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评价研究

2015-02-27罗明春

时代农机 2015年1期
关键词: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形容词

王 帅,罗明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评价研究

王 帅,罗明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在系统了解现阶段森林公园景观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运用SD法对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需要选择有代表的图像作为景观样本,运用SD法对这些景观样本的量化数据进行分析,文章结合因子分析法得出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视觉效果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景观评价;SD法;因子分析法

随着人们对森林旅游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我们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建设也随之进行的如火如荼。在森林公园快速发展的同时,森林公园的视觉景观特征就成为了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张“名片”。视觉景观的吸引程度,极大的影响着游客对森林公园的满意度。实现对森林公园视觉景观的评价,一方面明确了森林公园视觉景观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也为如何更好的吸引游客,提供一个有力的改进措施和方向,同时也是森林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地概况

(1)地理区位。中国河南焦作云台山地质公园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在行政划分上位于我国河南省焦作市,所涉辖区包括沁阳市、修武县、博爱县等二县一市,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鲜明地貌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从地理坐标上来看,云台山地质公园是在东经112° 44′40″与113°26′45″之间,北纬35°11′25″与35°29′40″之间,其总面积达到556平方千米,地质公园内核心景区面积达到323平方千米。太行山区丰富的水土资源造就了云台山地质公园,公园内十大景区照相辉映,不仅拥有峡谷类地质地貌,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样让全国乃是世界的游客为之惊叹,兼具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云台山地质公园山峰险峻,山顶云雾缭绕,让人如置仙境而流连忘返。

(2)生物资源。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受暖温带季风气候控制,内部河流密集,水量充沛,山区植被茂盛,这些使森林公园中的物种资源丰富,物种种群呈现出多样化。数据显示,云台国家森林公园中,植被种类有1492种,分属195个科,其中裸子植物4科、12种;苔鲜植物33科、73种;蔗类植物20科、80种722;子植物138科、1327种。云台山区盛产药材,四大怀药—菊花、牛膝、地黄、山药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同时,在云台地区生活的动物种类高达190多种,并且分数不同科、不同纲,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等物种多样,是我国物种标本采集基地。

2 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SD法评价与因子分析

2.1 运用SD法对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进行客观评价

所谓SD法,从范围上来讲它是从属于心理物理学派,它的全称为语义解析法,英文为Semantic Differential是1957年由C.E.奥斯顾德[1](Charles Egerton Osgood)所创。其实SD法就是通过运用言语并且以此为标准对调查者的心理进行测定,最后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数据,这个数据就是定量化的数据。这样的研究方法起初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只是在二十世纪后期就慢慢淡化了,但是在景观、建筑等领域却被广泛应用。SD法在这些研究中通常以环境相关的内容和主体感受相结合在这样的研究方法中。

图1 样本综合评价曲线图

表1 SD样本综合评分表

笔者在前期完成了现场观察报告分析,按森林、草地景观的资源分类和他们所具备的不同的景观元素的类型最终在之前的四的大景区的景观中进行选择最具代表性的20处场景进行拍摄照相,进行分析后又制作成了同比例大小的照片作为SD法作为评价研究的样本的选点的评价。

(1)形容词对和评价尺度的确定。最开始要完成的任务是要利用SD法去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形容词对,特别是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形容词对。但是,如果利用这些形容词对较容易地去判断出被调查对象场所的感受,请务必要将进行筛选,其筛选原则为:①不易形成或完全相反的形容词对;②一个中心点两侧不易对称的形容词对;③不经常使用的形容词对。

要采用SD法调查的首要条件便是对将要用于心理评价分析的形容词选定,但是目前尚未具备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具体要使用多少形容词对进行来进行测定和分析,笔者本次采用SD法进行调查,选择了16对正、反义词对(表1),适合与描述云台山四大景区景观的形容词,提供给被调查者随机排列组合进行主观印象的描述和分析。

表1 SD因子以及相应形容词对

评定方法我们一般分为5—7段。但是为了避免评价尺度的设置过于粗糙以至于导致评价精度的下降,又同时为了让被试验者更容易理解和辨别,本次SD法问卷使用的为5级制评价尺度,以0为中心轴对称设置,即分值定为-2,-1,0,1,2。

(2)被测对象的选定。SD法调查的对象一般是20-50人,但是人物类型要尽可能全面,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只对一类人进行调查,不过这种现象较少。此次调查研究是景观环境,研究目的不是侧重于因行业或性别的差异而导致的差异间的比较,因此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级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的学生以及2012级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的硕士研究生作为本研究的被调查对象。

(3)SD法数据统计。笔者对形容词对、评价尺度的选定以及确定具体的调查形式等一系列任务之后,最终完成了对SD法调查问卷的制作设计。本次研究总计发放了21份问卷,实际回收了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了100%。

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使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这样就能够很快计算出每个样本的各项景观特征分值、各个公园的景观样本以及所有样本的均值,一目了然。通过均值绘出类20个样本的景观特征的SD样本综合评分表(表2)和评价曲线图(图1)。

其中:综合平均值=各项因子平均值÷样本个数

表3 样本景观特征比较表

(4)SD法评价结果分析。通过选取云台山20处视觉景观特征作为调查样本,结合SD法景观评价,对云台山20处调查样本产生了评价项的最值(表3),主要以得分值显示,分别是是样本16和样本18。两个样本分别各获得4次分值最高。其中样本16在吸引力、美感、协调度和自然性方面获得最高的分值;样本18在空间感、愉悦感、新奇度和光亮感方面获得最好的分数。这两个样本都是来自于泉瀑峡景区的视觉景观特征,说明了游客更注重山水结合的视觉景观特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生气带来更大的愉悦感,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了景区的美。而本次SD法景观评价中各评价项获得分值最低的是样本4。样本4在16项的综合评价值中,有6项都是得了最低分,其中包括空间感、清洁度、美感、协调度、愉悦感和光亮感这6个评价项。样本4是来自于茱萸峰景区山顶远眺时朦胧的景色,由于山顶雾气的原因,遮挡了视觉的视线,使得清洁度和光亮感都明显受到影响,同时也就间接影响到了该样本的美感和愉悦感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样本4在各项评价体系中参考评价指标显示综合里最低。

通过SD法对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视觉景观特征进行评价可以分析得出:云台上景区视觉景观特征在吸引力、清洁度、幽静度、美感、自然性和愉悦感这几方面具有较好的评价;而负面评价相对较多的是植被多样性、色彩丰富度和新奇度这几方面。植被作为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色彩丰富度和品种的多样性对整个景区观赏度的提升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同时水体景色能够使景观整体更加具有灵性,大面积流动的水体更可以显著的提升景区的视觉景观质量。同时通过SD法研究得知:景区内游客感受到的美感和景区带来的愉悦感不一定都是成正比,都是以自身的感受为前提条件的,所以任何一个视觉景观的评价模式都是在综合各个评价项中分析得出来的。

2.2 因子分析

谈及分析因子,必然要思考如何分析因子,这里主要以“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借用各变量的因子,分析各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形成概括性的理论。使研究的人更容易理解、运用和掌握。

(1)确定因子数。笔者通过SD法进行研究调查,主要是对云台山景区景观进行分析判断,其过程产生的量化数据是因子分析的基础。可以借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结合SD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量与分析,以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与评价因素的叠合,能够完成对样本属性的阶段性分析。

首先,将SD法处理后的分析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相关矩阵,根据相关系数进行KMO因子检验。(表4)

表4 KOM和Bartlett检验

通过表2.3可以看出,此时的KMO值为0.762,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表示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的研究,首要前提是SD法统计资料的软件输入,主要是输入SPSS软件,之后生成方差分析表(表5)。从表中可以分析出,通过读表可以看出,云台山景区景观特征主要是以16个评价因子为分析基础,云台山景区景观特征中73.2%的内部关系是借用16个分析因子中有4个因子进行解释的,简而言之,这4个因子之间的不同就是云台山景区景观特征中的大部分差异。其中,可以就用因子1分析解释云台山景区景观特征26.771%的景观关系,因子2可以解释评价景区景观特征22.778%的景观关系,借用因子3可以分析解释景区景观14.020%的景观关系,同理,因子4对应分析解释景区景观特征9.673%的景观关系。这就说明,这个因子可以代表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评价特点的研究。

(2)因子轴的命名。在明确了因子数以后,通过正交旋转,得到因子负荷量表(表6)。在该表中,因子负荷量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的,因子轴的尺度构成系数在该表的阴影部分可以得到。

表6 因子负荷量表

由上述调查得出,共有4个因子项从此次因子分析中得出,我们根据其代表的特点分别称之为氛围因子、感官因子、环境因子和整体因子,进而将此4项评价指标作为对云台山

景区视觉景观特征评价的依据。

(3)因子分析法评价结果分析。云台山景区景观特征的氛围因子是由以下7个指标相互作用而体现的,即层次感、美感、协调度、光亮感、愉悦感、清洁度以及吸引力;感官因子由被覆盖、植被类型、生命力、空间感和色彩度的共同表现来实现的;环境因子是由自然性、幽静度和新奇度的共同表现来实现的;整体因子是由形体感来体现的。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视觉景观特征进行评价,笔者得出了以下分析:氛围因子在整个云台山景观的视觉评价中是最有影响力的,它是景观评价指标的重中之重;然后是感官因子和环境因子,它们也占较重要的地位;排在最后的则是整体因子,不过它也有一定的影响。深入分析可以得出:氛围因子的7个评价指标里面,尤以层次感最为突出;感官因子的5个评价指标里面最为重要的则是植被覆盖度;环境因子的3个评价指标里面自然性占到第一位;最后是整体因子里的形体感评价项目。

3 结语

在以上所调查发现的各个评价项目中,那些具有最重要的评价因子所产生的对于整个景区的评价影响都不是起着孤立的作用的,它们中任何一项评价因子都是和其他所有因子的共同影响下才最终决定了所得的评价结果。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景区想通过倾力打造景区内的个别景观因子,例如植被的覆盖度或是新奇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营造,其结果是难以得到参观者的认同的。

表5 方差分析表

[1]Osgood CE,Suci GJ,Tannenbaum PH.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M].Chicago∶linois UnivPress,1957.

[2]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6——SD法[J].中国园林,2004,(10)∶54-58.

[3]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5—因子分析法[J].中国园林,2004,(9)∶74-78.

A Study and Evaluation on Lanscape of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 of Yuntai mountain

WANG Shuai,LUO Ming-chun
(Department of Tour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y stastus of the landscape evaluation offorest parks, this paper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landscape of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 of Yuntai Mountain with SD method.Select the representative picture as the sample where is necessary,analyze the quantized data of these landscape samples with SD method.,Combined with factor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hich affact visual effect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 of Yuntai Mountain and made some analyses..

landscape evaluation;SD method;factor analysis

Q948

A

2095-980X(2015)01-0117-05

2014-11-15

王帅(1990-),男,河南鹤壁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

猜你喜欢

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形容词
登云台山
认识形容词
河南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基于文本挖掘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定位及其市场开发策略
论岘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历史由来和文化特色
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演变过程探析
形容词
地质素描
——江苏云台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