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2015-02-27王敏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职业道德

王敏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技术中心 四川绵阳 621010)

浅论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王敏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技术中心 四川绵阳 621010)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共同追求。文章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长效机制

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教师承担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工作和培育人、塑造人的职责,其直接指向是人本身。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些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些教师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这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强化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已经步入提升内涵与强化特色的阶段。在这样特殊的发展背景下,制定科学的高校师德规范,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进程,构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来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关键。

(一)张弛有度的制度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了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制度体系的原则要求。该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整个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实践表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有助于师德长效机制的构建,能确保其运行的有效性;有利于增强师德建设的可操作性,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评价正日益向科学化转变,主要表现在:评价目的由绩效管理趋向专业发展;评价功能由甄别选拔趋向共同进步;评价方向由面向过去趋向面向未来;评价类型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评价关系由自上而下转向平等协商;评价结果由强迫接受转为共同认可。一般而言,师德评价多采用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无论选取哪种评价方式,对于师德表现突出的,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于师德表现不佳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于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有助于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二、内化行为自律

高校教师应认识到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树立师德意识、践行师德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树立师德意识应放在从教执业的首位,如果一个教师的头脑中有没有职业道德的概念,又没有塑造职业道德形象的意识,这将直接影响其从教行为的发生方式。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师德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为人师表的形象意识、为国育才的职责意识和为人服务的良心意识。作为高校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以为耕的治学态度、以人为镜的善鉴作风和严于律己的慎独风范。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师德修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尊重。师德是道德的行业细化,高校教师不仅要树立师德意识、提高师德修养,还应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三、营造环境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导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担当着引领全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全民道德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把培养人才作为职业生涯的主要任务,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职责。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更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将教师权益保障与责任义务要求相结合,科学引导和规范教师言行。建尊师重教的世风,树风清气正的校风,立求实勤勉的学风和强认真负责的教风,通过这一系列方法营造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良好环境氛围,推进高校全面、持续和科学发展。

四、体现“四化”特征

整体推进师德建设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就是要体现“四化”特征,即国际化的视野,中国化的气派,时代化的特征,大众化的风采。高等教育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需要放到国际化背景来思考,需要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大学教育接轨,学习并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师德培育经验;既要将国际的好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更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师德观,使之转化为现代师德;既要有历史的沉淀,更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强化师德自律,增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既要切合社会大众的现实要求,效果要由人民大众来评判,又要切合高校教师的实际,让广大教师群体来参加。

五、结束语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制度规范,也需要氛围营造;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实践探索,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1]陈万松,杨国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2]孙碣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再思考 [J].当代经济,2012(2):102-103.

[3]张鸿.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科教导刊,2012(1):138-139.

[4]关健,薄瑜,魏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信息系统工程,2012(3):156-157.

王敏(1987.10),女,汉,陕西户县人,西南科技大学工程技术中心,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德育探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职业道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