(5kg生石灰用2.0~2.5kg水化),化后筛好,用塑料袋密封保存。

2.1.3 及时蚕后消毒

蚕后消毒是及时消灭病原,防止扩散最有效的办法。采茧结束后,对含有大量病原的病蚕尸体及烂茧,及时收集并用石灰搅拌后深埋远离桑园和水源的土中。蚕沙要集中成堆发酵后再施到田中,最好不要施入桑园中。蚕室、蚕具、蔟具先消再洗再消,周边环境也要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澄清液消毒。

2.1.4 做好饲养过程中病死蚕的处理

当蚕发病后应及时拣除患病个体,坚决淘汰,病死蚕一定要置于消毒钵中集中处理,不能随手丢弃,防止病原再扩散。

2.1.5 加强桑园害虫管理

结合用叶时期适时采用药物防治害虫,降低大田虫口密度,减少野外昆虫与家蚕交叉传染机率。

2.2 合理饲育,良桑饱食,增强蚕儿体质

2.2.1 严格做到小蚕防干纸育

1~2龄蚕全防干,3龄蚕半防干。及时扩座匀座,选用适熟叶喂蚕,做到良桑饱食,蚕儿健康成长。

2.2.2 做好眠起处理

适时加眠网,及时加提青网,杜绝发育慢的弱小蚕与健康蚕一起混养,按发育进度分批饲养。适时饷食,防止饥饿蚕发生。

2.2.3 做到适熟蚕上蔟

大蚕的食桑量大,工作量大,蚕农必须克服疲劳,坚持到有5%以上蚕老熟时才可添食蜕皮激素。蔟中要开放门窗,通风换气,以利蚕儿上蔟营茧。

2.3 调整养蚕布局

两秋并一秋,不养中秋蚕。从最近几年的秋蚕饲养量来看,泾县的中秋蚕饲养量都不大,只有晚秋蚕的10%,取消中秋蚕的饲养,对全年的饲养量影响不大。不养中秋蚕,一方面可减少中秋蚕饲育给环境造成病原的危害,同时可以将晚秋蚕提前10~15天进行,避开晚秋蚕后期昼夜温差大等不利气候,降低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概率,从而提高晚秋茧的产量,增加蚕农收入。

猜你喜欢

石灰粉蚕儿蚕室
汉钢烧结生石灰粉质量管控实践
难题
难题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沼气养蚕的技术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可爱的蚕儿
火力发电厂脱硫系统检修维护细节问题研究
醮石灰粉储藏甘薯好
向学生赔“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