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分析的教学环境论

2015-02-27陈雪强蔡群青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分析法要素环境

陈雪强 蔡群青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基于系统分析的教学环境论

陈雪强 蔡群青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基于系统科学产生的系统分析方法是学界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着重分析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分析方法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事物,准确诊断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文章借助系统分析法,将教学看做一个系统,着重向我们介绍当下学界关于教学环境论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们教师与校长等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系统分析法 教学环境 教学论

当下,似乎没有一个科学术语比“系统”更为流行。笔者以“系统”为文献篇名在CNKI里边检索,截止2015年4月14日共检索出1763869文献。最早的是于1921年发表在《教育与职业》上一篇名为《学制系统草案民国十年十月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的文章。从检索数据结果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人人言“系统”。分析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关于“系统”的文章在上个世纪中期前后到达了一个个峰值。“系统”这一简单的词汇之所以成为一个广为使用的概念,首先应该归功于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于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并与同事一同于1954年创立了“一般系统理论学会”。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译介控制论和信息论将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中国。而关于其他关于系统的理论是在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1]。如今系统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思想,系统科学在理论、应用与价值观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应用与价值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系统分析方法的诞生,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各种系统的管理和分析方面,影响着认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和方法。

一、系统分析法

(一)系统分析法的内涵

系统分析法来源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学的发展,它是以系统论为理想基础,以系统科学为科学基础。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各个领域内有广泛的应用。在管理学中,我们将系统分析法定义为:对一个系统内的元素采用系统观点分析,在确定或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比较,为达到预期而寻求最佳方案的方法。也即是说,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方法;在会计学中将系统分析法定义为:将分析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系统的总体最优为目标,有步骤、有目的地对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反复探索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无论怎么定义,对系统分析法的应用都离不开系统科学和系统论的支持和发展。

(二)系统的基本概念

实际上,贝塔朗菲在1937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思受到了由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影响,他认为:“系统可定义为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的复合体”。在谈系统分析发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关于系统的几个基本概念。

1.系统与要素:贝塔朗菲给出的系统的定义提到要素,所谓要素,是指系统的构成成份、被结合部分、组元或相互关联的因子。例如,从构成上看,原子核与电子是原子的要素,原子是分子的要素,细胞是多细胞生物体的要素;个人是社会的要素;词汇是句子的要素;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可以将系统理解为对任意选定的某种性质具有特定关系的诸要素的集合体;3.系统与环境:系统是有边界的,边界体现了系统的有限性,边界之外的部分就是系统的环境;4.结构与功能:凡系统都有结构与功能,或者我们可以说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2]。

关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确切定义,学界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贝氏将系统看做一个复合体,一个集合。结构主要是描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层次:要素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关系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结构是描述系统内部状态及系统自身的性质的话,那么功能就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结构和功能是系统一对基本的概念,他们与要素一起构成了系统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属性。由于系统的开放性,决定着系统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这个交换过程中。要素、结构与功能才能显现出来,同时保持着系统不断的进化与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在系统内某个部分的要素、结构、功能产物质、能量、信息上都优化于该系统的其他部分的要素、结构、功能,那么系统的这个部分则可以称为该系统的系统核或整体核[3]。同时,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的作用与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系统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二、系统分析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上文我们已经谈到,系统分析方法思想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传统分析的扬弃。它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联系、发展的观点、层次的观点丰富了分析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简单地说,系统分析法就是把认识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进行分析的方法。这里我们只谈系统分析法的两种形式:系统要素分析和系统动态分忻。

1.系统要素分析。所谓系统要素分析,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将所考察的对象放在其所隶属的系统,以及该系统所处的特定环境中,作为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在它和系统整体的联系中以及和其他要素相互制约中进行分析的方法。系统要素分析实际上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在本质上有一致性的地方,它摆脱了二元对立与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模式。

2.系统动态分析。所谓系统动态分析是研究系统事物运动变化的分析方法。它区别于形而上学的传统动态分析方法。它涉及到系统进化程中质变与量变、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事物的结构变化引起事物的质变,这是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系统辩证论的结构质变律的核心问题,是由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所决定的[3]。

在上述系统分析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系统分析思想,其实可以称之为系统综合方法,其重要思想是按照按照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在思维中复制和设计系统整体的综合方法。简单地来说就是系统的整体不等于系统各部分之和,它应该是系统要素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亦即分析各要素及要素之间新相互联系的方式,综合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的特征并重视环境与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系统分析与教学环境

贝塔朗菲在提出一般系统理论之前就认为:那种孤立地分析或处理问题的机械论模式是不足以解决现代科学技术提出来的实践问题的。他强调把生物学中的有机体当作‘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人们全面考察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预见到方案的作用。当情况发生变化时,能通过分析系统作出及时的调整。系统分析方法自从诞生以来,就广泛泛运用于航天、航空、国家预算等重大项目上。那么我们的教学能否被看作一个系统,是否也可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呢?

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讨论过,基于系统论中系统的概念——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它包含着诸要素,是一个多样的、开放式的、综合的大系统。我们经常讲传统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进入教学领域,作为教学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多快好省地学习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常态化,为我们营设了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学者们也纷纷开始重视研究教学环境对教学系统之间的关系[4]。在这里笔者,将教学系统的要素定义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下文我们将讨论教学环境与教学系统的关系。

教学环境论是综合运用教学论、环境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学环境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影响,探讨教学环境诸因素对学生身心展的综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研究教学环境的评价、设计、调控和优化等问题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我们追溯关于教学环境的论述,最早可以认为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在关于心理动力场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意即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5]。国外教学环境研究者认为,这一公式在教育史上首次较为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基于此,学者一贯认为勒温是教学环境研究的先驱。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竟争的加剧,带来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空前繁荣,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分化、碰撞、消长呈汹涌澎湃之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教育研究人员开始借用物理学、环境学、生理学、教育技术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学校内部的各种物理环境因素,如教学空间的形状、大小、光线、色彩、温度、声音和气味等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我国著名教学论研究专家李秉德先生在1989年著文讨论教学活动的要素时指出:“有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教学因素,那就是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李老在随后所著的《教学论》教材中,运用系统分析法分析教学基本要素分别是: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并列专章对教学环境进行论述。在文中,李老还提出了明确的关于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是指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教学环境是由人、财、物、事、时、空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一般来说,我们将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如校舍建筑、教学设备,后者如学校中的社会交往、学习气氛、各种关系、社会信息、乃至生活经验等等[6]。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对教学环境作进一步的分类。目前国内对教学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四、系统分析法在教学环境论中的应用意义

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系统分析方法巳被广泛他用来进行宏观层次的决策、规划等领域,同时也广泛他用来帮助微观系统诊断与分析,提供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系统的独特性,对于每位校长、教师来说,不可能设想—种理想化的教学环境,像实验室实验那样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使学生完全脱离环境、现实的影响。因此,系统方法的诊断功能与选取策略功能就相当重要[4]。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在教学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搞清楚自己与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分析自己对环境改变的影响有多大,能改变系统运转的范围是什么。然后,他应该明确选取哪一种策略才最利于改变环境,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系统的反馈调整修改自己的行动。概括地讲,第一步意味着分析环境,利用系统分析法搞清楚系统各部分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环境;第二步是为采取行动作准备,找到病根所在,开出“药方”。第三步,根据反馈及评价结果进行修正。这样,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在复杂教学环境中的教师、校长以及其他各类教育管理人员完整、全面地分析、了解教学环境,系统地虑及环境中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控制教学过程,最后及时修正、评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获取最佳效果,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能发挥的作用,该采取的行动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环境中的系统分析不仅是一种分析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认识方法。

[1]朴昌根.评当前哲学界的 “系统热”[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4,04:22-29.

[2]朴昌根.系统学基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00-110.

[3]乌杰.系统辨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8-269.

[4]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5.

[5]邬志辉.关于教学环境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J].东北师大学报,1995,03:90-94.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2-299.

猜你喜欢

分析法要素环境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