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价值

2015-02-27蔡群青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家人格

蔡群青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浅析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价值

蔡群青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由于受到新时期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和思想觉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出现了道德理想迷失、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意志脆弱等问题,本文认为要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其自身的人格修养。

传统文化 大学生 道德人格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道德人格是指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总和,是个人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稳定的态度和立场。它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集中反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发生了很大变化,道德素质基本形成,但还不够稳定和完善。从整体上看,其道德状况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认同党对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关心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关注国内外时政消息,对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充满信心与向往,信仰以共产主义,入党积极性较高,入党动机呈多元趋势。社会责任感比较强,对社会追求的民主、平等、自由理念充满信心,在创新方面有很大热情,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竞争意识增强,在就业与创业中有独特的想法,并且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是,由于主体意识的增强,缺乏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使其在道德素养、价值追求上有一定缺陷。主要表现为:

1.道德理想迷失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道德体制趋向解体,现代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同时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逐渐增强,一些大学生就质疑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只是空想,不可能实现,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是华而不实的口号秀,只有自己的切身利益才是最现实、最实惠的”[1]。从根本上看,他们缺乏道德理想的导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了集体赋予他们的道德理想。

2.道德情感缺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新旧两种道德价值的冲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膨胀”[2],使一些大学生受到错误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出现了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够等问题。

3.道德意志脆弱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活中我们会遭遇各种挫折,来自感情、学业、工作等方面,但是在面对诸多困难时,现代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还不够坚强,做出了一些遗憾终生的选择,感情失意时一味地陷入自我封闭状态中而不去寻求帮助,学业不顺时过多地寻找客观原因,甚至无法坚定地完成某项工作,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多于承担。

(二)大学生的道德人格问题形成的原因

1.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80后”、“90后”面对社会发展中“高学费、高房价、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就业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低诚信等等社会负面影响造成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冷漠,以至造成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漠不关心”[3]。当他们对所期待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产生强大的差距和反差时,他们从心里就产生了严重的对社会主义事业、对党的事业的动摇和不信任,在更深层次上加深了学生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困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完善中,大学生不能因为暂时的物质生活不能满足自身需求而否定社会主义事业,而要充满信心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2.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发展作用

邓小平在1980年就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但是时至今天,我们过多的关注的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但对其它方面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及道德培养问题重视不够。在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经济快速发展期也出现过类似问题。

3.价值追求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步入社会之后将会用自身的价值取向为人处世,他们勇于追求新鲜的事物,但由于对现实的考虑欠缺,存在着价值追求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困惑。由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面临人才市场的选择和淘汰,过多的注重于技能和生存技巧的培养,自然而然,教育的导向就会对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评价产生指挥棒的作用。现行的大学教育天平倾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而不是人文精神、道德素质的培养,忽视对人自身生命价值、意义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淡漠生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他们虽然学历很高,知识储备丰富,但是在自身渴求得到社会认可又尚未被认可的时候,尤其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一些“高材生”在追求了高学历之后由于社会没有提供相应的高职位,他们就选择了错误的极端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无论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影响都起重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长久以来我们都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这也是大学生道德人格不健全的一个原因,而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的规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途径

(一)儒家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

1.借鉴儒家文化“仁爱”的观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的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其所强调的仁爱,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将仁爱的思想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将仁爱作为一种对待他人的情感、态度,也要把它作为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这是正确世界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显然与和谐社会强调的世界观是相通的。同时,这对部分大学生沉溺“虚拟世界”、情感冷漠或者“工具理性”过度,精神家园丧失等心理问题的调整与制约更有针对性,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核心问题。

2.借鉴儒家文化“胸怀天下”“、立志报国”的思想,是引导大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的重要手段

儒家文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求人们把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百姓的福祉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所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当代大学生就是应该以民族复兴,祖国昌盛为己任,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历史重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祖国和人民的服务中去。借鉴这些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现实性的重要途径。

3.借鉴儒家文化中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倡导见利思义的价值观,为完善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提供理论和历史支撑

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不否定利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社会转型带来的不良影响对当代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头脑极易产生误导,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投机取巧、惟利是图等不良思潮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而儒家文化对价值观念的辨析,无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正确价值观点的确立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历史支撑。

4.借鉴儒家文化“谦恭礼让”“、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对指导大学生正确人际关系具有现实作用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孔子指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增广贤文》教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君子量大,小人气大,恶人胆大,善人福大”、“用心计较般般错,步思量事事宽”。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的现实指导意义。用这些思想来教导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包容的胸怀,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营造出一种人人将心比心,关心他人,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和良性人际关系。

5.借鉴儒家文化“自强不息”“,宠辱不惊”的入世人生哲学,是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的有效途径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是中国的入世人生哲学。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等原因,普遍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情绪波动过于激烈,面对挫折容易采取过激行为,身处顺境时,容易迷失自我,放任自流。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难点问题,而儒家文化对成功与挫折的态度显然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当中的顺境与逆境,反省自己缺失,端正态度,调整心态,继续朝着目标前进。当然,儒家文化中还有很多值得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如要知恩图报、要自我调节、要悦纳自我等。值得注意的的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儒家文化,一是要客观的、继承批判的借鉴思想,正确对待其历史的局限;二是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念;三是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

(二)道家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辨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道法自然的哲学,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

1.“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身心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道家认为,人是形神俱备,心身统一的整体。心与身,形与神,性与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与神俱在,就是理想的摄生状态,这与现代医学健康的概念是一致的。因此,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自觉地调整个体的行为,以求达到自身体内的和谐、与外界环境的和谐,从而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2.对欲望与成就的超然处理

道家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老子认为对于物质增加一份重视,精神便要增加一份苦恼。现代社会中的部分人群大多是因为对一切抱有过高的期望,苛求自己也苛求社会。因此,把“知足不争”作为认识生活事件或精神创伤的出发点,吸收道家清心寡欲、不为物累的主张,有助于人们摆脱一味追求金钱、权力、感官享乐等病态需要,追求精神的升华,获得人生的意义,实现人性的完满,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3.“致静守虚”指出了放松心理的方式和方法

现代的“放松”和“静默”技术体现的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致虚守静”。老子认为,人们有了虚静之心,才能把握生命的根本,才能维持生命的长久。可是保持虚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人心是容易受万物的搅扰。《性命圭旨》曰:“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对此庄子亦有同样的见解,《庄子在肴》篇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致虚守静”以直觉体悟的方式,有助于人身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发挥大脑的功能,促使主体的心理活动能够超越原有的思维定势向多维方向发展,开发智慧,增强创造力。

4.对认知观念的合理调整

对于不正确的认知,道家常用以下观念进行调节,即而达到“长生久视”(生理机能的改善)。道家用“自知”、“自胜”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克服自卑或者自傲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处于弱势的时候扭转认识,重获信心,摆脱心理负担,以另一种方式向成功迂回前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人们认识到凡事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走向反面。这五点道家的观念的核心为“静”、“顺”、“柔”,只有充分地做到这三点才能以神御形,改变生理机能,使身心得到调节,降低外界刺激,从而释缓心理压力,减少心身疾病。

[1]王晓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30-131

[2]乔潮,赵万省.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浅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21-22

[3]王红梅.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领悟与困惑[J].职业教育,2011(8):223-224

[4]李效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实践与探索,2011(22):252-253

[5]朱依理.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2003(3):104-105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道家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