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演变过程探析

2016-03-09王雪逸杨懿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云台山旅游区演变

王雪逸++杨懿

摘 要:旅游业可以带来乡村聚落土地性质的转变、生态环境的变化、人口职业变化,云台山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处于旅游发展成熟地区。本文从其旅游区内聚落演变入手,分析了区内旅游业发展历程、乡村聚落演变过程,并讨论了乡村聚落旅游化开发的意义,以期为该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云台山;旅游区;乡村聚落;演变

一、云台山旅游业发展背景解析

(一)云台山旅游业发展历程

云台山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首批地质公园;2006年,云台山入选中国国家自然遗产项目;近两年云台山正加快脚步申请世界自然遗产。随着旅游的开展,区内的乡村土地结构、人员从业结构不断重组以适应旅游区规模扩大以及旅游者人数的急速增加。1985年自景区开发至今,区内村庄格局变化较大,土地性质变更较大、居民从业性质变更明显,时空脉络有一定演变规律。2012年7月,云台山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获批,规划提出云台山发展要立足于村镇与修武县融合,阐明了区内用地空间、公共服务、产业建设与环境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建设,促进旅游集聚区内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指明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未来演变方向。

(二)云台山“智慧化”旅游景区建设

2014年,由农业部设立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由22个研究及科研机构参与,从此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智力支持保证。云台山于2012年11月入选国家旅游区首批“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2013年该旅游区已经建设成河南省首家5A级智慧旅游景区,景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景区的数字管理规范在2014年已从“景规”上升到“国标”,美丽乡村项目落实完善。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会带来旅游区内土地空间置换所引起的其聚落景观变迁和村庄结构演变,聚落景观进行智慧化、人性化开发,可以促进当地人、地、景观以及文化的和谐共处。

(三)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概况

云台山风景区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 5A 级景区、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是典型城郊休闲驱动发展起来的旅游村落,景区内共有 7 个行政村, 28 个自然村,699户,2000余人。主要包括岸上乡的岸上、古洞窑、子房沟、西沟、横河、片马、一斗水等村落,人口少、耕地少,结构简单、便于调控,这为居民与旅游之间实现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村落在云台山风景区建设和山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 而如今正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古迹、人文活动等成为景区新阶段发展的基础,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时间线索和空间脉络,其村庄演进格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演变过程分析

(一)村落演变过程

云台山自身的村落资源相当丰富、建筑独具特色,并保存了原始的农耕文化,自然村总数达到28个,其中岸上村、古窑洞人口数目最多,西沟次之。区内耕地面积极少,山体景观面积居多,旅游业开展以后,旅游区内自然村落如岸上村、古窑洞等村落的居民对其宅基地进行重新改造,以保证其住房可以接待日常游客。景区内村镇旅游资源并未与景区开发同步,因其地理位置不同,各个村镇发展旅游业先后次序不一。原有建筑、民俗尚未得到系统利用,村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从1990年原有255.3/hm2下降至214.7/hm2,25年期间下降了40.6/hm2,28个村落村民宅基地改造已经完工,其建筑风格迥异,与整体规划风格尚有差距。

(二)居民演变过程

云台山景区内共有村民2000余人,其5个自然村落已被改造成5个独立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当地居民受旅游业开发影响颇大,1988年至1999年间,该地旅游业尚处于起步期,当地村民大多外出务工;2000年至2007年,随着黄金周的改革,进入云台山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进入旅游地生命的快速发展期,村民纷纷回村从事旅游业工作;2007年之后,云台山景区发展成熟,村民以旅游业为生,如同岸上村村民从旅游业发展前的年收入不足300元/人,发展到现在年收入超过60000元/人。当地村民普遍认为,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个体旅游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但是旅游经营过程中,也会产生当地村民、外来旅游者、外来旅游经营者的系列矛盾,本地居民农耕式生活习俗得到彻底改变,旅游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三)文化演变过程

云台山建筑文化、村落历史文化独具特色,如贾家大院、李家大院等建筑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之后进行了系列翻修以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求。地方戏曲以及名人文化旅游资源,景区在旅游业开展之后也进行了深度挖掘,使原本遗失的民风民俗资源得到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舞台化效应良好。

三、云台山乡村聚落演变意义

(一)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传统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是当地居民社会活动与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区域历史发展的缩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村落面貌受到极大影响,自然环境与空间形态受到了破坏,面对大量旅游功能的需要,村落在空间形态发展偏离了当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发展的形式,丧失了空间发展的延续性,在旅游影响下各地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趋于相似。云台山于上世纪80年代规划设计,区内村落功能演变在保证旅游需要的同时,其聚落开发保护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区内村镇旅游资源巧妙整合,目前山水旅游资源与村镇旅游资源和谐发展。

(二)乡村聚落演变推动旅游区空间生产力提升

旅游地空间生产表现为以旅游为主要开发形式,目标是实现旅游地空间经济价值。旅游区起始经济空间生产表现为观光空间的产生和开发,“视觉消费”普遍存在于各个旅游区,云台山也不例外,即云台山的聚落空间在旅游和休闲中被外来游客“消费”。云台山旅游聚落空间的生活空间同样在旅游过程中被“空间置换”,其中包括新老居住主体的变更、原有文化的增添或内容被外来文化“搬进搬出”。旅游的介入使云台山原有建筑风格更加本土化,明清时期的民居文化进一步得到完善以吸引旅游者体验本真文化。在景区30余年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旅游生产力还是景观建设、当地居民服务生产力都有明显提升,在河南省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四、云台山乡村聚落演变优化思路

(一)村落统一风格、适度开发,确保景区可持续发展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是旅游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尊重当地文化与风俗,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发与设计高品质旅游产品。旅游区乡村村落应做好前期统一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村镇依势进行细节设计,不破坏村落的固有耕地面积,防止因旅游开发而造成二次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

(二)丰富产品内涵,开发小镇旅游产品

目前,云台山的山水旅游品牌已经构建,但一个旅游综合体的形成应有各方面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设施作为依托。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在旅游区内乡村聚落的开发中进行表达,如乡村聚落中的主题商业街区、“竹林七贤”文化旅游会所等。乡村聚落可以“活”地展现云台山的文化厚重感,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亲民、互动化表达,从而提升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三)建立有效的乡村聚落利益合作机制

由于村落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旅游区内乡村聚落分工不同。云台山景区与村落、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建立利益合作机制,有利于在其在旅游合作中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减少景区内各村落中的冲突以及利益分配过大悬殊。在村落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建立一种互信、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云台山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张运兴.河南云台山村落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2):919-920.

[2]刘荣.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以焦作云台山为例[J].地域开发与研究,2011,30(6):111-115.

[3]王晓辉. 旅游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云台山为例[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1,16(6):99-102.

猜你喜欢

云台山旅游区演变
登云台山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建设开封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路径选择
地质素描
——江苏云台山地貌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