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关门节的教育意蕴
——以西双版纳城子村傣族关门节为例

2015-02-27侯妍竹陈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城子佛寺傣族

侯妍竹 陈柳

(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 2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

傣族关门节的教育意蕴
——以西双版纳城子村傣族关门节为例

侯妍竹 陈柳

(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 2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西双版纳城子村傣族关门节的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傣族关门节的教育功能及方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关门节得以保留的宝贵经验。

傣族 关门节 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表达观念、情绪的一种方式。它具有突出的仪式性和知识性。民族的成员可以在节日活动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观念,在节日活动中,受到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的教育。节日活动属于广义的教育。民族节日是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门节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关门节已经成为傣族的民族节日,是傣族整体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傣族民族精神与性格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内涵丰富,传统底蕴深厚,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西双版纳城子村关门节的活动

历史上,城子村曾是土司居住之地,勐腊县的城子村是勐仑坝召勐土司居住的地方。城子村的佛寺是勐仑坝子的中心佛寺,下辖曼勒、曼纳堵、曼边、曼打鸠、曼安、曼仑、曼俄、井岗、曼傣、勐远、曼梭醒、曼炸、曼腊伞13个村寨的基层佛寺,一直保持至今。[2]经调查了解,城子村的傣族人每年都过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称“豪洼萨”,意为进入传授佛法的时期。关门节从傣历九月十五日(公历七月中旬)开始,直到傣历十二月中旬结束,持续三个月,关门节结束便是开门节。关门节是源自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三个月的关门节被视为信众的安居戒斋期。伴随关门节而来的是傣族的农忙期,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僧侣不得随便外出;进庙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等。直到三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2014年,笔者在城子村对关门节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本文对城子村关门节活动的介绍以城子村2014年的关门节为主。关门节前,城子村的一组、二组、三组和四组的组长聚集于村委会,一起讨论当年关门节的流程和各小组村民的任务安排。等会议完毕后,村民小组组长告知各户所承担的任务。在关门节的三个月中,村民要轮流给城子总佛寺的佛爷送食物,每七天要去佛寺进行赕佛和滴水,有时村民还要在佛寺听佛爷讲解经文并住宿。赕佛时要用到蜡条、高升、布匹等材料,这些都需要一个村去完成,当然也少不了村民之间的分工。关门节期间,各家各户都团结在一起,大家互帮互助,整个村子的气氛非常和谐,这无疑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关门节期间僧侣在佛寺净居修学,接受供养,被严格禁止外出巡游。经过田野调查发现,相对于传统关门节对于僧侣的规定,城子村的僧侣管理较为松散。小和尚在关门节期间可以出佛寺,只要小和尚不出村子即可。甚至,如果小和尚的户籍在城子村,其得到佛爷的允许后可以回家,只要在傍晚7点之前回到寺庙便可。普通村民在关门节期间,除佛教相关活动外,平时的其它活动都不能进行,不出远门,不建新房,不举行婚礼,集中精力投入劳动和参加佛教仪式。关门节期间,若村民违反关门节的规矩,村里管理寨子的老人“希索罗旺”,可以对其进行罚款,按程度高低,罚款50至500元不等。城子村的傣族人在关门节期间常去佛寺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传法。佛寺每隔7天要举行一次赕佛、滴水活动,也叫斋戒日。整个关门节,共有12个斋戒日。仪式由波张主持,佛爷、和尚诵经。村民参与的主要内容包括给住在佛寺里受戒的居士们送食物;到佛寺里听经祈福;向去世亲人的亡灵滴水、祭献物品和食物等。在关门节的第七天,要在家中举行“苏玛”仪式以表对长辈的尊重。

傣族的关门节,是一次傣族文化的大融合。傣族的赕佛、“苏玛”、赕沙、滴水、放高升、织锦、制作蜡条等活动都会出现,这些活动都是傣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教育意蕴。

二、关门节的教育功能

(一)民族文化教育

关门节期间,傣族人去佛寺赕佛,佛寺中佛爷与和尚诵念的经文会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傣族人在赕佛的过程中也就在不自觉地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教育。长者在家中会和晚辈说起有关于关门节的传说故事,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耳濡目染傣族传统文化。关门节的时间长达三个月,在节日期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人们在生活中获得教育。因此关门节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促进社会凝聚和个人社会化。人们在节日中接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陶冶,使得傣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二)伦理教育

城子村的傣族人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已经成为城子村村民的主要精神支柱。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理论上,仍然是“四谛”、“轮回”、“十善”。但为了宣传和实现上述教义所阐明了的主张,南传上座部佛教根据傣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将“灭谛”中的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的途径,概括为“赕,即要“行善、布施、修来世”。[3]宗教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佛教的教义已经深深植根于村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城子村的村民非常注重为人处世,尊敬老人,待人友善。关门节也是宗教节日,佛寺中佛爷与和尚诵念的经文会涉及到道德教育,傣族人去佛寺赕佛的过程中,在不自觉地接受佛教中的道德教育。在节日中,伦理道德教育是通过每一个生活小细节表现出来的,并随时对节日中的每个人进行教育。人们在三个月的关门节中会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思想上会自觉地认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即教育,这样的教育自然且深入人心。

(三)艺术教育

关门节中有大量艺术教育内容。艺术教育主要体现在织锦、和引导孩子欣赏民族服饰。在关门节期间,村里懂织锦技艺的老人会在家中织锦并把织好的锦送给寺庙的佛爷。老人在织锦的过程中,都让家中的女孩在一旁观看,并教其织锦。斋戒日村民去佛寺赕佛都要穿上傣服,关门节的最后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傣服去佛寺赕佛。此般穿傣服的氛围中,有利于引导孩子欣赏傣族的服饰,帮助傣族民众逐渐形成属于本民族的审美观。

(四)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放高升活动中,在关门节期间,村民会放高升。傣族放高升活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是一项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体育娱乐比赛活动。这项运动主要是比赛制作高升技术和放射高升技术。[4]在制作高升和放射高升的过程中,人们的大脑和身体都得到锻炼。

(五)情感教育

关门节期间,家人时常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每隔七天的佛寺赕佛活动,是全体村民聚集的时刻,村民的聚集有利于整个村的团结,有利于营造和谐气氛,加强整个村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在节日期间,傣族人对服饰和饮食也有着要求。妇女在关门节期间穿傣服,在关门节的最后一天,全村的傣族人都会穿傣服。岩峰的《傣族文化大观》认为,服饰是最直观的标志,它能区别出民族、性别、年龄、职能等。[3]当全村的傣族人都穿着统一的民族服饰时,这无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对本民族的一种肯定。在饮食方面,傣族人饮酒,酒至兴处就发出“水、水、水、水、水、水”的叫声。全村傣族人都参与关门节,加上服装和饮食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这拉近了村民们之间的距离,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傣族关门节的教育方式

(一)传统的“说教”方式

所谓“说教”,是指施教者通过语言对学习者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关门节前,家长告诉孩子在节日中的注意事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关门节期间,家长会和孩子说一些与关门节有关的传说故事,家长去佛寺赕佛,孩子也会跟着去,在赕佛的过程中佛爷会讲经说法,孩子从中得到教育。节日结束后,家长会根据孩子在节日期间的表现对其作出评价和指点,希望孩子在明年的关门节能有更好的表现。

(二)通过参与在行动中学习

在关门节中,村民们都参与在各个具有教育功能的活动中,通过现场的观察和互动学习着节日中丰富的教育内容,这便是在行动中受教育。如在关门节的第七天,有一个仪式是“苏玛”,家长带着自己的子女去长辈家拜访,在拜访时带着水果和蜡条。在长辈家中和长辈说说这一年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然后希望得到长辈的原谅和祝福,最后长辈会当着晚辈的面念经文和祝福语,并为其绑上白线。“苏玛”的仪式过程中,孩子就在旁边看着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和尊敬,同时得到教育。

四、结语

关门节的各项活动包含着许多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式切合傣族人的心理和认知结构。关门节将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搬到了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己参与的赕佛、“苏玛”、织锦等活动来实现教育功能。

关门节作为傣族的民族节日,不仅是傣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加强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杠杆。因此,关门节的传承有着特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城子村的关门节虽然有所变迁,但依旧得到很好的保留,其原因在于当地社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有着密切联系。在社区方面,第一,佛爷和小和尚积极举办节日仪式活动;第二,村长和各个小组的组长齐心协力的组织村民过好关门节。在家庭方面,第一,家长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深受佛教的影响,认为关门节是傣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节日及节日文化;第二,家长积极引带孩子参与节日的仪式活动。在学校方面,第一,编撰的乡土教材中,有介绍关门节的内容;第二,关门节期间,正值学校放暑假,学生有公共的节日时间。社区、家庭与学校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是城子村的关门节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城子村关门节的宝贵经验对今天的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借鉴意义。

[1]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金少萍.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村落的村社生活——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田野个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3]岩峰.傣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5-130.

侯妍竹(1991.01-)女,苗族,籍贯:湖南怀化,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在读,专业:教育学原理

陈柳(1974.03-),纳西族,籍贯:云南丽江,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城子佛寺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别为难母亲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让五星红旗在破城子村高高飘扬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