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聋生德育教育

2015-02-27高延伸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聋生德育

高延伸

(吉林省四平市聋哑学校 吉林四平136000)

浅议聋生德育教育

高延伸

(吉林省四平市聋哑学校 吉林四平136000)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之首,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目前,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某种程度上仍存在着重才智而轻德育的现象,抓好学生德育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聋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其生理、心理、人格和行为等心理特征方面缺陷较之正常学生表现出很多的不同,德育教育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难度,抓好聋生德育教育更为重要。

聋生不同寻常的心理特征是其德育教育不好抓和有难度的症结所在,根据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剖析、归纳和总结,我们认为聋生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抱怨失德心理

因身体残疾怨天尤人,将一切归咎于父母,指责父母没有给予自己健全的身体。在家目无尊长,即使家境贫困,也是竭力索取满足自己需求;在校不尊重教师,对教师过分苛求;错误认为社会上普遍对其存有歧视,甚至怨恨社会,缺失爱心和道德。

2.自卑恐惧心理

认为聋哑人智商低、能力低,受社会歧视,将来没什么发展。造成了他们不愿意上进,破罐子破摔,不喜欢或害怕与人交往。

3.孤僻偏激心理

聋生与健全学生、健全人和社会交往有听力障碍,因此少有朋友。他讲的话别人看不懂,别人讲的话他也不理解,这种交流上的障碍有时产生嘲讽、误解、欺侮,所以他们产生了对外界不信任孤僻的心理,只喜欢和聋生自己的小团体接触交往,有的喜欢和社会上不良的聋哑人接触交往,不愿意同健全人甚至健全老师接触交往,不愿意听老师的话,容易被社会上犯罪团伙所利用。由于认知能力受限,往往思想偏激,心态不正确。

4.敏感猜忌心理

喜欢表扬、记恨批评,对批评、轻视和拒绝等极为敏感,无端猜测他人语言或行为指向,反应强烈持久,往往喜怒无常。

5.对立逆反心理

是一种“反控制”的对抗性心理过程。不接受批评教育,不服管教,我行我素。私自外出逛街、外出上网、离校回家。

6.模仿攀比心理

由于聋生观察事物只能靠眼睛,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什么都想学、好坏都要学。喜欢参加文体活动,也好动经常打闹;喜欢模仿影视中和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行为,但有时无法分辨其好坏,随意模仿;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同学之间常发生偷窃行为,甚至到社会上行窃,攀比心理比较强。

聋生上述这些不同寻常的心理特征,是聋生内心世界的原始反映,是“心”病,对聋生自身的素质和德育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同时教师觉得聋生德育教育不好下手、成效不好或无所适从,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难度;而聋生德育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有的聋生走向社会了还不能自立,有的甚至违法犯罪,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凭借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和意志把聋生培养成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合格劳动者。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我记得一句话,那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特斯基特别强调的一句座右铭:“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之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能够获得成功最根本一条就是热爱学生,以爱育人,用心育人。在多年的特殊教育德育管理工作实践中深有体会,聋生一个个合格地从学校毕业并且成功地走向了社会,能够自食其力,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无不与我们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关爱与理解有关,首先我们要把他们当成知心朋友,给予尊重和平等,再进行严格要求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使他们成材。这是我们特殊教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

做好聋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面对这些残疾学生,正因为他们身带生理缺陷,心理上往往形成有别于正常学生的心理特征:抱怨、自卑、孤僻、多疑、逆反、攀比、不求上进、不喜欢和正常人接触、不能很好地分辨是非等现象,所以要教育好这些聋生,工作远比普通学校更为艰巨、更为复杂。多年的聋生德育管理工作实践体会是只有深入到学生中主动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饱满热情主动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知道他们每个人的爱好兴趣,了解他们的特长和性格,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引导他们今后求生存的发展方向,引导他们怎样对待自己和周边的人。因为教与学的过程是双边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细心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清楚他们的困难与存在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使之体会到老师的爱,聋生才会信赖老师、亲近老师,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人文教育。时下,不少教师感到与聋生沟通难,班主任工作出力不小成效不大,如何对聋哑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既当受学生尊敬的师长,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目的的成功,这是摆在我们每个特殊教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同学生沟通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师道尊严的思想。总感到我是教师,你是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听老师的话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动辄以长者的口吻说话,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缺乏那种平等的、商量的、征求意见的、民主的气氛和态度。而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从他们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来看,自以为是小大人,长大了,有一种独立的心理欲望,因而就不象学前班、低年级时,把老师看得那样神圣,那样“至高无上”,对老师言听计从。老师如果老用一种长者的,带命令的,甚至是训斥的口吻同他们交往,就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师生感情疏远难以沟通在所难免。要改变这一点,重要的是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放下架子,对学生多一些平等,多一些民主,多一些商量的口气,多一些征求意见的口气。比如:这事这样办——“你看怎样?”、“会不会更好”、“你看怎么办才好?”等等。学生感到教师尊重他,自尊心得到保护,与教师的距离也就拉近了,学生就会把教师当知心朋友,沟通交流也就不难了。非不可教也,是不善教也。

任何人之间的交往都离不开理解。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聋生就更需要理解。学生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拥有自己的活动空间,拥有自己的感情世界。这是新时代学生的专利。老师不要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对学生的要求不要成人化。幼稚、单纯、活泼、天真而富有幻想,是他们的天性,也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这些天性,决定了他们容易异想天开,容易违反纪律,容易出错。一旦违反了纪律,出了错,办了荒唐事,这就需要老师理解,只有老师真诚理解,才能帮助学生找出犯错的原因,使其接受教训。也只有理解,才能抑制消除教师自己心中的焦躁和不冷静,心平气和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吃一堑之后能长高一智。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成长成熟起来。学生真正感到了您亲切的关爱,何患不能与之沟通呢?理解才是沟通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与学生沟通最根本的是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理解、关怀的过程就是施爱的过程。老师只有爱学生也才能更耐心细致地去了解学生,教育学生。教师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主动性,就有了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有爱才能做到:当学生受到挫折,心灰意冷时,给他温暖与鼓励;当学生受到委屈时,给他安慰与关怀;当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他肯定与表扬。这样,学生怎会不容纳你接受你呢?这是教师的本质,是师德的核心,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

在对聋生德育教育中,尤其是双差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爱面子,这就更需要教师尊重他们,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讲清道理,更应多鼓励疏导,才能把失败心态调整为成功信念,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奏效,师生才能共振,引发感情的交流,热爱学生是对聋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直观教科书。

怎样对聋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工作体会是要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和谐、友好愉快的学校环境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体会到温暖、友谊的快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这样就能让聋生感受到人世间是真诚美好的,人生存在的价值,产生一种充实感、满意感和幸福感,使德育教育更为人性化。当聋生受到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时,不知不觉把教师的要求转化成自己的需求接受下来,这样可以培养聋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进取精神,适应社会的生存空间,有助于他们形成开朗、活泼、坦率的性格。实际上教师热爱学生所形成的和谐关系,已经把学生纳入到德育教育之中,使他们接受直观的德育教育,在无形中培养了聋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爱护使自已逐步懂得如何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关心别人、关心集体时,他就会逐步把这种情感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等更高尚的情感,从而积极投入到努力学习之中去,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和成为栋梁之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聋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