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为理论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2015-02-27丁莹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学术

丁莹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0)

以人为本理念为理论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丁莹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0)

高等院校自身的特殊性质,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模式方面,不同于政府、企业或是一般的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等院校管理中最基础、关键的部分,对高等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了解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以人为本理念对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影响。

以人为本 高等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发展中,对于“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拓展和表现。“以人为本”理念,突破了传统管理理念中“以事为主”观念的制约,将管理重点转向现实、具体、感性的人的发展需求之上,在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机制方面有一定的创新。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以人为本理念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这一要素,是指现实、具体、感性的人,其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单个的抽象个体。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包括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后勤人员等。这些从业人员,一般拥有较高的学历,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注重教学环境的宁静和轻松,推崇自由、纯粹的完美人格,人生理想高尚且远大。在关注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强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发展[1]。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管理理论,就需要充分突出其首要地位。在运用以人为本理念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避开蔑视、遗弃、奴役、侮辱这些关系的影响,突出包容、关心、理解和尊重。科学合理调整、配置人力资源,提高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从而提升相应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二、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第一,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多数已认识到教师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开发教师人力资源和建设师资队伍方面,逐步开始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高等院校受自身发展的制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理念相对比较滞后,重在研究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人的能动性与主观性缺少相应的考虑。

第二,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建校的初级阶段,学校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2]。而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管理者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加强。要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教师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和开发,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

1.强化人文关怀意识

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刚性化特点比较突出,对于人存在一定的蔑视、冷落和忽视。高等院校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需要转变管理理念,以弹性化、人性化的柔性管理代替传统的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在满足基本知识工作需求的同时,通过人性化方式,将组织意识渗透于管理者的自觉行为中。这种柔性管理,主要强调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环境的塑造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延伸和拓展。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关注学校从业人员的实际生活情况以及精神状态,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

2.促进学术自由发展

高等院校在学术发展方面,应避开利益的干扰,保证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正确对待学术的自由发展。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发挥资源优势的一种手段。高等院校是思想自由发挥的重要场所,限制学术自由,就如同限制思想一般,对学术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学者和专家,是自由思想形成、表述、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尊重教师、学者和专家,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3]。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充分尊重学术自由与权威,加大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学校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统一个性整体发展

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学术的异质性和差异性,不断发展丰富、多样的学术气质和个性,调动并稳定学术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等院校在顺应政府发展纲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此外,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整体,应根据世界、国家情况的发展变化,调整相应的办学类型和办学思想,借鉴有关办学经验与成果,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从个性与整体发展两个层面进行统一,在保证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体的平衡、稳定发展。

4.完善相关用人机制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需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有效结合“以人为本”与“以能为本”的用人机制。通过结合“以人为本”与“以能为本”这两种理念所形成的新的管理机制,需要选拔聘用机制、培养激励机制、建立流动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选拔、聘用机制方面,高校人才的选拔与聘用,应突破区域上的限制,在保留校内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可以引进优秀的校外人才。公正、公平、公开地开展人才选拔工作,选择管理人才的同时,也要考虑科研人才,保证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培养、激励机制方面,进行入职前培训,提供深造机会,培养机制以中青年人才为主。根据实际需求,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激励人才,不断完善激励机制[4]。流动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方面,高校应建立流动性的人才共享机制,通过教师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高校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考虑一定的可靠性、合理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保证业绩与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学识与品德的提升。在实现短期发展的同时,满足长远发展需求。

结语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充分重视“人”这一主体,调动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人”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高校的稳定、持续发展。

[1]戎晓剑,惠强,赵晓青.以人为本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82-87.

[2]肖丽霞.浅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2,09:264-265.

[3]姜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探析 [J].才智,2014,31:161.

[4]于安丽.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3,07:174-176.

丁莹,女,1981-12-出生,汉族,籍贯:吉林长春,本科学历,主要研究: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