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收放"音乐课堂

2015-02-27王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丝巾形体音乐课

王辉

(山东省青岛市大学路小学 山东青岛 266000)

浅谈如何"收放"音乐课堂

王辉

(山东省青岛市大学路小学 山东青岛 266000)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收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音乐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收与放

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小学音乐教师更多地关注将课堂还给学生,最大化地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被极大地提高,却常常又出现难以控制的现象,特别针对一些年轻的新教师,课堂掌控能力较弱,应变经验较少,有时学生在某一问题或者某一环节展开长时间的热烈讨论中,从而脱离了教学本体,导致课堂秩序无法正常进行,教学目标也没能较好达成。

例如:曾经在执教的歌曲综合课《大海》一课中,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围成圆圈,并用丝巾跟随音乐表现小海浪和大海浪,可是当孩子拿到丝巾后,他们表现出来的是那样高兴与稀奇,随着音乐表现变成伴着嬉笑声;使用丝巾向上扬起的幅度表现海浪变成把丝巾蒙在头上挡在脸上,那滑稽的场景连老师看到都想笑,更不用说孩子们。在这其间我也曾提醒过该学生,可是没什么效果,在那样开心喧闹的场景下,学生也是听不进去的。

课后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准确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音乐课主要不是一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主要诉诸于理性的课,也不是一门直接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的严肃的课。音乐课由于其本质所决定,其形式应当生动、活泼,呆板、划一、拘谨、生硬,即使表面上好了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上多少有些成绩,但在音乐教育上实质成效不大。纪律与自由、严肃与活泼是一对矛盾。上一切课都应当有严肃的课堂纪律和良好的课堂秩序,音乐课绝不例外。狂喊恶叫、捣乱、胡闹在音乐课上决不允许。可是,音乐课的纪律和秩序毕竟不同于其它学科。音乐课应当以开放的、活泼的形式,去体现严密的、科学的精神。音乐本身的构成就是严密的、科学的,一首齐唱/齐奏已要求情绪、律动、音调的划一、整齐;一首合唱/合奏更高度要求变化中的统一、分散中的集中,要求层次分明、彼此配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纪律性和集体的精神培养,局限于要求学生上音乐课一味地正襟危坐,很容易迫使学生们变成呆若木鸡。不应局限于要求学生外表上、形式上守“规矩”,而却听任他们唱——奏出那样不协调的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的声音。在音乐课上应当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动起来,尽情体现音乐的美和力量,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哪怕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只要出自于音乐本身的内涵和学生自己的内心,都是好事。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收”

小学生有爱动、爱表现、爱模仿、注意力时间不长,自控能力较弱等特点,再加上音乐学科对学生肢体、语言、情感等参与性有着更多要求,这就决定了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对学生的一些常规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收”。

例如:上课前的师生问好,一是可以起到发声练习的效果,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心绪带入课堂之中,使学生知道我们要开始上课了;对听课、听音乐以及唱歌时的坐姿提出要求,经常性强调学生的坐姿,并作出评价与肯定,既对学生自身的身体发育、避免驼背近视有一定好处,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和积极性,同时坐姿要求还有利于学生正确地发声和呼吸;在聆听音乐时,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聆听,并强调在听的过程中比一比谁最认真最安静,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与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学生逐步形成了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对音乐“随性而来”,不允许学生对习惯“随性而来”,即对学生应有“收”的要求。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放”

也正是由于小学生爱动、爱表现、爱模仿等这些天性,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对他们做规范、作要求,而忽略他们这些天性,如果长时间只收不放,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扼杀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性,整个课堂也会显得沉闷乏味、毫无生趣,相信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制定规范和培养学习习惯的这些“收”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多找机会营造“放”的环节,多设计“放”的手段。

1.游戏般地学习音乐,具有学习意义地游戏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结合游戏进行学习则是再好不过的幼儿教育法。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学习音乐相当长一段时期,根本不用识谱、不用看谱、也不用学乐理知识,只须要从朗诵入手,结合拍手、拍腿、跺脚做节奏游戏,并唱儿童所熟悉的童谣、民歌(最好用儿童在家里说的方言);所奏的“奥尔夫乐器”也没有任何技术负担,只手执一或二根棒槌击奏乐器(双响筒、木鱼、三角铁等),发出音高不固定的节奏声响。因此,这样的唱、奏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此外,进行其他游戏也必须包含学习的意义和音乐的内涵,而不应是纯粹的“为玩而玩”的游戏。

2.通过音乐有效地学习音乐

愈是年龄小的儿童,愈需要通过直观、直感和身体力行去学习。因此,通过朗诵、奏乐、唱歌以及形体动作或舞蹈所发生或所体现的音乐,即通过自己做出来的音乐去学习音乐,是最好的方式和途径。活生生的音乐,结合着语言、形体动作、舞蹈和游戏的音乐,就像粮食一样自然而然地哺育着儿童在音乐上成长。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过只是一个诱导者、组织者和带头人而已,必须参与其间地与儿童一起念、唱、奏、跳、做,而不应成为局外人地站在一旁,或只作为教导者永远站或坐在儿童的对应面,一味去说、去教。

3.闻乐而动,动辄合乐

音乐能使学生自然地动起来,音乐必然会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这是人的本性。这时,有必要选择富于律动的、节奏鲜明的(但不应过于强烈或刺激的)、音色和旋律优美的音乐,去感染学生,以培养他们动作的敏捷、协调、明确并富于美感。因此,为学生设计形体动作、图式、队形和舞蹈,首要的因素是动作明确,并与节奏紧密结合,切忌动作的节奏含糊、拖拉。这样可使配合动作的音乐本身富于鲜明的节奏和动力,并使学生的形体动作能生动地为音乐造型(鲜明的轮廓和清晰地线条),才足以促进儿童的乐感和体感,使身心得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孩子的形体动作、舞蹈等不应是供成人观赏的表演,不应是由成人按成人的观念和模式硬性规定的做作。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学生的形体动作和舞蹈等,被设计、被操练得很不自然,从而违背了孩子的本性,沦为牵线木偶式的“舞台表演”。奥尔夫曾十分强调音乐与动作、节奏与形体的结合,这必须是自然地、基于儿童本性的。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收放”的关系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收”即是立规矩、养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实在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最起码我们可以做到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同样可以让他受益终身”。在课堂上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帮助学生更多地发现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创造音乐的美。

在整个音乐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不是割裂独立的,也不是对立相悖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只有“收”而拒绝“放”,不仅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课堂容易陷入呆板而沉闷的局面;而一味地只追求“放”,课堂则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学生过度兴奋,课堂秩序难以控制,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只有将“收”与“放”有效地结合,做到“收”贯穿于整个课堂,“放”提升点亮课堂,这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例如:上例中我执教的《大海》一课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见到这稀奇的丝巾,对它爱不释手,在没有了解它使用它的情况下跟随音乐表现,效果肯定不如预想的好。在学生的眼中是:我得到一件稀奇的东西——丝巾,我从来没玩过,这堂音乐课居然要玩丝巾,我可要玩个够。所以当学生看到稀奇事物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收紧学生的好奇心,先“收好”,待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时再“放开”。作为教师,应该在跟随音乐表现之前,先告诉和教授学生丝巾应该怎样表现;甚至学生应该怎么握住丝巾;应该一只手还是两只手;大海浪和小海浪的律动应该怎样做;是否提醒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速度”;同时对表现好的学生有没有做出及时评价。所以年轻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显得非常尴尬、不知所措,既然在音乐活动环节教师的提醒对学生无效,那教师就要将这“提醒”放到音乐活动环节之前,将要求提明确,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我现在应该怎样做,先让学生“玩个够”,做到先“收”后“放”,这样对学生来说他会表现的更好,同时也能安静下来聆听音乐的旋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要做到“收放自如”,教师必须对教材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调节课堂状况,处理好突发事件。“收”与“放”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体,认清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达成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丝巾形体音乐课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套路
瞬间打结的丝巾
丝巾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丝巾发带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