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道美景叫过年

2015-02-27詹继放

新城乡 2015年2期
关键词:团年饭墨鱼喜儿

詹继放

又快过年了。

“年”到底是什么,各有各的理解,很难统一。笔者更赞同这种说法:年是一道景,一道我们民族特有的美景。

中国人太看重过年。已经过了上千年,仍没腻。悠悠万事,过年为大。扯皮也好,纠纷也罢,一句“过完年再说”;你仍纠缠,就“太不讲道理了”:你不过,我们还要过嘛!即便衙门,遇到过年也会“封印”。而且,那个“长假”远比现在“豪华”。

年有各种过法,核心是要“过”。就连苦大仇深的喜儿,也会欢呼雀跃:“爹爹称回二斤面,欢欢喜喜过个年。”即便在“什么都不认”的文革时期,也不敢说年不过了,顶多在“官报”上喊几声“过革命化的春节”。没人听,也就算了。

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早进了骨髓。早几年洋风肆虐,很多传统或不堪一击、或摇摇晃晃,“年”却挺住了。圣诞老人一度来势汹汹,想和“土里巴叽”的年PK一盘。结果,底蕴深厚的年手都懒得还,圣诞老人就道了声“sorry”,躲进了酒吧。

国家的地位高了,人民的地位才高。某些重要的民族习俗,也更容易得到他人尊重。过年是所有华人的节日,可以往遇到过年,国外的唐人街等华人区闹翻了天,人家却不知道在干啥,甚至有报警的,这算是一种尴尬。真该感谢改革开放。随着我们日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过年定为华人的“法定假日”。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纷纷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华人拜年。会作秀的,还会对着镜头拱拱手,用生硬的汉语道一声“拜年啦”、“恭喜发财”……

“弱国无外交”,警句;“衣食足,礼仪兴”,名言。已经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国人,对过年的企盼也再不是大吃一顿,做一身新衣服,而是更重“忙活”,且多为精神层面的。

有句话叫“以人为本”。中国人过年,最讲的就是这个。每年春运,被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数亿人“费钱费力费马达”,不停地“交换场地”。说白了,就是赶回家吃一顿“团年饭”。曾有专家建议“异地过年”,还苦口婆心地列举了好处若干,却没人认账,还招来不少骂:不回家吃顿团年饭,还叫中国人?

团年饭是过年的标志。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吃没吃。哪家连团年饭都没吃,是很丢人的,除非这个家崩溃在即。如果是个家族,年在哪过、团年饭哪天吃,家族“主要负责同志”至少要开一次电话会议。而且,和我们常见的那些可开可不开、开了也白开的会不同,那个会极务实,达成的共识也会得到坚决贯彻。比如墨鱼由三妹买,如果团年那天没买来,那不管什么原因,这个错就犯大了。“改了就是好同志”之类的废话少来,三妹也恨不能变成一条墨鱼。吃团年饭时,一个都不能少。婴儿要抱在怀里,刚去世的要摆副碗筷,卧床不起的,也会硬撑着出来碰个杯,满脸喜气地把压岁钱给了。谁敢借机生事,诸如摔碗扔筷之类,千夫所指,代价也大得让你承受不起……

这即是所谓“过年文化”。曾有人说,如果我们做事都像过年那样认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像过年期间那般以和为贵,也就不用再强调“执行力”了。

我们常标榜“有悠久灿烂的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已经不多,过年算一个。藉此机会,笔者及新城乡杂志给各位读者拜年了!

猜你喜欢

团年饭墨鱼喜儿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圆满举行“喜迎2022”团年饭
红红的中国年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墨鱼汤羊肉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墨鱼到底是不是鱼?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艺术形象分析
除夕夜他们这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