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民族声乐作品中气息与咬字的关系
——以《芦花》为例

2015-02-27陈梓豪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芦花咬字气息

陈梓豪

(河北邢台学院音乐系 河北邢台 054000)

谈民族声乐作品中气息与咬字的关系
——以《芦花》为例

陈梓豪

(河北邢台学院音乐系 河北邢台 054000)

民族声乐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讲究声音细腻委婉,以突显民族特色。在发声训练中,以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为主,更为注重气息和咬字,以在演唱中做到字正腔圆。民族声乐唱法中,咬字中的气息是精髓部分,要使民族声乐作品得以高质量发挥,就要在训练中,对于呼吸与咬字之间所存在着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达到正确歌唱的目的。气息的训练需要口腔共鸣,做到歌曲演唱中能够清晰地吐字。民族唱法讲究行腔韵味,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精华,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内容。民族声乐中对于唱法的运用,目的是运用声音传递歌唱信息,对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够与听众达成共鸣。运作气息和咬字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良好演唱效果,使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悦耳动听,令人回味无穷。歌曲《芦花》选自于大型音乐舞剧《一个士兵的日记》,由青年歌手雷佳演唱。本论文以《芦花》为例,对该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的气息与咬字的正确运用进行研究。基于民族歌唱的气息运作和咬字发音,以《芦花》为例分析民族声乐作品中气息与咬字的关系。

《芦花》 气息 咬字 自然发音

前言

声乐与其他的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能够给人以光彩照人的美感,比乐器演奏更为深情,其所表达的音乐更能够沁人心脾。歌曲演唱过程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的心灵,在于圆润婉转的声音能够赋予听众以更多的联想,给歌声生命力。歌唱家在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浓情洋溢于其中,歌词与乐曲融汇,使歌曲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歌唱演员进行民族声乐作品演唱,是在情感的贯穿下,运用气息对语言的咬字发音支持,使吐字清晰如晶莹的珍珠一样绚丽多彩。民族声乐作品《芦花》的演唱,需要具备字正腔圆的基本歌唱条件,与表情达成和谐,做到声情并茂,表现出艺术张力,以将更完美的歌唱形象展示在听众面前。

一、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气息运作

(一)演唱依赖于气息流动

民族声乐演唱中,要发挥各种民族特色,且做到声音细腻而委婉,就要注重吐字中对气息流动的控制。民族唱法的发音中,要注意声母的发音要分为阻气、保持和除阻阶段。发声处于阻气阶段,就是咬字器官靠近甚至达到相互接触的程度,以避免气息呼出。当发声进入保持阶段,就是继续阻气,为发音做好准备。虽然从发音原理的角度而言,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但是,整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运作时间非常短暂。在进行发音咬字时,就将气息的运用纳入其中。如果出现咬字不清,就是没有更好地运用气息,在以字带声的过程中下巴过于紧绷,运气的身体姿势不正确,导致气息难以流畅。由此可见,在民族声乐演唱时,要获得良好的发声效果,就要做到正确的呼吸,使气息的流动更为顺畅。歌唱者要保持正确的站姿,在全身心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要使发出的声音音质良好,气息是重要的环节。演唱者只有遵循民族声乐演唱的气息运用要领,并懂得运作呼吸,才能够在气息的支持下进行发声,使歌唱获得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歌唱就是有意识地呼吸,运用气息对呼吸有效控制。

(二)演唱中的呼吸要自我调节

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训练的时候,往往会由于气息运作不畅而出现呼吸短促的现象。民族声乐演唱只有在气足、气长良好控制的情况下,才能够使呼吸平稳。另外,在演唱的时候,吸气和呼气都需要横膈膜支撑,如果支撑力太弱,就会导致肌肉群的和谐度不够,呼吸难以顺畅。对于民族声乐训练,演唱者过于强调咬字而用力吸气,使得整个腹部和后背都绷紧,由此导致气息受滞使声音拙劲大,当喉头变硬后,就会使得舌根和喉头向上提,声音开始发硬而感觉到没有根基。由于民族声乐唱法具有中国戏曲的成分,气息训练中,要将字与气息之间的关系理顺,让整个腔体保持兴奋状态,当气息充满后腰后,要使吸气的状态进行保持,在不紧绷的情况下吐字,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由此可见,歌唱者要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控制好呼吸,就要强化肌肉群的支撑力,使呼吸舒畅。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吸气的时候,要求口、鼻、胸、腹、腰五个部分同时进行吸气,且保持静止不变,使得歌唱是在静止的气息上进行的。呼气要平缓,就犹如吹蜡烛一般,虽然歌唱中会出于不同的音高,但是,要能够自我调节吸气和呼气,使呼气在整个的歌唱过程中都能够与吸气相协调。

(三)演唱时调整胸廓运作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由于对于音色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其中所带有的民歌音色,要求进行强呼吸,这就需要通过调整胸廓来完成,让呼气不紊乱,做到平稳而有力。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要对气息有效运作,就要扩大胸廓,通过大量吸气的方式对肌肉群发挥调节作用,喉咙处在呼气的过程中发出声音。音色不仅会轻松而自然,且能够持久,符合民歌声乐要求。民歌声乐演唱对于呼气尤为重视,虽然运用了气息和咬字技术,但是要求处于自然呼吸状态下来完成。鉴于使吸气肌肉群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要注重合理用劲控制好呼吸。民族声乐的歌唱乐句形式丰富,为了能够表现出情感和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在演唱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呼吸方法,这就需要歌唱者能够够对歌曲的情感有所把握,使呼吸与情感相吻合。比如,《芦花》作为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抒情歌曲,在演唱的时候,要能够正确地表达情感,就要做到自然呼吸平稳,将歌曲的内容通过音乐的表现力而对歌唱者的情感意识发挥刺激性作用,使歌唱者运用自己的呼吸达到良好的歌唱艺术效果。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发音

(一)民族声乐中咬字发音的线条要统一

民族声乐演唱中,对于咬字发音的调节是通过咽腔部位来完成的。要确保在演唱的过程中保持音色具有民族特点,就要对于民族歌曲的发声熟练掌握,并在歌唱过程中做到咬字发音的色调一致,由此而保持演唱过程中既能够咬字清晰,也能够做到发音纯正,两者线条统一。民族声乐演唱需要运用口咽腔进行咬字发音,此时,发声要根据歌唱表达的需要选择咬字方式,但是原则上要坚持竖咬、后咬、宽咬的原则。要使民族唱法更具特色,还要注意保持四个“动”与“不动”,使得歌唱在技法上所产生的感觉保持一致。民族声乐演唱对于四个“动”与“不动”的运用,即为“前动后不动”、“下动上不动”、横动竖不动”、“字头动韵母不动”,“动”与“不动”四种发生技法之间有效协调,使得民族声乐演唱中,字音之间可以流畅衔接,不仅可以使民族歌唱的咬字发音线保持统一,而且歌曲的艺术魅力也可以完全被释放出来。

(二)民族声乐咬字技巧

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日常语言交流有所不同,要在演唱中做到吐字清晰,就要对民族歌唱呼吸技术运用恰当,懂得遵循歌唱的气息原理。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呼吸技巧,而且还要从民族情感的角度出发对音色加以技术处理,才能够使演唱符合民族歌唱要求。民族声乐的歌唱要具有民族特色,这就需要讲究发声规律,且在进行正确的呼吸和咬字中,保持自然而不做作。从声乐的角度而言,“发声”为字头的发音;“引腹”为中间字腹的延长;“收声”为字尾的结束音。民族声乐演唱中,歌唱者也要遵循这一歌唱技术规律,将字头咬清、字腹吐正、字尾规准,就会在语言发音中咬字准确。

民族声乐演唱中,由于音色变化丰富,就更容易导致吐字不清晰。因此,对于咬字要求很高,特别是起音中,要运用好气息原理,做到吐字清晰,使民族声乐歌唱中,字与字之间的衔接不会做作。民族唱法讲究起音准确,然后通过字与音的融合,将民族声乐作品的特色表现力释放出来。在进行民族声乐作品演唱时,为了提高歌唱咬字清晰度,歌唱者在字头轻咬字中用力,使口腔肌肉的摩擦力加强,此时在呼气的作用下,声音就会在嘴巴上咬住并快速地弹出。这种声音更会使“出声”喷弹有力。演唱中,字头弹性的声音会短暂停留,使歌唱中的咬字更加清晰。

民族演唱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发声错误,就是当字头被夸张地咬出之后,声音会向字腹流动。此时,就很容易出现吞声的现象,影响了音色。演唱者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要相应地放松嘴巴的力度,使声音缓慢地向通道探入,由此而保持所发出的声音自然流畅。当声音进入到字腹阶段,在声带的震动下,气息会支撑下喉咙张开。字尾阶段要求收音到位,使字与字之间有效衔接,获得完整而准确的发音效果,实现字意和情感表达的圆满。

三、作品《芦花》中气息与咬字的关系

(一)《芦花》的创作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芦花》,是大型音乐舞剧《一个士兵的日记》中的声乐作品,其是由贺东久作词,印青作曲,青年歌手雷佳演唱。乐曲结构为二段式,包括前奏、尾声,中间呈示段和对比段。歌曲包括两个乐段,以其对称特点将音乐结构的美学原则凸显出来。《芦花》的前奏旋律优美,获得了“花絮满天飞”的意境,令人能够感受到“芦花白,芦花美”的情景。

歌曲的曲调委婉动听,加之其极具情节性,使听众进入到声乐作品的意境当中,令人回味无穷。《芦花》虽然歌词简短,但是旋律悦耳流畅,情真意切,抒发了姑娘对即将离开家乡,保卫祖国的情怀,堪是抒情歌曲中的经典作品。《芦花》的词作者贺东久对芦花的朴素之美准确把握,从而挖掘出创作灵感。这种寓情于景的描述,使得渔家姑娘的柔情蜜意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芦花》作品演唱中的气息

在歌曲的前奏部分,歌唱者应该将芦花之美的情景酝酿出来,运用声母发音阻气保持的状态做出演唱准备。发声处于阻气阶段,就是咬字器官靠近甚至达到相互接触的程度,以避免气息呼出。当发声进入保持阶段,就是继续阻气,为发音做好准备。将每一个字都在持续的气息下衔接起来。在演唱“花絮满天飞”这句歌词的时候,气息应当平稳释放,并且要将声音拉长,通过气息的带动,给听众充分的想象力,来感受花絮在空中飘荡的那种美感。当唱到“千丝万缕意绵绵”的时候,应当将饱满的情绪在“绵绵”处收住,从而让这部作品更具层次,能更好的将听众带入到这部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

(三)《芦花》作品演唱中的咬字

演唱者在演唱《芦花》的过程中,为了使情感表达在歌曲中准确到位,就要咬紧字头、延长字腹、收准字尾。比如,在歌曲的起始句“芦花白,芦花美”就要将“芦花”咬紧,从而让声音在起音处收住。其次,歌曲《芦花》第二段,属于歌曲的重心部分,演唱时更要注意控制好咬字,“花飞为了谁,大雁成双对,……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要想将这部分表达到位,就需做到咬字清晰,通过结合气息的运用,将情感表达到位。可以如朗诵一般把握好字与字之间的抑扬顿挫,从而突出主体部分歌词所表达的情感递进。同样,字头部分为“花”“大雁”都要咬重,以突出重点,随着字腹的延长,情感也变得绵长,让人感到思绪万千,就好像随着芦花飞絮飘荡在空中一样。进入到字尾,要收准,把握住演唱的情绪。

(四)《芦花》作品演唱中气息与咬字的关系

《芦花》这首作品是一首旋律意境非常优美的抒情歌曲,在歌曲演唱的训练中,如果没有对气息很好地控制会导致气息失衡,在演唱时就很难吐字清晰,从而会对《芦花》的演唱效果造成影响。同样,在演唱过程中如果没有严谨的咬字技巧,就会因为这以点盖面的细节而影响整首作品的韵味和深度。对于演唱者情绪的定位,可以采用诵读歌词的方式,同样要讲究气息的运用,歌词要抑扬顿挫,字音情感要诵读出来,使歌唱者进入状态,以便对发声准确定位。要将民族声乐作品《芦花》唱好,能否灵活的控制气息的运用和咬字的字正腔圆,是演唱好这部作品的重要基础。对于气息的运用要求要严谨,只有气息与咬字的声韵结合恰当,才能表达出歌曲的层次,从而让作品的情绪内容更为丰富立体。

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国的民族声乐的研究,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使所发出的声音圆润悦耳,就要确保气息和咬字之间协调配合。民族声乐保留着各民族的演唱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要运用气息原理,从歌曲情感的角度出发,对咬字以准确把握。歌唱者在演唱《芦花》时,要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就要对《芦花》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以定位,是自己的心态符合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协调气息与咬字的关系,以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

[1]肖然.谈民族唱法中的咬字与吐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3):188-189.

[2]俞子正等编著.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2-154.

[3]王蔚骅.论民族唱法中咬字与气息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13.32(06):73-74.

[4]房惠清.论歌唱咬字吐字的训练与读字感觉的调控[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24(04):56-58.

[5]顾晓晖.歌唱中的气息、咬字及发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61-163.

[6]杨爱萍.声乐教学中咬字吐字的训练技巧[J].教育理论,2009(04):24-25.

[7]杨征.歌唱语言中的气息与咬字发音[J].素质教育,2013(06):110.

[8]吴晓丽.浅谈声乐教学中咬字、吐字训练[J].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01):12-15.

[9]马国英.民族唱法歌唱技巧策略研究——从借鉴美声唱法的角度出发[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02):14-16.

[10]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02:155-205.

[11]雷礼编.歌唱语言的训练与表达[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71-190.

猜你喜欢

芦花咬字气息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芦花谣
自然的气息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春的气息”
芦花
吟雪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