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解中班幼儿消极性冲突现象的有效策略

2015-02-27田朵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冲突现象学会

田朵

(镇江市丹徒区驸马山庄幼儿园 江苏镇江 212003)

缓解中班幼儿消极性冲突现象的有效策略

田朵

(镇江市丹徒区驸马山庄幼儿园 江苏镇江 212003)

冲突现象是幼儿园生活中幼儿同伴间常见的、基本的社会现象。已有研究中对于同伴冲突定义的界定、对于冲突行为三种类型已有明确界定,但是对于消极性冲突行为现象的具体分析没有深入研究,本文笔者通过观察法、文献法对幼儿同伴间"消极性冲突"现象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为解决幼儿的消极性冲突性行为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幼儿消极性 冲突现象 策略

消极性冲突指幼儿以破坏和中止他人活动为目的,并可能对他人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冲突,多表现为行为冲突。幼儿时期毕竟是问题行为初期阶段,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并且积极采取行动是可以缓解幼儿的消极性冲突现象的。为什么中班孩子会出现消极性冲突现象呢?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于是我通过2个月的观察与搜索文献方法,对此现象进行研究。

一、影响因素

(一)不满情绪,恶意制造冲突

现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中班幼儿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不愿意分享物品,有些孩子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在面对不满现状时,表现出暴力行为,出现一些争夺空间、争抢座位和活动场地的行为,出现恶意抢夺,破坏他人物品的现象。

(二)帮助好朋友、打抱不平或受人指使

中班幼儿有自己的特定的交际圈,喜欢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戏,常常说:“XX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愿意跟他分享玩具!”与此同时,孩子的朋友义气也悄然而生,当看到自己的好朋友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们会以朋友的身份挺身而出。而中班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受人指使或者鲁莽行动,女生一般都用语言还击对手,维护自己的好朋友;男生会出现暴力还击,例如争抢、殴打行为,表现出“同伴义气”。

(三)攻击弱者,表达对成人批评的不接受,不服气

有些幼儿在家娇生惯养,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在幼儿园就会出现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恶作剧、故意伸脚绊人、小便解到别人身上、拽女孩的辫子等行为。当教师或者父母提出批评意见时,他们会产生极度不满,引发报复还击行为,面对成人的处理结果和现实处境,他们会将对成人的处理不满之情发泄在弱者身上,故意推倒、打骂、踢人,以显示对成人和同伴批评不接受,不服气等。

二、缓解消极性行为的有效策略

根据对消极性冲突现象原因的分析,我们尝试从一些客观因素着手来缓解幼儿的问题行为,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对于冲突发起者

冲突发起者是这个行为矫正中最重要的对象,而他们的心理往往是情绪上容易激动,自控能力非常弱,再加上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群体地位的不足和处理方式的不当,是这类孩子的通病,幼儿的行为主要还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所以改变家长的态度是刻不容缓,从家长方面来阐述教育策略进行行为矫正是切实可行的。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研究和事实说明,学会内在控制的儿童有可能不使冲动情感动作化。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要在意志行为过程或行动后,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认识到欺负的不良后果,学会控制自我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掌握控制自我的方法。另外,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乃至逐渐转移问题行为。进行移情感受。可以让幼儿参加“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做事,饲养小动物等,培养一颗爱心,有效地抑制侵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长树立正确教育态度

首先,家长实行以“说教为主,严惩为辅”的教育方针。家长应该明辨是非,不要溺爱孩子。满足幼儿提出的合理要求,拒绝其不合理的要求。

其次,有欺负行为的孩子家长要有点“吃亏是福”的思想,家长总是以一种抗拒和保护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就会在失去保护的环境中突然觉得无法适从,交往技能也不能得到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树立“小时候吃小亏,长大不吃大亏”的思想。

3.提高认知水平

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缺乏考虑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倡的“移情法”,可以通过引导幼儿交换角色,感受被欺负的滋味,会减少他的问题行为[1]另外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学习法”提高认知能力,[2]学习与人交往沟通的方法,逐渐屏弃用暴力欺负的方式来解决,学会协商,共享,谦让的好品德,当然老师和家长要教育观一致,这样幼儿就学会自己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了。父母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使用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多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能够学会处理问题和思考自己的行为恰当与否。

(二)对受欺负者的教育

受欺负者往往缺乏自信,本身也比较胆小怯弱,是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支持的,他们甚至不会主动告诉父母自己受欺负,被卷入被欺负的旋涡不能自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及时进行心理疏通,增强自我认同

经常受欺负的幼儿自我认同感较低,幼儿往往对自己不自信,家长们要分析一下被欺负的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孩子的责任,如果不是,那父母要肯定的告诉孩子:受欺负不是你的错。并且给孩子自信心,鼓励孩子勇敢地向老师和家长反映情况,对于“恶势力”不畏惧,不退缩。

2.建立良好的幼儿班集体

受欺负幼儿往往在集体中处于容易被忽视的地位,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的班级集体。所以幼儿教师初建班集体时,应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的原则,如果对幼儿的活动及活动结果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采取讥刺,挖苦的口气或不合适的惩罚,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心灵[4]。

3.增加社会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往往解决问题采取回避,退却的态度,缺乏主见,我们同样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沟通。这些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比如讲到一些道德故事,让孩子们联想身边的故事,知道欺负别人会令人讨厌,受欺负的孩子是难过的,并且在日常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中多培养亲社会行为,引导幼儿学会协商解决问题。

[1]武建芬.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1032105.

[2]Bjorkqvist K,Ekman K,Lagerspetz K.Bullies and victims:their ego picture,ideal ego picture and normative ego pictur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2,23:307-313

[3]张文新,谷传华等.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215-220

[4]Mynard H,Joseph S.Bully/victim proble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ysenck'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8 to 13 year-old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67:51-54

猜你喜欢

冲突现象学会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学会分享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学会分享
奇异现象传真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